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大妈讹外国小伙”事件看假新闻何以成真

2015-03-19 03:23
传播与版权 2015年8期
关键词:假新闻小伙大妈

王 枫

从“中国大妈讹外国小伙”事件看假新闻何以成真

王 枫

以“中国大妈讹外国小伙”事件为例,分析假新闻被信以为真的原因,并提出减少假新闻的对策。

假新闻;中国大妈;网民

[作 者]王枫,重庆工商大学。

《新闻记者》杂志自2001年开始每年推出“十大假新闻盘点”,迄今已有14年,评选出的假新闻不仅受到业内人士广泛关注,还成为网民调侃的对象。尽管如此,假新闻依旧屡禁不止,泛滥成灾,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形象与权威。

2013年12月2日发生的“中国大妈讹外国小伙”事件引起媒体及公众广泛关注。一条看似有图有真相的真新闻几小时内变成假新闻,各大网络媒体纷纷中枪落马,广大公众也被自己的盲目愤怒给“讹”了。

一、假新闻被信以为真的原因

随着自媒体平台及表现形式日益丰富,微博、微信、易信以及论坛/BBS等社交网络不断激发受众充当公民记者的热情。加之近年来对“新闻自由”的强烈呼吁,不乏存在一些缺乏媒介专业素养的受众及媒介人士为迎合公众社会心理,制造一些骇人听闻的虚假新闻。而网络媒体为了获得点击率和制造新闻轰动效果,对网友曝出的不实事件未经核实,大肆报道、推波助澜,进而引起网民盲目跟风,达到舆论高潮。当大家都在热火朝天地议论该事件,并义愤填膺地发表自己观点时,却发生180度大逆转,真新闻变成假新闻。

(一)传播技术层面

1.所谓有图有真相。“中国大妈讹外国小伙”事件的新闻由八张图片组成,网友通过八张“有凭有据”的图片和拍摄者的描述判断出中国大妈的行为实属碰瓷讹诈,但事实恰恰相反,有图未必有真相。

不仅有图未必有真相,有视频画面也未必有真相。2013年4月7日,一条名为《长春老人突发脑梗塞摔倒178人跨过仅1人守护》的视频在网络上出现后,网友纷纷转载评论,痛骂178位路人的冷漠,并与“小悦悦”事件相提并论。随后记者进行调查,发现该视频是由监控画面经过加速、剪辑处理,并不是该事件的真实情况。事实是老人一摔倒,周围群众就拨打了120求救。

以上事件说明,随着科技的发达,有些所谓“眼见为实”的东西未必为真。因此媒体或公众在发布信息时,应核实信息真实性,不传播虚假信息。

2.各大网络媒体相继介入。“中国大妈讹外国小伙”事件在新浪微博发布后,被网友大量转载,轰动一时。各大网络媒体为获得点击率,未经核实,捕风捉影、添油加醋,给该事件贴上“讹人”的标签进行报道,瞬时将该事件炒得沸沸扬扬,成为头条新闻。

3.传播速度快引起首因效应。印象作用或先入为主效应,是第一印象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倾向,具体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认知产生的显著的影响。[1]

“中国大妈讹外国小伙”事件在网络传播后,受众最先接触到的信息是外国小伙扶中国大妈遭讹,加之其他网民的疯狂转载和对中国大妈的指责,因此公众坚信大妈碰瓷。

4.把关人角色弱化。“中国大妈讹外国小伙”事件中,信息最先发布者李某,未目击事件全过程,也未向当事人及其他目击者了解具体情况,仅凭大妈一直倒地不起臆断是在讹诈外国小伙。同时广大网民也未做好自身把关,听信谣言,大肆转载,成为新的发布者。各大网络媒体为博人眼球,未经核实,纷纷跟风报道。由于信息发布者李某、网络媒体和网民没有做好自身把关,随意发布传播该新闻,给当事人李女士造成巨大伤害。曾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新闻媒体在政治上谨慎,但在其他问题上却采取‘放荡’的态度,他们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面对手无寸铁的弱势群体毫不留情”。[2]

