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韵
浅析电影《赤壁》的影视语言
张春韵
[摘要]《赤壁》堪称一部成功的华语大片,在影视语言方面有不少出色的表现,如场景的壮美与声效的优美、男性的阳刚与女性的阴柔、叙事的冲淡与情感的纤浓。本文主要根据其镜头语言、影像表达、节奏剪辑等因素来具体分析电影的影视语言特色。
[关键词]《赤壁》;镜头语言;影像表达;节奏剪辑;影视语言特色
[作者]张春韵,四川师范大学。
仔细看来,《赤壁》对中国电影最大的贡献要算宏大场面的调控和拍摄了,吴宇森的电影,动作场景是一向不会让人失望的。“暴力美学”这张王牌,在《赤壁》中同样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尤其在战争情节超过半小时的下集,以赤壁之战的陆战部分最为精彩,层次分明,把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场景呈现得淋漓尽致。尽管片中战船着火等少数电脑特技镜头有瑕疵,但整部影片的特效制作足称规模空前,其在镜头语言方面的作为更是独树一帜。在血腥的冲杀镜头中表现得尤为具有动作美感和层次感。
影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经常采用隐喻蒙太奇手法,根据人物性格、职能、地位等特征将其物化,即以物体的特写镜头来暗示角色的出场。
例如电影第3分28秒,伴随一串清脆的背景声,意外飞来的小鸟落在汉献帝的面前。鸟的特写,对汉献帝身份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小鸟既是汉献帝枯燥生活中难得的玩物,也是其处境的真实写照。
同样的,曹操的出场镜头,摄像机也没有对准其外貌,而是他腰间大串玉坠的特写。因为玉的使用在中国古代有明显的等级区分,朝臣所佩戴玉饰、规格和形制都有明确规定。这里用曹操佩戴玉佩之多,暗示其官居要职、位高权重。之后曹操进殿的一系列镜头也堪称经典:第一幕是鸟从汉献帝的手心飞走,其视线正前方出现模糊的身影。镜头慢慢推近,从远景切换到全景,再到中景,背景音乐变得仓皇而急促,人影也由虚到实,曹操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了。于是群臣下跪,汉献帝的面部表情由惊讶到惊恐,从侧面凸显出其威严、阴沉的人物形象。而曹操态度也甚为嚣张,“挟天子以令诸侯”。先是要挟皇帝出兵讨伐蜀吴,又将政见不同的大臣孔融直接处死。短短几分钟的片头戏份,已将汉献帝、曹操的人物形象,汉王朝的君臣关系表露无遗。这也为后续一系列情节的发展设下了伏笔。
电影《赤壁》中的周瑜,只见羽扇,不见纶巾。在大全景镜头中,首先出现的是其一身戎装的背影,然后镜头慢慢上摇,几乎沿着抛物线式的运动轨迹,最后落在了周公手中一把羽扇和脚下一张虎皮上。按照当时上流社会的礼仪风俗,执羽扇、服纶巾的多属文人儒士,用在片中正好彰显出周瑜温文儒雅、礼贤下士的人物形象;而虎皮则表现出一个军队统领本该具备的威严和霸气。两种道具的交替使用、相辅相成,才更好地表现出周瑜复杂的性格特点,塑造出更为立体的荧幕角色,并利用多元化的影视角色来完善剧情叙事。
《赤壁》的导演吴宇森在其电影中经常使用这三种桥段:暴力美学、慢镜头、白鸽戏。不得不说,后两者也是吴氏暴力美学的重要构成因素。
(一)吴氏暴力美学的表意符号——慢镜头、白鸽戏
纵观《赤壁》一片,运用出色的慢镜头不在少数,尤以表现战争场面的居多。例如在电影13分42秒,新野战役中,以全景开场,平摇出整个巷战壮观宏大的画面。镜头运动得相当缓慢,与一般战争片的节奏几乎正好相反。在展现军队具体搏斗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正面角色的神勇,故而采用了平行蒙太奇手法,将人物被击败后倒地的动作在时间上逐一进行了放大展示,如长枪在空中近乎匀速地飞舞,白刃缓缓刺穿人体,死伤者慢慢倒下,血浆四溅。大量慢镜头的使用,淡化了舞刀弄枪的暴力血腥之感,将原本狼狈不堪的姿态变得更优美、飘逸,给人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
另外,吴宇森的电影似乎永远也少不了鸽子的桥段。在《赤壁(上)》的片尾处,诸葛亮放飞白鸽以后,出现了以白鸽为拍摄主体、长达2分多钟的长镜头。随着机位的不断变化,镜头从白鸽的正面切换到了侧面,再到背面。然后镜头渐渐拉远,从正常速度转换为升格速度,白鸽在大全景镜头中越飞越远,跨过战舰林
