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林,周立平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参加全国高职组护理技能竞赛的经验和反思
刘小林,周立平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总结本院参加2014年全国卫生职业院校技能操作大赛高职组护理技能比赛的经验教训,旨在提高竞赛成绩,做到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零距离,拓宽教学思路,促进高职护理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今后我院护理教育教学改革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护理技能;竞赛;经验
2014年6月24日至26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联合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市卫生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在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举办了全国卫生职业院校技能操作大赛高职组护理技能比赛。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68所学校的113名选手共聚天津,同台竞技,展示护理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果。大赛中,我院两名选手代表湖南省队参赛均获个人二等奖。为了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目的,尤其是改进护理技能教学,笔者作为本次竞赛指导教师,现将本次护理技能竞赛经验教训总结如下。
1.1 领导重视
我院院系领导高度重视本次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多次召开研讨会,从选手食宿安排到指导教师遴选,从训练计划制定到选手培训实施,从比赛模型耗材采购到比赛用物准备,都有专人督促和跟进,院系领导更是多次深入训练现场指导工作,为比赛提供充分的人、财、物保障,给选手以极大的鼓舞,从而使训练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
1.2 辅导团队组建
经系委会讨论确定,由党总支书记担任领队,由2名副教授和2名讲师构成辅导团队,并指定笔者具体负责竞赛训练指导。此外还聘请了形体、心理、心电图专业教师和临床护理专家。团队内互相切磋,献计献策,集思广益,齐心协力,从而确保训练的质量和水平。
1.3 选手遴选
确定训练团队后,选手遴选非常关键。除了考核选手的专业基础知识水平、操作技能成绩、外表形象气质、性格特点、语言表达能力外,还要考虑其实践经验、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等综合因素。通过学生自愿报名、班主任和专业教师推荐,每班选出5名(约10%的比例),在28个班级中共选拔出140名选手,然后以面试和护理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筛选出20名选手进入第二轮选拔。根据参赛项目将20名选手集中封闭训练3~5天后,根据评分标准淘汰约50%的选手。剩余选手按照竞赛方式继续封闭训练一周左右,再经过第三、第四次筛选,挑选出4名优秀选手组成参赛团队,备战大赛,最后在学院“5· 12”技能大赛后确定2名参加国赛的选手。历经层层选拔的选手综合素质相对较高,为竞赛取得好成绩奠定基础。
1.4 科学训练
1.4.1 设计剧本 辅导团队认真阅读评分标准,设计出不同案例及剧本,包括每个细微动作、表情及与病人的沟通语言等操作流程,让学生按流程练习。笔者更是深入医院了解临床操作的新进展、新要求,结合前两年国赛视频,分析近两年人民满意医院和全国百强医院的评审操作考评标准,将护患沟通和人性化服务意识贯穿于训练始终,落实到各操作环节中。同时在学生练习中反复完善剧本,使其更符合大赛规程、贴近临床。
1.4.2 封闭训练 每一项护理技能竞赛项目都要经过成千上万遍的练习,才能达到准确娴熟。为保证训练效率,在确定4名选手后,在学院实训中心为其安排专门的训练实验室和住宿房间,每天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训练。近年来,护理技能竞赛由于参赛人数较多,项目也多,赛事多需2~3天才能完成,对选手耐力是一大考验。因此,我们要求选手面对枯燥无味的训练时,要有足够的耐心、热情与坚定的信念,明确要求选手即使在疲劳情况下也要完成训练任务。同时,深入学生中与其一起进餐、谈笑、讨论,了解其心理状态,安抚情绪,鼓励信心,共同解决问题,努力提高参赛选手的整体水平。
1.4.3 干扰训练 临近比赛前给学生适当进行干扰训练,让学生在各种环境中准确操作,确保赛时稳定发挥。例如不断变换操作单位位置,变换床尾卡形式、床号、模拟患者手腕带等。通过干扰训练,学生在面对较复杂的护理环境时也有良好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自我调控性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以利于学生将来面对千变万化的临床护理环境时,具备较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4.4 技能观摩 集中训练中让选手多次观摩前几届学生在各种大赛中技能操作表演的视频资料,并请往届获奖学生与选手交流沟通,引导选手发现自身差距,吸取优点、接受教训、增强信心,找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1.4.5 模拟比赛 训练中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模拟比赛,安排大批自愿者充当模拟病人,供学生真人实操,并请系部领导、教师观摩,努力营造比赛氛围。这种身临其境的训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更有利于训练其对病人的关爱及保护病人权益等无形技能,这样的压力感和紧迫感,为从容应对竞赛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1.4.6 专家指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们邀请权威护理专家对参赛选手的操作进行现场指导。大到技术、技巧的改变,小到言谈、举止,与病人沟通时的语气、语速、眼神、手势等各个方面。例如专家要求操作时要准确流畅,手到、眼到、体贴到,沟通要做到人到、话到、表情到。专家指导对辅导团队、选手及训练效果都有很大的帮助。