(二)社会层面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网络信息传播越来越难以控制。加之近年来讹人事件增多,网民形成刻板印象。

1.网民数量增多,传播不受控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3]网民增多,网络交流平台的丰富,使“中国大妈讹外国小伙”事件在新浪微博曝光后,迅速引来网民围观,随之转载评论,越传越广,最后造成不可控制的局面。

2.类似事件频繁发生,形成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一种使人产生偏见的社会心理效应,社会心理学家尼斯·库恩将其定义为“对某一特定社会群体成员的过于简单的印象”。[4]

近年来,扶摔倒老人反遭讹的大事件时有发生。如2006年的“彭宇案”、2011年的“许云鹤案”、2013年的“达州老太案”。因此,“中国大妈讹外国小伙”事件发生后,由于之前形成的刻板印象,事件中的大妈完全符合近年来“坏人变老了”的道德审判标准,所以人们选择相信该事件的真实性。

随后,腾讯新闻客户端就关于“提到‘老人’和‘摔倒’联想到什么”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参与人数111,275人)。结果显示:16.64%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受伤,16.62%认为是碰瓷,53.39%认为是讹诈,其他占13.35%。同时关于“当看到‘大妈讹诈老外’的新闻第一反应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是真的的网民占59.8%,认为是假的占8.49%,认为不好说,需要再看看调查的有31.71%。

近来中国媒体对于中国大妈的报道大多具有讽刺意味,对外国人道德素质的报道多是赞扬。正是这一刻板印象造成的社会心态偏差,“中国大妈讹外国小伙”事件发生后,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外国友人”遭讹,造成事实被歪解。

(三)受众层面

从受众层面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媒介依赖性。受众对媒介的依赖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接触新闻媒介占据公众大量业余时间;第二,公众主要依赖新闻媒介了解外界;第三,公众迷信新闻媒介。

公众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媒介来了解,人们花在新闻媒介上的时间越多,对媒介的依赖程度就越严重。“中国大妈讹外国小伙”事件发布后,由于很多网络媒体介入报道,使得原本持怀疑态度的公众选择相信该新闻的“真实性”,进而加入讨伐中国大妈的队伍,使事件离真相越来越远。

2.媒介素养缺失。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5]

(1)缺乏质疑和自我纠错能力。当“中国大妈讹外国小伙”事件被证实为假新闻后,受众不但没有认识到之前盲目跟风的错误,瞬间将矛头指向外国小伙,新一轮的口水大战在网络上蔓延。

(2)盲目伸张正义,逾越道德底线。“中国大妈讹外国小伙”事件是2013年关于道德审判的典型案例,将让人们记忆犹新。事件发生后,由于网络民意具有随意性和无组织性,受众集体口诛笔伐,盲目伸张正义,逾越道德底线,对中国大妈李女士进行道德征伐,力挺外国小伙,甚至有公司在新浪微博上晒出愿意为外国小伙赔偿1000元给李女士。受众的这些行为给当事人李女士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

(3)滥用网络公共空间。目前,网络已成为受众进行信息发布和传递交流的公共空间,但滥用公共空间的现象屡禁不止。“中国大妈讹外国小伙”事件的发布者,为迎合当今公众的社会心理,制造新闻噱头,炮制假新闻。而网民在事件中通过对中国大妈进行人身攻击和肆意谩骂来发泄对此类事件的愤恨,造成网络资源的滥用和浪费。

(4)知识结构不完善。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无界性,网民质量参差不齐,知识结构不完善,缺乏专业媒介素养,导致随意传播尚未证实的小道消息,造成假新闻、谣言满天飞。

3.从众心理作祟。从众心理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中国大妈讹外国小伙”事件发布后,网上大骂中国大妈的网民居多,一些持怀疑态度的公众为了有群体认同感,选择从众,加入这场道德征伐的战争中,推波助澜,导致全民都在谩骂中国大妈。虚假新闻变得看似越加“真实”。

