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可人(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廖可人(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进行了重新的认识,总结出大学体育教育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并提出了加强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应建议。
大学体育教育心理健康
目前,大学教育培养费用的逐年增长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市场经济的更高要求所带来的学习压力;毕业生增多造成人才饱和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宽松家庭教育环境下形成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由开放的大学生活环境下养成的不良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出现人际关系障碍,心理焦虑与紧张,缺乏挫折承受能力,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
教育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24%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的诸多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中主要存在人际关系敏感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忧郁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忧郁、自卑、残暴、惊恐、强迫、嫉妒、敏感、狭隘等严重制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健康的心理有赖于健康的身体,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健康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大学体育教育则是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要教育环节,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了基础条件。
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传授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并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是改善大学生心理环境、消除大学生心理疾病的特殊途径,相比于心理咨询、家庭教育、医疗监督、思想教育等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更直接、更积极,更能让大学生乐于接受。
2.1、有利于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体育运动注重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更注重情感交流。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的情绪、表情、行为、意志等都会真实、直接的反映出个人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发现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大学生。
2.2、有利于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
美国的一项以1750名心理医生为调查对象的研究结果显示:60%的人认为体育运动可以作为消除焦虑症的治疗手段;80%的人认为抑郁症的治疗可以采用体育运动处方,体育运动能排泄情绪,使运动者的压抑情感得以宣泄。
(1)调节关系,改善情感状态。体育活动中的交流必不可少,很多项目需要大家同心协力,相互配合,很大程度调节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的相互鼓励、相互谅解能够缓解紧张和不安的情绪,适度的体育竞技又能充分宣泄焦虑、忧愁、沮丧、压抑等不良情绪。
(2)展现自我,促进心理修复。欣赏精彩的体育表演或体育竞赛,能享受到节奏鲜明、韵律感强、动作完美、配合巧妙的体育运动所带来的美感,以及身临其境的呐喊、助威等都能缓解紧张的学习、生活压力,减轻心理负担,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适度的体育运动能激活人体中枢神经,促使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并获得愉悦体验。尤其是参与自己擅长和喜爱的运动项目,能够充分展现自我,振奋精神,陶冶情操,使自己在运动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是控制心理失调和精神紧张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心理修复。
2.3、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合理的体育教育教学及运动训练能提高大学生的听觉、视觉、本体感觉、身体的灵活性及神经过程的均衡性等能力,可以使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应变力、想象力等能力得以发展,从而保障了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自身体质在参与体育运动之后的不断增强,情感态度和情绪也会发生系列变化:自卑—自信、含蓄—直率、焦虑—乐观、保守—创新、淡漠—开朗、羞涩—大方、优柔寡断—果断敢为等等。
体育运动往往伴随着艰辛和汗水,要承受身体和心理的疲劳及对手的挑战与对抗,更会经历无数的失败和挫折才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这一过程能够增强学生不屈不挠、克服困难等优良意志品质,使学生的身心得以强化、意志变得坚强、道德品质得到提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同时,体育竞赛在严格的竞赛规则限定下进行,学生的自制力与纪律性、公平竞争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开拓创新意识等各种优良品质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3.1、充分了解学生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身体和心理状态及学习能力等特点,并尊重学生意愿,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对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或疾病予以疏导和治疗。比如,速度练习可以培养的反应能力;力量练习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耐力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集体性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集体意识。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才能使体育教育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3.2、普及体育健康教育,加大宣传力度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智力正常、意志健全、情绪稳定、愿意与人交往、人格统一、人际关系和谐、拥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自我意识正确、心理行为与年龄特征相符合。学校及体育工作者应当普及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广播台、宣传栏、墙报、网络等多种信息传播手段对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予以宣传,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了解心理健康所包含的标准,各种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自我调节方法,并通过体育课堂向学生灌输体育教育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使学生掌握正确锻炼方法和必要的体育知识,防止用错误的方法和方式进行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制定运动处方或运动计划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锻炼,治疗或预防心理问题。
3.3、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发挥体育功能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更好的融合,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因此,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紧密相关。
体育教师应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心理健康与卫生知识的认知水平,努力使自身心理更健康、更阳光,不断改进教学教法,提高业务水平,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对学生,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独特的功能。
3.4、充分利用体育课堂,激发锻炼兴趣
体育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激发学生运动锻炼兴趣最直接、高效的教育形式。大学体育课堂教学应该以激发学生运动参与积极性为出发点,结合学生实际,科学实施分组教学,合理安排教学项目,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改善体育教学软、硬条件,创造理想的体育课堂环境,使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态参与体育运动锻炼,并不失时机的摸索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体育课堂教学的作用。
3.5、丰富体育文化生活,营造健康环境
学校各级部门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生活,鼓励大学生参与各项群体活动,使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更多更好的融合平台,让体育在群体活动中发挥其健身、娱乐、健心及文化传递等功能,利用体育竞技竞争性和对抗性的特点,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锻炼,成功实施挫折教育、成功教育和团队协作教育,并利用体育的娱乐性激发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实大学生的课余时间,营造一个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正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体育工作者积极应对。学校应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重视体育教师的队伍建设,大力推广和实施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1]黄彬.论学校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16(4).
[2]朱丽琼.高校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用及其发展策略[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3]吕燕.发挥高校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JY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