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俊,殷亚敏
(辽宁医药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1)
中药学教学方法研究
李本俊,殷亚敏
(辽宁医药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1)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院校各专业的骨干课程,同时也是全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由于其涉及药味数量较多,内容繁杂,学习颇难。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目录分类教学法、要药专药教学法、联想方剂教学法等12种教学方法,以便学生快速掌握中药的性能和功效,提高教学效果。
中药学;教学方法;中药性能;功效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院校各专业的骨干课程[1],同时也是全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必考科目。中药学涉及400~500味中药,药物数量较多,教学时数较少,学习起来枯燥且难以理解。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理论研究,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现介绍如下。
即按教材目录分类讲授。因为中药学教材大多是以药物的主要功效分类,知道某药在书中位置,也就基本明确其主要功效。首先分清全书的篇、章、节、类,明确重点章节及每类所含药物,然后按教学大纲要求将药物进行划分,逐一介绍。另外,将书中相关联的各章节归类。如与湿相关的有:利水渗湿药、芳香化湿药、祛风湿药、清热燥湿药、峻下逐水药等,与血有关的有:活血药、止血药、凉血药、补血药等。该教学方法层次清楚,界限分明,提纲挚领,纲举目张,对全面复习、轮廓掌握最为有效,可防止合书即忘之弊,适用于年龄偏大的学生。
中药学教材中具有要药、专药等佳称的药物有一百多种,将其总结成文,便于学生掌握。如附子为温里回阳救逆的要药,善治亡阳虚脱症;柴胡长于疏散半表半里之邪,为治少阳症寒热往来的要药;龙胆草苦寒沉降,主清肝胆实火而为要药;茯苓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实为利水消肿之要药,可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穿山甲活血走窜,擅长通经下乳,为治疗产后乳汁不下之要药。再如牛膝的引药下行,桔梗的载药上行,甘草的调和诸药,肉桂的引火归元等均为专属特性,非它药所能替代。该教学方法重点突出,简洁明了。
即通过联系、回想药材在哪些方剂中出现,依据方剂的主要作用联想药物的功效。如大黄在大承气汤、茵陈蒿汤中使用过,联想其有泻下、利胆退黄作用;在黄连解毒汤、知柏地黄丸中使用过黄柏,则联想其具有清下焦湿热、泻相火之功用;学生只要记住五苓散、四君子汤、酸枣仁汤,就能联想到茯苓利水、健脾、安神的功效。由临床上针对脾虚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症侯,使用补中益气汤[2],自然联想到健脾补中、升阳举陷当选黄芪;在出现卫气不固,表虚自汗易患感冒,当选玉屏风散[3],而用白术、黄芪治疗时,也就掌握了这两味药的固表止汗功效。
中药学教材中名称相似的药物较多,如二活(独活、羌活),二地(生地、熟地),二苓(茯苓、猪苓),二术(白术、苍术),二冬(麦冬、天冬),二芍(白芍、赤芍),二贝(川贝母、浙贝母),二枳(枳实、枳壳),二皮(陈皮、青皮)等,可对其功效进行比较学习。如独活、羌活均能祛风湿解表,独活偏治下半身风湿,羌活偏治上半身风湿;生地、熟地均可滋阴生津,生地偏于滋阴清热凉血,熟地偏于滋阴补肾补血。该教学方法效果较好。
教材中具有同一植物来源、不同入药部位的药物很多。如姜、桑树、橘果、茯苓、瓜萎、莲、竹、紫苏、乌头等,其入药部位不同,功效也有区别,可列表比较。另外,蚕砂与僵蚕,何首乌与夜交藤,冬瓜皮与冬瓜仁,侧柏叶与柏子仁,槐花与槐角,仙鹤草与鹤草芽,车前草与车前子,芦根与苇茎,枸杞与地骨皮,金银花与忍冬藤,大青叶与板蓝根,马兜铃与天仙藤、青木香,槟榔与大腹皮,肉桂与桂枝等也属此类。
教材中具同一药名、不同来源的药物也有很多,其功效各异。如菊花,黄菊花偏入肺疏风,白菊花偏入肝明目;贝母,川贝母清肺润肺化痰,浙贝母清肺化痰散结;防己,木防己偏祛风,汉防己偏利水;五加,南五加偏祛风,北五加偏利水,刺五加偏补益;牛膝,怀牛膝偏补肝肾,川牛膝偏活血利尿;旱莲,墨旱莲偏补肝肾,红旱莲偏凉血止血;红花,红花偏温经活血,西红花偏凉血活血透疹。
即先讲授每一类药的具体药物,然后按功效特点分组,再将功效相近的2~3味药物进行对比教学。以辛温解表药为例,此类药共有15味,可按功效特点分为四大组。第一组,功偏散寒,有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羌活、蒿本、葱白;第二组,功偏祛风,有防风、荆芥、白芷;第三组,功偏通鼻窍,有辛夷、苍耳子;第四组,功偏透疹,有胡荽、柽柳。教材第二章清热药中清热解毒药按所治病症不同将药物分为4类也属此法[4]。