立的长江,一直飞往曹军驻地的球场上。球场与白鸽,原本是两种极端的象征。前者代表竞技,充满霸气和英雄气;后者则是和平、艺术的象征。斗争与和平相融合,慢镜头再辅以白鸽戏,归结起来,就是吴氏暴力美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长镜头中的暴力美学
用一个或一组长镜头,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连续不间断的拍摄,可以再现事件发展的真实过程和现场气氛。例如在电影62分40秒,展现曹军在水路集结、曹操阅兵的一场戏,先是叠加了几组固定的长镜头:从不同角度拍摄到的水面上停泊的战舰之多。等到曹操在船上吟诗的时候,镜头迅速拉远,俯拍船队全景,然后又从全景转变成大远景,人物身后密密麻麻的战舰由虚转实,这一景深镜头用来表现曹操水军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之后是一组运动的长镜头,从不同角度俯拍战船林立、樯橹如云的场景。画面中似有种尽在不言中的昂扬士气和雄浑气魄逐渐饱满膨胀,弥散在没有台词的背景音乐里,传递出壮丽而梦幻的气氛。
(三)运动镜头中的暴力美学
影片在表现战争或更多宏大场面时,经常会先利用近景拍摄局部细节,然后慢慢将镜头往上拉,以此来展现雄伟的全局。最具代表性的一场戏是《赤壁(上)》中,曹军从水路进军的画面,在绿水青山的围绕下,成百上千艘战船密密麻麻地前行,那场景让人想起另一部史诗巨片《特洛伊》。不过《特洛伊》的表现形式相对有些单调,因为画面中只有大量的船只,大海四周却没有任何景致,无法与战舰形成对比与反差;而吴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利用了河道两旁绵延的群山,景观错落有致,画面则更富有层次和美感。
电影《赤壁》的情节发展大多很有规律,与好莱坞电影的节奏有几分相像。具体表现为一段文戏、一段武戏,有收有放。导演充分利用快慢镜头的相互交叉,试图在松紧交替的叙事节奏中,将三国历史和电影情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一个庞大的故事体系变得错落有致。具体说来,就是在主要几场激烈战役间穿插了很多轻松、缓和的段落,从而防止观众紧张过度或是审美疲劳。
如《赤壁(上)》中,东吴名将周瑜练兵的那场戏,在整齐划一、气氛严肃的练兵场突然传来牧童悠扬的笛声,旋律逐渐从单薄的牧笛声变成雄浑的交响乐,随后摇出的一组空镜头,分别是远景中的群山、树林和峭壁。一张一弛,从紧张有序的练兵场顺利切换到辽阔悠远的自然山水间。转场处几乎衔接得天衣无缝,堪称全片最出彩的剪辑之一。
此外,还有一场是讲周瑜即将奔赴前线,临走前与小乔一起缠绵缱绻的戏。镜头一直在室内、室外有规律地来回切换,用室外的空镜头来呼应室内的情形。屋檐下的雨幕,表示这是个旖旎的季节;雨天里的庭院,是小乔所说的要撤离的地方;雨水滴落在烧得正旺的火盆中,溅出火花和青烟,象征人的欲望和亲密的肢体。频繁的转场,看似不相关的事物,实则一切都暗含隐喻和关联,其表现方式显得既含蓄又微妙。
在《赤壁(下)》中,主要根据影片的情绪跌宕起伏,或喜或悲,或愁或忧,决定镜头的穿插变换。同时用两条平行的主线,叙述两军战前的准备过程。如在孙权为感染伤寒病去世的战士而忧虑时,曹操却大声吟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又如赤壁之战的高潮来临前,飘扬的军旗昭示着天上已经变了风向,曹营的将士们也蠢蠢欲动,气氛变得紧张起来。而曹操此时却坐在暖帐里,欣赏小乔沏茶……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的混合使用,将事态的发展阐述得更为详尽生动。
综上所述,电影《赤壁》在镜头语言、影像表达、节奏剪辑方面都十分出彩,是集大成的华语电影作品。它既展现了东方的宏大场面,又借助了西方的微观叙事,其华丽的视觉效果甚至不逊于好莱坞大片。
【参考文献】
[1]袁卫民.中国式大片的“三宗罪”[J].电影评介,2008 (19).
[2]周星.中国大片的现状与问题的辨析[J].电影艺术,2009(1).
[3]王孝威.关于吴宇森的暴力电影的美学探究[J].电影评介,2010(6).
[4]李幼燕.当代电影美学思想[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刘梦扬.再现时代的英雄——浅谈赤壁的人物塑造[J].电影评介,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