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民族出版的现状和展望

2015-03-19 05:05:39
传播与版权 2015年3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

李 玲

社会转型期民族出版的现状和展望

李 玲

[摘要]以社会转型期为背景,厘清民族出版的概念和性质,考察中国民族出版的现状,评价其成就,指出存在的问题。针对市场经济的特点,展望民族出版在未来的发展途径,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转型;民族出版;现状和展望

[作者]李玲,中国民族翻译局研究室编辑。

一、引言

民族出版的宗旨是通过出版物宣传、贯彻党的民族理论、方针和政策,为民族地区和广大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民族出版狭义概念是指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的出版,广义概念是指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为主,同时包含以少数民族题材为内容,以服务少数民族为宗旨的出版物的出版。可见,民族出版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和谐以及文化沟通交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在北京和少数民族地区成立了各种规模出版机构36家,每年用23种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各类图书近4000种,印数达5300万册,此外,还根据少数民族读者的需要,出版一定数量的关于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汉文版书籍。同时,全国用17种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报纸144种,用11种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刊物73种,民族语言声像和电子出版物也实现了零突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迈进现代社会,随之而来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作用下的一系列变革,这个浪潮也关涉民族出版业的改革和发展。本文拟就社会转型时期的民族出版业的现状进行梳理,进一步分析其发展方向,给出建议。

二、社会转型期民族出版的现状

有关民族出版的研究和报道较多,成果丰硕,内容和焦点各有侧重。一些学者从体制改革的角度分析了民族图书出版工作的基本情况,指出存在的困难,给出相应对策,从民族出版的稳定性、国家支持以及人才后续培养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另有学者直接从市场经济角度提出,要用现代理念重新厘清和诠释民族出版和民族题材的概念,扩大出版范围,同时明确民族出版的公益性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这些观点对民族出版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方向的导引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少数学者从具体的少数民族语言视角出发,讨论了民族出版的困局和前景,指出社会变革给少数民族出版业带来了阵痛和煎熬,这个现象与急剧的人口流动、人口数量的锐减和民族聚居程度的下降紧密相关,此外,民族意识淡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还采用实证分析方法,通过数据来说明民族出版的困境和启示。

综观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族出版的发展,我们更多地还需要面对依然存在的问题。首先,从地域空间来看,民族地区经济水平制约了民族出版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在计划经济时期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保护政策未能很好处理,出现了滞后现象,造成了民族地区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优势,导致文化生产力水平不高,教育落后,出版市场萎靡。其次,市场规模制约民族出版的发展。民族出版的受众是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相当数量的刊物是民族文字出版,针对人群明确,但由于民族人口的限制,使得读者数量较少,市场有限,难成规模效益。再次,文化生产力水平低下导致民族出版的水平受限。少数民族出版社大多位处老少边穷地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出版人才队伍的素质较低,后辈人才队伍的培养跟不上,并且由于资金的限制,对现有人才的培训缺乏,甚至无法留住高素质人才,导致人才流失。在民族出版机构中,缺少高学历、高职称编辑,在营销中缺乏懂业务、懂市场的团队,受限于旧有出版体系吃大锅饭的思想,市场意识淡薄,因此,这些民族出版的质量不高,也制约了中国民族出版业的发展。

由此,我们在为民族出版的初步繁荣和成就欣慰的同时,还得从共时与历时、横向空间对比等角度来综合考察其成就和不足。文化体制改革作为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已经到了攻坚阶段,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正势如破竹地向前发展,民族出版作为其中一分子,却没能及时跟进相关的政策措施,颇令人遗憾。例如,中央文件规定的民族出版具有公益性质,但对于具体实施措施和政策却没有明确说法,这个执行带来了难度,也让发展方向不明确。由于全国各民族出版机构的所有性质不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导致了民族出版的改革和发展出现较大差异,有的出版社锐意进取,借势发展良

好;而有一部分则萎靡不振,频遇瓶颈。

三、社会转型期民族出版的展望

经过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和体制改革的阵痛,我国民族出版有了新的蜕变和欣喜。目前,民族出版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出版行业实力不断加强,在没有前路可复制的情况下,结合中国实际历练出自己的出版风格,大力整合资源,融合、提升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经营管理理念和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营销制度。

首先,从内部加大资源的整合和革新。对资源重复、资源浪费和定位重叠的现象予以整改,避免出版资源浪费,优化出版资源配置,以便为广大少数民族读者更好地服务。在这个过程中,集团化是一个较好的思路,即以市场导向整合出版资源,进行集团化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可以跨行业、跨区域、跨境合作,也可以联合民族出版单位设立出版集团,重新资源配置。此外,民族出版的数字化也是改革的出路。数字出版虽会对传统的民族出版有所影响,但对于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语言来说,无疑是革命性的。同时,数字出版可以增大受众面,扩大消费群体和市场空间,节约出版成本。

其次,民族出版需要“走出去”。“走出去”是由我国特殊的地理形势决定的,是可行的。我国有长达2.1。万公里的陆地边境线,同15个国家接壤,其中的1.9。万公里边境线经过民族地区。55个少数民族中有31个是跨境民族,13个少数民族语言是跨境民族的母语。“走出去”战略,不但可以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增进邻国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还可以服务于我国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通过图书贸易、合作出版、版权贸易和融资等方式,扩大民族出版的外延。

最后,民族出版需要多元化战略。在当今社会转型关键时期,民族出版的竞争力和生存需要新的出版方向,使得民族出版呈现多元化发展局面。相较于计划经济“等、靠、要”的发展模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出版机构生存和发展更需要更新观念,勇于探索。我们除了搞好硬件,还得赢在软件上,也就是说,挖掘内部潜力开拓市场,优化人力资源,打造出版品牌,提高服务质量,延伸品牌资源以及扩大选题和引进新的出版品种,以扩大市场份额。

四、结语

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革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所经历的社会转型期给中国带来一系列机遇,也带来一系列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也是社会整合的过程,对于各行各业来说,也是紧跟改革步伐不断革新和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国的民族出版肩负历史使命,独具行业特点,为中国出版事业、各民族文化繁荣以及社会的发展、和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伴随而来的体制改革的阵痛和市场大潮的冲击,令民族出版的发展出现过反复。我们厘清了经过改革浪潮的洗礼后民族出版的现状以及它所面临的问题,也以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去展望了民族出版的前景,由“内”到“外”给出了建议和对策,以期对民族出版的蓬勃发展献出一份绵力。

【参考文献】

[1]彭新良,欧光明.民族出版,作用重大[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06-09.

[2]毅立特,李海燕.全国民族图书出版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4(5).

[3]黄忠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出版[J].出版世界,2003(5).

[4]黄忠彩.民族出版应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J].中国出版,2004(2).

[5]金美淑.民族出版业所面临的“危机”与对策[J].东强学刊,2006(3).

[6]曾晓武.民族出版“走出去”的几点思考[J].中国出版,2009(6).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
开放与短缺:论改革开放初期社会转型中的高层住宅——以重庆白象居为例
住区(2023年5期)2023-12-01 08:12:08
后疫情时期日本数字化社会转型的课题与展望
日本研究(2023年2期)2023-11-29 12:17:56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新闻传播(2018年10期)2018-08-16 02:09:58
社会转型时期新疆高校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建设性构想
史学研究 课堂教学 教学思想——以“社会转型”的视角解读历史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公民与法治(2016年4期)2016-05-17 04:09:25
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实效性的思考
胡适的父权缺失与母权凸显——兼论中国传统女性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土地改革与农村社会转型——以1949年至1952年湖南省攸县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