李 娜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新闻化趋势
李 娜
[摘要]自1999年首档真人秀电视节目《老大哥》在荷兰播出后,立即成为最有竞争力的电视节目,从此真人秀节目风靡全球。而近年来,电视真人秀节目已不仅局限在娱乐节目,也出现在了电视新闻类节目中。从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特点入手,结合当今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出现的新闻化趋势,分析其出现的必然性和节目采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真人秀;新闻娱乐化;记者真人秀
[作者]李娜,潍坊电视台。
对于真人秀这样一个词,很多人都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但目前还没有规范的定义。业界多指“由普通人(非演员)在规定的情景中,按照预定的游戏规则,为了一个明确的目的,做出自己的行动,同时被记录下来而做成电视节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尹鸿教授对“真人秀”进行了解构:“真”是特色、“人”是核心、“秀”是手段,三个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首档真人秀电视节目诞生在荷兰,名叫《Big Brother》。这档节目在荷兰播出后,立即成为最有竞争力的电视节目。2000年,美国CBS推出的《生存者》在美国有线电视网黄金时段的收视率排名第一。2002年FOX的才艺类真人秀《美国偶像》一经推出立刻红遍全美。2005年由湖南卫视打造的《超级女声》问世,获得空前成功,收视率居当年国内各类电视节目之首,决赛期间的收视率甚至超过了央视春晚,引发了国内真人秀电视节目的追捧狂潮。时至今日,真人秀的电视节目在我国也可以用遍地开花来形容,尤其是各卫视台纷纷推出体育竞技类、明星亲子秀等一系列真人秀电视节目。
真人秀电视节目如此火,原因不得不说到真人秀的特点:纪实性、冲突性、游戏性。这三点不仅迎合大众心理,而且充分发挥了电视媒体的优势。另外,真人秀电视节目就其含义而言,强调的是“真实性”“互动性”和“表演性”。真人秀电视节目在体现“真”的同时,也尽量突出“秀”的成分。只有“真”和“秀”的结合,即真实的故事用巧妙的手段展现出来,才能使真人秀节目产生最好的效果。“秀”就是一个加工的过程、一种手段。为什么有的真人秀电视节目做得特别火,有的却少有人问津,选材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一点还是手段和表现方式。
像2013年湖南卫视推出的明星亲子秀节目《爸爸去哪儿》,观众跟随“星爸”和“星娃”走南闯北,在接受和完成一个个“任务”的过程中,观众的眼球一直被吸引,心情也跟随“任务”的进程跌宕起伏,在浓浓亲情和阵阵欢声中观众得到了极大满足,收视更是一路飘红。这个节目将真人秀节目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后期包装上更是花费了心思,做到了画龙点睛,使人感觉耳目一新。而2014年浙江卫视推出的一档电视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也获得了很高的人气。节目中的“兄弟”并不固定,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近两年曝光率很高的明星、话题女王或者冉冉上升的新星。以《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为代表的这类电视真人秀节较之前的选秀类电视真人秀节目在广度上已经发生了变化。尽管制作成本更高了,但收益也非常可观。不仅如此,对于提高所在媒体的品牌影响力也有非常大的作用。
(一)电视新闻类真人秀节目
上述提到的国内的真人秀节目都是综艺娱乐类电视节目,观众们看到的要么是普通人挑战自我、成就自我的丑小鸭变天鹅的过程,要么是耀眼的明星们主业之外的另一面。而电视真人秀节目目前大有蔓延之势,现在不光综艺类的电视节目有这种真人秀节目,新闻类的节目也已经出现。如无锡台的《服务车》、山东生活频道的《一帮到底》、山东公共频道的《新闻女生组》,以及潍坊电视台的《服务到家》。虽然名称不一样,但是说的都是百姓身边事,与以往记者只作为记录和报道者的角色不同,在这类节目中记者参与新闻事件当中,用纪实手法拍摄,在展现事件全过程的同时,对新闻事件的发展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吸引观众的除了新闻事件本身外,还有记者在对整个事件采访、调解过程中的表现。在这种类型的电视新闻节目
中,记者也成为一种新闻元素,其不仅参与其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和影响着新闻事件的走向和发展。
(二)民生题材、纪实性拍摄和个性鲜明的记者是电视新闻类真人秀节目的“三大件”
