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校校报副刊文化育人的功能

2015-03-19 05:05:39许宪国
传播与版权 2015年3期
关键词:校报文化育人副刊

许宪国

发挥高校校报副刊文化育人的功能

许宪国

[摘要]高校校报副刊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需要,加强网络交互平台建设,提高副刊质量,通过引导校园文化发展和校园文化特色构建,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

[关键词]校报;副刊;文化育人

[作者]许宪国,硕士,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汽车商务系副教授。

高校校报是高校校园内的主要媒体之一,不仅是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载体,更承担着社会先进文化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使命。副刊作为高校校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性正刊的有效延伸,是校报使命完成的重要承载者,以其独特的形式,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

一、高校校报副刊“文化育人”的优势

首先,校报副刊的阅读率和接受性高。校报功能的发挥,取决于读者的阅读率和接受性。在高校校报的所有板块中,副刊是最贴近师生的板块。副刊的作者就是校报受众——高校师生中的一员,作者的身份、作者文章的内容,因其共同的或近似的生活体验,更容易引起师生的共鸣,这是副刊与其他板块相比的最大优势。

其次,校报副刊直接展示和反映校园动态。副刊作者主要来自于校内的师生,文章的内容大都取材于自己的生活,反映了他们的所思、所想和行为,通过他们的文章可以展示或者反映师生的价值观,呈现校园群体的思想动态。

最后,校报副刊能够融育人于文化熏陶。与校报的其他板块注重新闻性不同,副刊更偏重于文艺性。尽管近年来副刊文艺性减弱、新闻性增强,呈现了文艺性和新闻性相融合的趋势,但是副刊始终保持了文艺性。副刊“以文载道”,使其在完成社会先进文化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使命过程中更具有亲和力,更易为广大师生接受,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文化育人”。

二、高校校报副刊“文化育人”功能定位

高校校报副刊“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不仅依赖于作者和文章的直接影响,其“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更深层的是通过校园文化的宣传、引导,促进校园文化特色的形成,推动校园文化的深入发展,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以整体校园文化氛围来实现“文化育人”。

(一)校园文化的宣传、引导

作为最受师生欢迎的板块之一,副刊在校园文化舆论引导和校园文化传播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虽然作者来自于校园师生,文章内容是师生真实生活、思想的反映,但通过版面栏目的策划、设计和文章的征集、筛选,能够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导向。

(二)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引导

校报副刊因其版面内容的文艺性和新闻性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心理、情感、价值观等,采用艺术化的表现形式,融合新闻的实效性的特点,通过人物、事件和评论,发挥其亲和力的优势,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深入人心。

(三)校园文化的特色形成和发展推动

与以信息为基本属性的其他板块不同,以文化为基本属性的副刊应该发挥校园文化引导、校园文化特色形成和校园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精心设计栏目、选取和编辑稿件,以反映校园生活、师生情感、人生态度、职业理想等主题的文章,打造具有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特色和独特的副刊风格,挖掘校园文化的历史和现代元素并使之形象化,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促进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

三、高校校报副刊的困境和问题

作为校园传统媒介,高校校报副刊具有自身的优势,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在实现“文化育人”功能的过程中遇到了困境,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网络阅读对传统阅读的冲击和副刊质量的下滑等方面。

(一)校报副刊的困境——网络阅读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位都在发生变化,过去的纸质媒介的阅读习惯正在向网络阅读改变。互联网、电脑和手机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信息接受的可选择性和主动性,凸显了校报副刊等传统纸质媒介传播和接

受的局限;网络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传统纸质校报副刊有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失去了吸引力。网络阅读使校报副刊读者迅速流失,并使校报副刊所承担的“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失去着力点。

(二)校报副刊的问题——质量的下降

尽管高校校报副刊的编辑不断地进行策划和设计创新,但由于爱好文学阅读和写作的人数的减少,造成了副刊作者后备队伍缩小和写作水平下降。这种影响直接的体现,一是作品的表现形式单一,如诗歌体裁基本缺失或者质量明显下滑、散文体裁表现风格程序化;二是副刊作品缺少个性,同质化现象严重,在作品内容方面,缺少广度和深度。

