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明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最近两年,对该不该延迟退休的社会辩论一直在继续,从顶层设计的高级官员到普通市民,从公务员、文教工作者到工人,赞成和反对延迟退休的人各持己见,辩论内容已涉足深层领域。在各国历史巨卷中,凡正确的思想,都以“真理越辩越明”的舆论较量,在多种以至在两种观点的争论中而确立。但很多辩论都出现诡异的狡辩或舆论攻击,以致抛出强制的舆论一律压制不同意见。经过多年或短暂时间后,被压制的正确意见又会在新的辩论中崭露头角,最终被更多的人所认同。舆论的这种弭变,是人类认识真理的曲折过程,又是不经严格审验不足为真理的明证。
在欧洲古代,教会里设有一种特殊职位,叫“魔鬼辩护士”(Advocatus diaboli)。教会提出一个教义,必须请“魔鬼辩护士”提出质疑,罗列论据加以反驳,直到认为无懈可击,才对外宣布这条教义。任何新观点刚一提出都会有窳陋之处,往往遭到不同意见的反驳,经过辩论的对决与砧斧之后,才能完美无缺。同样,两种公众舆论一旦尖锐对立,街头争论和舆论领袖的议倾坛席,随时都可能出现,这是舆论达到真理境地的必经之途。
这个简单的道理许多人姑妄听之,实为不屑一顾,总是把自己的意见视为万能,强迫人们赞成。一种思想,哪怕是宗教信仰也不能逼迫人们接受,而是靠反复、耐心的说服来争取人们的认同。人们对重大社会问题的认识,都要经过辩论鉴别不同意见的瑕疵,最后达成一致的合理意见。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清末的守旧与洋务之辩,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后是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还是建立一党独裁政府,“文化大革命”中两派群众组织的造反与保皇,这些辩论的孰是孰非,已被历史画上句号。但辩论并没有停止,只要社会在发展、在前进,辩论就会不断出现。在今天,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巨大进步还是走了回头路,是坚持阶级斗争还是建立和谐社会,是依法治国还是以人治国,这类截然相反的意见仍在某些角落、某些群体,甚至在知识界或明或暗地争论不休。由于信仰和利益、文化背景及社会处境的差异,也由于知识与实践经验的不同,对同一个问题出现两种对立意见,并一比高下,是特有的意识现象。
自弥尔顿提出“出版自由”以来,各国发生重大事件或处于历史转折时期,都伴随着社会辩论的喧哗,有时众议呼啸,民口沸腾;有时舆论领袖各执一词,口诛笔伐。弥尔顿指出,人具有理性,能够辨别真伪。只要让各种观点自由表达、相互交锋,真理就能战胜谬误。“让她(真理)和虚伪交手吧。谁又看见过真理在放胆地交手时吃过败仗呢?她的驳斥便是最好的和最可靠的压制。”[1]不同意见间的自由辩论,如同“魔鬼辩护士”的严厉针砭,使真理更加耀眼,许多人将摆脱愚钝与虚假的蒙蔽。弥尔顿这一观点起初影响深远,为言论自由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后来学者提出质疑:辩论虽然能达到真理,但真理总是战胜谬误的观点却毫无根据。密尔就指出:“若谓真理只因其为真理便具有什么固有的力量,能够抵抗错误,能够面临监狱和炮烙而获取优胜,这乃是一种空洞无根的情操。”[2]34他以欧洲的宗教改革为例,发出无限感慨:“至于说真理永远战胜迫害,这其实是一个乐观的谬误。”[2]29在他看来,即便真理存在于意见的自由市场中,也无法通过辩论战胜强权的压迫。
既然这样,是否辩论就不那么重要,甚至不具备舆论意义了呢?辩论的舆论意义,首先在于发现真理,完善对真理的认识。当辩论双方陈述己见,反驳对方观点的错误或荒谬,就能把一种观点中的虚假、漏洞和不为人知的一面暴露出来。你来我往的思想交锋,开启人们的心智,“启发参加讨论者的智力和胸襟,开扩他们,而不使他们受挫和遇到困惑”,从而“锻炼出更坚强、更自觉的公民”[2]122。辩论引发人们对问题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思考,在不同意见的对决中形成对真理的敬畏,催促人们修正自己的错误。其次,辩论的意义在于一种意见能被广大公众所聆听、所鉴证,固执己见的傲慢态度陷于孤立,避免某种见解垄断观点市场,钳制舆论。不同观点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公正对待,错误、专横的思想将被扫除,社会随即会开创一个崭新的未来。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辩论,冲破了“唯书唯上”的牢笼,将人们从“两个凡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随之出现朝气蓬勃的改革开放和国家的振兴。中国历史的这一重大转折,起步于舆论辩论释放的巨大能量。