真人秀节目强调的第一点就是“真”,但是在电视新闻类真人秀节目中,这个“真”指的是新闻本身的真实性。这类节目没有脚本,不能杜撰。要说电视新闻类真人秀节目与民生新闻有何不同,区别就在于“互动性”和“表演性”上。这里的“互动”指的是记者和新闻当事人之间的互动;“表演”也是看记者在报道和处理整个新闻事件过程中的表现。基于此,也有人将此类节目叫作记者真人秀节目。
作为电视新闻类真人秀节目,选取的题材大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家长里短、情感纠纷……这类选题很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另外,用纪实手法拍摄,在保证真实的前提下缩短了距离感。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生活化的语言。作为一档电视新闻类真人秀节目,我们要打造的“星”是“帮办”“和事佬”“热心人”。像无锡台的《服务车》,它的栏目口号是“看点服务车,现在就出发”。节目周一到周五,每天15分钟,全现场真实记录,每天为百姓解决一个实际困难。最早看这个节目的时候是2007年,现在回想他们报道过的具体的事儿已经模糊了,但是记者老成和翟慧让人印象深刻。笔者认为,像这类电视节目,观众能记住出镜的记者,节目就成功了一半。像那位记者老成有鲜明的个性,跟人们传统印象中对记者严肃、冷峻、客观、理性的认识不同,他不仅说话诙谐有趣,而且表情和肢体语言也很丰富。有时候方言、普通话杂糅在一起讲,听着还挺热闹。有时候一个选题,《服务车》团队能做成“连续剧”,其中有起因、经过、高潮、结果。这样做既包含了各新闻要素,也符合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与民生新闻相比增加了人情味。在电视新闻类真人秀节目中,记者不再高高在上,新闻报道的视角是平视。当事人信任记者,愿意把自己遇到的事情告诉记者。当然要达到这种程度,记者是要做一番努力的。有的人适合做这类电视节目的出镜记者,有的则不适合。现在有的电视台通过招募“热心人”的方式,邀请律师、社区工作者、退休教师等参与节目的采访过程中,请他们扮演“调解员”“和事佬”的角色。这种做法使更多的普通人有了在电视媒体上发挥能量、展示个人风采的机会,他们说的话更接地气,“表演”的空间也更大。但是这种类型的节目要秉承一个原则:参与不干预。“参与”在字典里的解释是:加入某种活动或组织,提出意见。“干预”在字典里的解释是:过问(别人的事)。这个词跟另外一个词“干涉”意思很接近。“干涉”的意思是过问或制止,多指不应该管硬管。在实际操作中,“度”要把握好。
另外,从剪辑手法看,电视新闻类真人秀节目的剪辑手法与民生新闻相比更加丰富多样。除了采用新闻剪辑的方法外,还加入了电影剪辑的一些手法。在节目编排上进行巧妙处理,既有气氛紧张的预告片,又在节目人为设置上多个悬念,平均三分钟一个,这样做既符合了大众的收视心理,也保证了收视效果。其实这类节目到最后,结果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双方甚至多方的意见都有了一个平台来表达,而观众也可以通过互动平台,发表自己对该事件的看法。
在这类节目中,记者和“和事佬”们起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在后期的剪辑和制作中加入的解说很简短,有质疑、有新的问题提出来等待解答,可以说悬念都是在这些地方被设置的。随意之中的刻意,巧妙不留痕迹。另外,在前期拍摄过程中机位的设置也比传统的新闻要多,这样做既保证了纪实的拍摄风格,也使镜头更加丰富,便于后期剪辑。
有人说,电视新闻类真人秀节目的出现加剧了电视新闻的娱乐化趋势。原因之一在于“秀”的表现手段上。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普通记者,做的都是一个真人秀的电视节目,都包含真人秀的三个特征,其中一条就是表演性。其次是报道内容。目前,这类节目报道的内容主要是围绕情感纠葛,这样的题材很多时候只能从道德角度去评判,而不一定涉及法律问题。有的栏目在做的时候,为了追求高收视率会打擦边球,会播出满足观众窥私欲的内容。这样做就削弱了媒体公信力,使新闻朝娱乐化方向发展。
笔者认为,目前来讲,电视新闻类真人秀节目大有可为,原因之一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间各种矛盾凸显,人们有情感倾诉的需求,同时也是矛盾疏通宣泄的一种手段。其二,尽管有“秀”这样一种手段,但“人”仍是核心。在报道和化解各种问题、矛盾的过程中,电视新闻类真人秀节目传播了主流价值观,对社会浮躁的风气有抑制作用,会带给人一些思考。
[1]尹鸿,冉儒学,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欧阳照.电视新闻的叙事学研究[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3]王阳.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创新思维[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4]孙宝国.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学[M].新华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