二、减少假新闻的对策

目前,假新闻泛滥成灾,新闻真实性受到严重挑战,抑制假新闻的发生和传播刻不容缓。

(一)网络信息发布者自律,避免“伪自由主义”

信息真实性是网络传播的生存之本,虚假信息的传播将会失去公众信任。作为信息发布者,不论是普通公民还是网络媒体都应自律,充当好把关人角色,对信息进行核实,确保新闻真实性,不能因所谓的新闻自由而去迎合受众社会心理,一味“抓眼球”,从而自编自导、凭空捏造虚假信息。

(二)网络媒体应勇于承担错误,提高媒介公信力

“中国大妈讹外国小伙”事件确定为假新闻后,各大网络媒体纷纷删除其原有对该事件的错误报道(人民网除外),瞬间加入为中国大妈澄清的队伍,仿佛之前的新闻从未发生。此类情况在中国传媒界并不少见,假新闻被揭穿,鲜有媒体出来道歉,加之一般假新闻的发布,最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因此一些媒体不当回事。但是,媒体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如果类似事件经常发生,将导致公众不再信任该媒体,媒体公信力下降。因此,媒体出错就应勇于承认,并向公众道歉,做自我检讨,吸取教训,而不是像过眼云烟一样,一晃而过。

(三)媒体应做好引导工作,消除公众刻板印象

近来媒体对“扶人反被讹”事件的报道,导致公众形成刻板印象,并出现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面对老人摔倒,到底该不该扶。因此,“中国大妈讹外国小伙”事件出现后,多数公众的惯性思维下意识选择相信。为防止错误的刻板印象的形成,媒体应做好引导工作,对类似事件展开多维度报道,如老人摔倒为什么无人扶,是由于医学常识不能扶,还是怕被讹诈等,而不是仅凭看见老人摔倒无人扶就认为是路人的冷漠、道德的滑坡。

(四)提高公众媒介素养,不盲目跟风

“中国大妈讹外国小伙”事件如果公众能理性看待,多一分思考,不至于出现新闻大逆转现象。因此,公众应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具有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理性思考判断,不盲目跟风转载或评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五)意见领袖应提高社会责任,积极引导

意见领袖是网络信息传播中的重要角色,是受众中的活跃分子,一般是具有较强综合能力和较高社会地位的人,他们的话语能对受众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2013年12月7日凌晨1时36分,网友“拈花笑评234”发布了一条关于“合肥豪车撞死高中女生”的微博,图文并茂,迅速被转发评论,网民多是呼吁寻求真相,情绪高涨。该事件正在微博上讨论得沸沸扬扬之时,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芮必峰教授连发4条微博公开回应该事件,指出该事件确实发生,但是在2011年8月15日已查明解决,肇事者也受到法律制裁。这才制止了该事件的进一步蔓延,避免了群体事件的发生。

因此,在自媒体时代,意见领袖应提高社会责任,以正视听,发挥积极引导作用,防止谣言等虚假信息的扩散,极力维护网络传播公信力。

[1]魏猛.试论首因效应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防范[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2(1).

[2]苏木龙.“老外被讹”是伪自由主义记者在作祟[EB/OL]. http://pinglun.youth.cn/wywy/shsz/201312/t20131206_ 4341595.htm.

[3]第35次CNNIC报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R/OL].http://news.mydrivers.com/1/381/381898.htm.

[4]自雄,王朱莹.被信任的假新闻——虚假信息的受众接受心理探讨[J].现代传播,2011(7).

[5]吴敏.新媒体使用者媒介素养缺失探析[J].东南传播,2011(6).

猜你喜欢
假新闻小伙大妈
黎族小伙闯“深海”
靠“卖云”年入百万,90后小伙治愈4万人
获外交部发言人点赞:95后小伙火『出圈』
大妈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大妈一枝花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大妈?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千万不要和大妈讨价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