1.4.7 微格教学[1]训练中用摄像机将选手完成每项技能操作的过程录制下来,辅导教师与选手一起通过多次观看、回放,不仅使辅导教师更深刻地了解选手,而且使选手能充分了解自己的表现,学会自我剖析、诊断、治疗,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1.4.8 心理素质训练 心理教师与指导教师一起制订赛前心理训练计划,修订和完善了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心理调试等方案,确定了不同时间的不同训练方法,确保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针对比赛时选手容易紧张的现象,心理教师建议选手在赛前做深呼吸,仔细检查各种用物是否备齐,检查物品的摆放顺序是否正确,将整个操作流程在脑海里梳理一遍;比赛中全心投入,多与病人沟通交流,以此来缓解紧张情绪。
2.1 理论失分
近年来,理论竞赛主要是临床护理案例分析,针对案例列出首优护理问题并制定相应护理措施。以临床案例分析为理论竞赛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对学生面对临床具体案例时根据病情轻、重、急、缓综合处理能力的要求。理论失分原因分析:现用教材多以疾病为中心,根据某疾病列出一系列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护理措施仅针对该疾病。实际上即使同一种疾病,不同病人由于病情严重程度、文化状况、家庭支持、经济背景、心理素质等不同,首优护理问题有很大差别,从而导致学生在确定首优护理问题排序时出现困惑,导致理论失分。
2.2 人文关怀不到位
在操作中不注意观察病人的细微不适,没有考虑到病人的理解能力和配合程度。例如操作带有表演性,缺乏临床感觉,缺乏爱伤观念;沟通语言运用不当,静脉输液后没有及时为病人盖好被子等。
2.3 比赛时心理素质欠佳
参赛选手虽历经层层选拔,备赛期间也反复训练其心理素质,但是选手在正式比赛场合面对众多评委时,还是出现了紧张胆怯、动作变形,甚至丢三落四的情况,无法保持镇定自若、处变不惊的良好心态。
3.1 加强实训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实训教学中引入技能“竞赛教学法”[2],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开展组与组之间的操作比赛,并将比赛结果记入考核成绩,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参与、竞争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护理教学中应增加交流技巧内容,采取不同方式创设不同情景进行训练。例如实训操作时养成边说边做的习惯,把同学或模型当成真实病人去操作,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
3.2 建立技能大赛资料库,编写竞赛教材
学校可建立技能大赛动态资源库,逐年更新,包括历年技能大赛的参赛通知信息、参赛场地与设备型号、比赛评分标准、竞赛试题、参赛训练复习题、备料单等,防止参赛资源流失。组织本行业专家、护理骨干教师编写《临床护理病案分析》,解决护理理论竞赛教材问题,弥补通用教材的不足。
3.3 树立学习意识,不断更新知识体系
专业技术飞速发展,不断学习是永保竞争胜利的关键。专业教师要加强与行业专家的交流,教学中努力做到实训操作与临床零距离。专业教师在选择临床进修医院和教学时要考虑南北护理差异,减少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中的不适应。
护理技能大赛不仅是对参赛学生技能水平和指导教师教学水平的检验,更是对学校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考验,以及对学校内涵建设和软实力建设的综合评价。通过本次技能竞赛,我院找出了与兄弟院校之间的差距,积累了经验,明确了努力方向。相信本次竞赛对今后我院护理教育教学改革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孟宪凯,李涛.中国微格教学20年[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62-65.
[2]朱蓓,栾海丽.“比赛训练法”在训练护理操作技能比赛参赛选手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2):3672-3673.
G424.28
A
1671-1246(2015)03-0097-02
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我国高职院校积极探索的一种新教学模式,体现了基于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以成果为鉴证的教学评价,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能有效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既要深入理解课本及相关专业知识,又要熟悉临床进展,教中学、学中做,边教边学、边学边做。一体化教学不仅促使教师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而且能使其真正体会教学之乐,从而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