因此,校报副刊面临的主要课题就是:第一,应对网络阅读冲击、寻找网络交互的新平台;第二,副刊作者队伍建设,加强作者的挖掘和培养;第三,提高副刊编辑素质和业务水平。

四、高校校报副刊“文化育人”功能实现的途径

高校校报副刊要实现“文化育人”功能,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在以下几个方面还特别注意:

(一)提高副刊的品质

高校校报副刊要想长久地保持对师生的吸引力,必须不断提高副刊自身的质量,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风格。首先是版面设计、风格定位方面,通过版面设计的美观、创新和风格的独特、稳定,形成校报副刊的良好品牌形象,增加对师生读者的吸引力;其次是栏目设计、主题策划和内容选取,贴近生活、主题鲜明、内容精致是提高副刊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建立与作者、读者沟通的交互渠道

副刊的作者和读者是以本校师生为主,副刊编辑与作者、读者的有效沟通,既可以提高作者的写作水平、稳定作者队伍,还可以及时了解读者的期望、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甚至可以通过对作者的文化引导,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传播者和校园文化与师生联系的桥梁。

(三)适应网络阅读特点,建立网络交互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校报作为传统媒体所受到的主要冲击是读者阅读习惯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副刊作为传统纸质媒介的校报组成部分,除了网络传播媒介外,网络文学的冲击更为明显,这已经不仅是阅读习惯的改变,更深的是阅读品位的改变。因此,校报副刊不得不做出相应的改变。

首先,突出交互性,建设网络交互平台。副刊是校报的一个组成部分,副刊的网络化需要依赖校报整体的网络化水平。网络交互性的主要特点是即时性和主动性,除校报网络版外,副刊可以考虑开发评论、在线投稿、论坛、微博、社区等功能,形成信息的交互性。

其次,突出人文特色,坚持文化品位。校报副刊作为校园文化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在面对网络文学的冲击时,不能单纯为吸引读者而顺应网络文学的潮流,而是要通过文字的艺术性和内容的实效性,将现实人生融入艺术阅读中,引导读者的审美情感,形成人文关怀和文化品位的融合。

总之,高校校报副刊作为高校“文化育人”的主要阵地之一,一方面要适应新形势对副刊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进行改革;另一方面要立足校园文化,围绕校园文化特色构建,推动校园文化发展,以校园文化氛围影响和熏陶校园师生,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本文系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职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与途径研究”(课题编号:13C49)成果]

【参考文献】

[1]杨宗玲,赵玉君.网络环境下如何办好校报副刊[J].采写编,2014(2).

[2]冯俊锋.新形势下高校校报副刊发展困境及突围之道[J].新闻研究导刊,2013(12).

[3]张璐.彰显校园文化特色重视校报副刊建设——谈《西安财经学院报》的副刊文化[J].科技信息,2013(23).

[4]杜海清.试论大学校报副刊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上海师大报》为例[J].新闻知识,2013(7).

[5]赵明.高校校报副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新闻传播,2013(5).

[6]赵玉君.高校校报副刊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青年记者,2013(2).

[7]赵玉君.信息时代校报副刊的困境及出路[J].新闻世界,2013(1).

猜你喜欢
校报文化育人副刊
融媒体背景下大学校报生存浅议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传媒评论(2018年4期)2018-06-27 08:20:18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传媒评论(2018年4期)2018-06-27 08:20:18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传媒评论(2018年12期)2018-03-21 07:51:48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近代《私立岭南大学校报》足球报道内容剖析
运动(2016年6期)2016-12-01 06:34:04
技术文化
职教论坛(2016年24期)2016-11-14 08:41:13
新形势下高校校报舆论引导困境及解决策略初探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
新闻传播(2016年12期)2016-07-10 08: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