该教学法以中药归经理论为基础,即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脏腑辨证用药、临床疗效观察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使学生理解药物对人体各部位的病变有选择性治疗作用,而体表病变可通过经络影响到内在脏腑[4],反之亦然。如用朱砂、远志治疗心悸失眠的心经病变,说明其归心经;用桔梗、苏子能治疗喘咳胸闷的肺经病变,说明其归肺经;而用白芍、钩藤能治疗胁痛抽搐,说明其归肝经;能治疗阳痿、遗精等肾系疾病的药物归入肾经,如仙茅、淫羊藿。
另外,同归一经的药物其作用也各有不同。如人参黄芪、百合玉竹、黄芩石膏、干姜细辛、苏子杏仁、五味乌梅、麻黄葶苈、车前石韦、厚朴桔梗等都入肺,但人参黄芪甘温补肺气,百合玉竹甘寒滋肺阴,黄芩石膏寒凉清肺热,干姜细辛辛温散肺寒,苏子杏仁降肺气,五味乌梅敛肺气,麻黄葶苈宣肺利膀胱,车前石韦清肺利膀胱,厚朴桔梗降肺气以通腑气等。
即将功效相近、主治相似的药物予以比较,找出其异同。中药学教材中功用类似的药物特别多,该方法适宜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的功用比较学习。其优点是简便易行,掌握准确、牢固,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打下基础。如三棱与莪术,乳香与没药,龙骨与牡蛎,附子与干姜,黄芩、黄连与黄柏,玉竹与黄精,龟板与鳖甲,肉苁蓉与锁阳,桃仁与红花,荆芥与防风,麻黄与桂枝,金银花与连翘等。
即根据性味、颜色、质地等推导出药物功效。从性味上,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而苦寒药多有清热燥湿之效;再如辛味药的麻黄、细辛一般都能治疗肺部病变;麝香芳香开窍入心经,佩兰芳香醒脾入脾经。从颜色上,色白入肺,色青入肝,可推出青黛、青箱子、茵陈、柴胡等能治疗肝经疾病。从质地上,桑叶、蝉蜕质地疏松而轻,故有生浮疏散之功;赭石、朱砂质地细密重浊,故有沉降之性。
即利用中药的原植物和生药的形态特征来比喻其性能功效,该教学法形象直观,利于指导学生理解和学习。如人参,其形似人,而人以元气为本,故人参大补元气;钩藤形似抽搐的四肢,善平肝息风;血竭色紫红,能生肌止血、化瘀定痛,治跌打损伤瘀血疼痛;栀子、连翘形圆中空有瓣似心脏而归心清心;冬虫夏草是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幼虫的菌座,因夏天在越冬蛰土的虫体上生出子座形的草菌而得名,为平补肺肾、止血化痰,治诸痨虚损调补之要药;沙苑子似肾形,因而补肾固精;橘核、荔枝核形似睾丸,因而治疝气肿痛等。另外,中医注重以脏治脏,如以肝治肝,以心治心,以皮治皮,以藤治藤、以核治核,此等药例不胜枚举。
即根据中药药名来分析其性能的教学方法。中药来源广泛,品种繁多,名称各异。部分中药系根据其突出功效而得名。如防风祛风熄风,防风邪侵袭;升麻升脾胃清阳,其力较柴胡为强;续断续筋接骨,治筋伤骨折;番泻叶通泄大便,清导实热;木通苦寒通经,利尿清火;肉苁蓉为肉质植物,药性从容和缓,补而不峻;决明子长于清肝明目,为明目之佳品;益母草功擅活血调经,为妇科经产要药;千年健能祛风湿,强筋骨,治风寒湿痹兼肝肾亏虚。名中寓以主要功用,言其名则知其用。
中药中许多药物是由单一生品或几种药物经炮制而成,指导学生了解其炮制原理对于掌握药材生品、炮制品功效及改变是非常有意义的。如熟地乃由生地用黄酒拌蒸而有补血滋阴之效;六神曲是由五药一粉(鲜青蒿、鲜辣蓼、鲜苍耳草、杏仁、赤小豆、面粉)经发酵加工而成,故而消食化积、健脾和胃,治食积中焦[5];西瓜霜为西瓜与皮硝加工析出的结晶粉末,西瓜能清热解暑,皮硝能清热泻火,两药协同,则清热泻火之力更强,而达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之功[6];胆南星是生天南星经猪、牛、羊的胆汁炮制而成,药性由温转凉,味由辛转苦,功效由温化寒痰转清化热痰,而用于痰热咳喘[6];制何首乌用黑豆汁拌蒸而能补肝肾、强筋骨、益精血、乌须发;熟大黄用黄酒蒸后,泻下力缓和,方可治年老体弱之便秘;甘草蜜炙后才有益气复脉之效,而能治心动悸、脉结代。
上述诸法各有特点,如能在教学中运用得当,即可事半功倍,方便学生快速掌握中药性能和功效,提高教学效果。
[1]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许兆亮.中医药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刘德军.中药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4]杨丽.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刘波.中药炮制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6]蔡翠芳.中药炮制技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G424.1
A
1671-1246(2015)03-00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