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燕妮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大学精神传承与建构
——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为例
柳燕妮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中所形成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实现大学战略目标的精神支撑。本文从理论上厘清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为例,探讨高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推动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建构。
核心价值观;大学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学日益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所大学对社会的贡献度与这所大学的精神高度是成正比的,同时一所大学之所以区别另一所大学的本质正在于其所拥有的独特精神。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结晶,既是当前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又是体现“最大公约数”的价值共识。大学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具有精神气质和价值内涵的意识形式,二者相融、相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精神确立了价值内涵,注入了新鲜活力,并提出了殷切期待。
大学之所以各具风格,在于各大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之灵魂,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大学人持有的或追求的他们所认同并自认为理想的,且努力传播践行的价值观及其体系”[2]。一般认为大学精神主要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各校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并非自然形成,它是众多人的精神的集合与体现。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大众化的新形势,大学应当树立先进的思想和独特的办学理念,传承优秀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大学精神,塑造全校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就是一种传承悠久文化、体现价值共识、反映社会理想的“大德”。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强调,“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3]
不少大学中存在“重智轻德”、“重器否道”的现象;科学精神僭越人文精神,工具理性一方独大价值理性偏于缺失,是大学精神迷失的真实写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对当代大学精神进行建构尤为必要。
(一)近代大学精神的形成与提炼
大学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等不同功能。不同的功能产生于不同的时期。19世纪初期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办并管理柏林大学,认为大学应该坚持科研和教学相统一,教学自由和学术自治相统一。这不仅促使柏林大学精神的产生,而且开创了大学科学研究的先河,从此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精神一直成为大学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了大学的科学研究功能。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前校长范海斯则率先提出大学不仅具有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功能,还应为社会服务。同时,大学在发展过程中也非常重视大学的文化传承功能。这样,大学的四个功能一直延续下来,从而促进了大学精神的形成。
(二)当代大学精神迷失表现
时下不少大学既没有传统的矜持,也没有现代大学的风范,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金钱主义的影响下,日益成为“名利场”和“小社会”。大学精神迷失,庸俗化表现突出,一是官本位倾向;二是市侩作风、功利主义;三是学术行为不端,包括学术上的造假、抄袭、剽窃、粗制滥造等。洪堡强调“大学是社会的道德灵魂”,蔡元培指出大学是“社会之模范、文化之中心”。去除大学庸俗化、重构大学精神很有必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精神注入活力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精神确立了精神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给整个社会树立了价值标尺,也呼唤大学找回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一度迷失了的精神气质和价值灵魂,大步迈出坚守道德、引领价值、塑造理想的步伐,自觉塑造和丰富自己的精神特质。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精神注入时代特质。
大学精神尽管需要历史的沉淀从而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需要吸纳时代精神的精华从而赋予其敏锐性和变革性。譬如,北京大学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精神大旗,积极吸纳同时主动引领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时代精神的诉求和发展趋向,从而能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了现代大学所特有的爱国精神和担当精神,赋予了大学精神以广阔的胸襟、自觉的担当精神和强烈的国家意识等时代精神意蕴。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精神塑造指引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坚定高校师生的理想信念,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建设校园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大学精神蕴育德才兼备的青年英才、知识分子坚守道德理想、学术研究推动进步思潮;塑造大学师生的精神品格,使之成为传承大学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体[4]。
研究组与对照组麻醉前的舒张压、收缩压均无差异性,P>0.05;研究组麻醉15分钟的舒张压、收缩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2。
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必定有其不断积累创造而来的为学校师生员工所浸润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应该在吸取传统大学精神的同时突显出其独有的职业品质、创业精神、诚信职守和技术追求[5]。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高职特色的大学精神,对高职院校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打造人才培养品牌,提升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沿革1866年中国近代官办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福建船政学堂办学,一直传承船政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对以船政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大学文化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建立起船政特色浓厚、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现代职业教育文化育人体系。
(一)传承船政文化,凝练现代职教办学理念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高度重视培育现代高职特色大学精神,深入挖掘船政文化的精髓,将其归纳为“振兴中华的理想、兼收并蓄的思维、有容乃大的胸怀、知行合一的方法”。同时,在传承船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学校提炼出较为完备的办学理念。学校坚持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紧密围绕行业发展与船政文化双重特色,遵循“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坚持秉承船政、立足交通、服务社会、面向全国、开放包容、开门办学,创新“一体两翼”办学思路,即以全日制职业教育为主体,职业培训与社会服务并重;推行“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办学模式,坚持以工为主,交通行业优势专业群为支撑,经、管、文多专业发展,形成了“以工为主、依托行业、产学结合、厚德强技”的办学特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打造职教品牌,创新现代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品牌是学校的无形资产。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要善于打造、宣传、经营学校品牌,进一步扩大办学影响,提高学校知名度。
校园文化是学校品牌的灵魂。学校深入挖掘船政文化精髓,传承船政学堂“厂校一体、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和强调“实践历练”的人才培养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个性鲜明的船政职教品牌,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努力建设一所办学理念新、办学实力强、办学质量优、办学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形成了“五个对接”的育人模式,即专业与产业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形成了“三个融合”的品牌专业发展策略,即“产业-行业-企业”三融合,解决为什么办专业,以及怎么办专业的问题,其中产业是基础,行业协会是纽带,企业是合作实体;“岗位-能力-课程”三融合,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专业如何进行课程体系设计的问题;“基地-师资-制度”三融合。解决怎么培养人才,以及如何有效利用校外资源的问题。
(三)着力文化育人,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教育部强调“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实现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区域文化对接,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高职文化育人体系。
以人为本,文化立校是现代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内在要求[6]。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只有上升到文化发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特色发展。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植根百年船政学堂办学历史,继承和发扬船政学堂的优良办学传统和文化底蕴,着力让“文化立校”理念植根高职教育,努力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一是成立船政文化研究所,以研究、宣传和弘扬船政职业教育思想为己任,大力推广、应用船政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成果。二是加强船政文化传播,通过出版《船政学堂》、《船政文化观澜》、《船政》等专著或出版物,广泛传播和弘扬船政文化。三是建设海峡两岸船政文化交流平台,举办海峡两岸船政文化论坛,组建海峡两岸及各地船政校友会,开展形式多样的两岸船政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两岸民间文化交流,强化两岸文化同源意识。四是大力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开展船政文化知识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先进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技能竞赛等系列活动,弘扬船政文化精神,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五是加强校园环境建设,通过船政文化主题建筑、自然景观、船政文化代表人物雕像、船政文化宣传灯箱、励志名言景观石,职业教育名言警句等,凸显学院浓郁的育人氛围。
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同志明确要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点上下功夫。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守护好大学的精神家园,发扬光大大学精神,凝心聚力创品牌,提升素质促发展,使大学在创新和服务中以其先进思想品格影响社会。
[1]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我们的价值观[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
[2]唐耀华.大学精神内涵探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8~90.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4]钟明华.在大学精神的传承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4-06-30.
[5]刘清香.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内涵与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6):73~78.
[6]徐继玲.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途径的思考[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2,(9):301~304.
2095-4654(2015)06-0055-03
2015-03-16
2012年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船政文化精神与校园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构”(JA12427S)
G6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