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志 贾 超
浅谈国外优秀专业教材的引进
胡云志 贾 超
[摘要]优秀的国外专业教材,深受国内教师青睐。较高的引进版税及较窄的购书群体,形成了较为尖锐的矛盾。本文以科学出版社成功引进高品质的专业教材为例,详细阐述具体的引进办法、编辑出版及营销推广过程,可供广大同仁学习借鉴。
[关键词]优秀教材;版权引进;教材出版
[作者]胡云志,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贾 超,硕士,副编审,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国外经典的优秀专业教材,不但理论与技术新颖先进,而且语言简明扼要、内容设置非常合理,一直备受国内名校教师的青睐,然其价格动辄几百美元、几百英镑,购买与推广一直是个大难题。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版权公约》、《伯尔尼公约》之后,翻印、盗版已属非法,版权成为影印、翻译国外优秀专业教材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教育与传播优秀文化的使命自然落到了出版社身上,各层次读者也呼吁出版社予以引进出版。其实各大出版社早就想过甚至着手做过,然而一趟马拉松式的实践下来,这类专业教材的引进成为出版社不得不割舍的“痛”。说其原因,更是林林总总。
其一,版权谈判与贸易费劲,需要精通外语又懂相关法律的专业人员来做,手续繁多,人员难找,路途遥远,耗时漫长,来来回回,费时费力。
其二,所付版税较高,一般为7%~10%,而且精明的国外出版商往往还有高额首印量的要求。
其三,所付翻译费不菲,会英语的人少,会专业英语的人更少,愿意翻译专业教材的更是少之又少,造成人难找,翻译价高,徒增人力和经济成本。
其四,读者群体不好把握,洋为中用,国外的专业教材能不能和国内的专业知识接轨,受不受国内读者认可,前景未知,“钱”途更为渺茫……
由此造成了专业教材在引进过程中的种种不适之症。如出版社缺乏版权贸易的专业人士,教材部分内容不适合国内政治或者行业发展而对方拒绝删改,版税率和首印量要求过高,对口的翻译人才难找或翻译质量不高,读者对内容不予认可,等等。实践业已证明,出版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很难实现盈利。
(一)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科学出版社在总结过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成立了专门从事版权贸易的国际合作部,高薪聘请了既精通外语又熟悉版权贸易的专家。他们与专业社长一块参加了2007年10月在德国举办的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展,与国际著名出版商Springer达成了整体引进一套10本有机化学专业教材的初步意向。不但降低了版税率和首印量等方面的要求,并且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取得了主动。
(二)集结高端智囊的成果
回到国内,科学出版社又聘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相关教授,对所选国外教材逐一进行审读、点评,并动用海外关系,详细调查了每种教材的作者理论与教学水平、在国外的获奖情况和学校选用普及率,分别填写“外版图书引进申请表”“外版图书作者介绍表”“外版图书出版专家评议表”“外版图书获奖情况表”“外版图书销售情况表”“外版图书引进审核表”等表格,进一步核实该教材的价值和可引进性。为更符合国内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和德国出版商Springer达成协议,可对书稿作适当删减和处理。为了化繁就简、保障出版质量,我们采用影印版而不做翻译,既保留了专业图书的原汁原味和地道语言,又减轻了成本负担。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的眼球,提升本书的销售亮点,我们不辞辛苦、“吹毛求疵”地遴选修改了30多种封面设计方案,最终定下美观、大气、醒目的封面设计方案。
(三)选定合适的上市时机
整个出版的过程,可谓历尽千辛万苦、曲折复杂、费时费力。从2007年10月开始着手,几十位专家学者和编辑们一起忙碌,直到2009年1月北京国际图书订货会前夕,我们才出齐这套《国外化学名著系列》(影印
版)10种教材。首印2000册,一年多的时间内就销售告罄,各大院校的相关教师争相购买推荐,好评如潮。比如美国Francis A。Carey and Richard J。Sundberg 合著的《高等有机化学》[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Fifth Edition)]。在当当网上就有评论111条,说得最多的就是“经典”“经典中的经典”“必备”“梦寐以求”“很好”等赞美词句,而且没有一条差评。该书76个印张,150多万字,定价160元。时至今日,已经印刷3次,累计销售4000多册,实现销售码洋640000多元。
(四)乘胜追击,扩大战果
在收获不错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更是得到了国内各大院校专业教师的赞扬和追捧,进一步巩固与深化了科学出版社权威、经典、高端、图书品质上乘的品牌形象,吸引了数百位优秀学者教授的目光,他们或推荐,或审稿,或翻译,或著书立说,与科学出版社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随后,我们又根据北京大学几位热心教授的推荐意见,借鉴本套丛书的成功经验,陆续引进并出版了《国外化学经典教材系列》(影印版)、《药明康德经典译丛》(翻译版)、《现代化学前沿译丛》(翻译版)等系列外版专业图书,形成了良性的马太效应。在推荐与翻译的互动过程中,双方又进一步加强了联系,加深了感情。教授做得热情,编辑忙得开心,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共同为国外优秀专业教材的引进工作做出贡献,同时也是为国内的教育工作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辛勤的耕耘,伴随着丰硕的成果。国外优秀专业教材的引进与出版,确实不易,套用一句流行语——痛并快乐着!
[1]徐立萍.版权保护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期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2(7).
[2]王莉.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状况及国际竞争力分析[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9(6).
[3]查志强.加快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战略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