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乐昌市乐昌小学 王会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的过程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是充满发现质疑思考的过程。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使学生学会提问,培养其质疑能力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首先,教师要努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教师必须摒弃“师道尊严”的陈旧观念,应放下架子,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会与学生推心置腹地交流。在课堂上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语言、动作、表情)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亲、可敬、可信赖的朋友。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各种问题带到课堂上来。
其次,教师要学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质疑提问。对于提了问题的学生,教师都应采用鼓励性评价。当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可以给予赞许的目光,并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这个问题,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认为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受到了老师的重视,这样能鼓励学生以后勇敢地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多少价值甚至幼稚可笑时,教师也应该以鼓励为主,积极启发学生找出问题中的积极因素,至少要肯定学生动了脑、在思考,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呵护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
课文的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往往是文章内容的提炼、文章中心的浓缩。启发学生通过课题去质疑,可使教学带有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文字是文章表情达意的载体。因此,抓住语言凝练的关键词句进行质疑,深入讨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感知课文描述的情境,感悟文章的中心,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有时课文中会出现一些看似矛盾,实则合符情理的内容。教师应启迪学生抓住“矛盾”之处发问,促使他们去思考,从而领会文章中心。
线索指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它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小学的每篇课文几乎都可以找到其线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抓住线索作为教学突破口,指导学生对线索质疑,这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也能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在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时,可指导学生从事情的发展过程,以及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标志性词语和段落等方面寻找线索,为学生质疑指明方向。
不同文体的文章其写作特点不相同,教师应善于抓住其特点启发学生质疑。如写人的文章从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处引导学生质疑,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写景的文章从景物描写的方法处质疑(如动态和静态描写等),感受景物的优美;说明类文章从说明方法处质疑,体会其说明的准确性……这些质疑具有一定的共性,能使学生了解某类文章的写作特点,但是每篇文章的具体特点又不完全相同,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质疑能丰富学生的写作手法。
其实文章质疑之处还很多,如抓住文章的空白处质疑,从修辞手法处质疑,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处质疑,……课堂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适时、灵活地作出选择。
总之,从不同角度去启发学生开辟问题渠道,让学生问得新奇,问得兴味盎然,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逐渐培养出来了。
预习是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对教材的自主学习。通过预习,让学生寻找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除要求学生完成一般任务外,还应鼓励学生质疑:边读边想,尝试读懂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句子,读了课文后有什么问题……学生在预习中产生了困惑、异议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营造一种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课堂教学一开始,教师就可以采用质疑导入。让学生质疑问难,把在预习中碰到各种的问题全部提出来,然后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组织教学能有的放矢,少走弯路,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师生深入探究课文,学生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可以在讲课中给予回答,对离题太远的无价值问题,告诉学生可以在课后再研究解决。
学生学习完课文后,并非所有问题都弄懂了,学生通过整合全篇课文内容,再联系实际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当然,有些问题可能会和老师讲解的内容重复,所以这时候的学生质疑,教师应强调尽量提出讲解新课时老师没有提到的问题。
我们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有个性、有创新、完美人格的社会主新人。因此,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勇敢提问,敢于质疑,也要激励学生在读课外书时开动脑筋想问题,提问题。常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所思,有所探索,有创新。所以,我常鼓励我的学生挤出时间,组成小组去乐韶书城看书,思考,质疑,交流,讨论。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便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当一个年幼的人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找到答案时,在他身上就会像火花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的思考。”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疑课本之说,疑教师之解,疑权威之言,在提问中探幽索微,寻求真理,掌握知识,并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