由于人的局限,仅靠个人大都无法得出真理的意见,任何个人的见解都不能未经考验而拥有不可质疑的权威。为维护权力或利益的需要,某种意见可能被过度鼓吹,被定义为唯一真理,但“箴言出丑”并非罕见:被舆论美誉为毛主席的好学生的林彪,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诡诈早有人揭露,当他叛国外逃、坠机荒漠,才让推崇他的人看清他的真面目;当交警实行自收罚款、自开罚款票据,全社会立即疾呼治安腐败已经打开方便之门;学校实行创收的政策一提出,就争议不断,直到“恶果累累”,有关部门才恍然大悟;到底有没有普世价值,如果有,普世价值究竟是什么?此类社会辩论都扒掉舆论“箴言”的外衣,提出严峻的社会告诫,让人更加明辨是非——只有符合实际、从现实条件出发、考虑社会效果,以维护人民的幸福、平等、正义和自由的生活为准绳,才是正确的意见。这既是辩论确定的真理目标,又是辩论追求的崇高目的。一意孤行,凡肆意妄为的观点,都要被历史所嘲弄而陷入尴尬的境地。
辩论为各种舆论提供了自由的呼吸空间,确保人们对社会问题的自由思考,社会智慧的释放为解决社会难题找到了出路。2009年国外继 “中国威胁论”后又出现了“中国崩溃论”,某些国内经济界人士也加入这一舆论合唱。他们罗列中国地方政府的负债率、房地产泡沫、产能过剩、制造业危机等种种论据,断然提出“中国经济已病入膏肓,中国经济的崩溃无可避免”。而国内外的正面舆论却认为,不管外界“捧杀”还是“棒杀”,中国将继续全面改革开放,以国有企业、国有(控股)银行和其他骨干企业的强大实力,能够克服“经济结构不合理”“制造业技术含量不高”的困扰。党中央、国务院在这一辩论中保持清醒头脑,决定开放垄断行业、理顺财政金融体制、调整经济结构,“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出“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释放和转移巨大的经济产能。这些“深水区改革”使中国经济不仅不会崩溃,反而会进一步崛起,“崩溃论”只能是个泡影。无视中国国有经济的掌控力和中国共产党的驾驭能力,以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体制来判断中国问题,最终不得不陷入形而上学的机械论。
舆论辩论不是政府的辩论,不是各级干部、企业家放弃中心工作投入辩论,而是公众与舆论界出现的不同意见的争论。邓小平曾指出,改革开放允许看,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就是说党和政府的各级部门和各个企业,不要陷入无谓的争论,看准了的改革举措要大胆实验;在改革中完善改革,在探索中找到发展的路子。公众与舆论界的争论不仅无法避免,而且是有益的,因为人们对改革开放有不同的看法,政府可以听取不同意见,吸取合理、正确的建议,完善各项方针政策。“不搞争论”就是不让群众的不同意见、理论上的不同探讨影响政府的决心,更不要抓住一些观点整人、掀起政治运动。以往年代的全局性的大辩论、大批判和大字报的政治运动,不仅冲击了经济建设,贻误了发展时机,而且伤害了不少人。这样的“左祸”决不能重演。
但是舆论辩论必须把握三个前提:一是区分敌我矛盾、合法与非法的界限,不能把不同意见视为敌人或罪犯加以攻击;二是不要对是非之外的枝节问题争论不休,转移人们对重要问题的认识;三是要认真听取不同意见,尊重和接受对立见解中合理的观点,自觉放弃错误意见。不顾这三个前提,固守偏见,不仅会陷入毫无意义的争吵,还会把“摆事实、讲道理”的辩论搞成舆论攻击。历史与现实都证明,思想对立容易走向激化,向对立面发起舆论攻击。1978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签订贸易协议,受到国内企业界人士的普遍赞同,却遭到部分公众和媒体的指责,说这是 “卖国主义”“打击民族工业”“洋奴哲学”和“卖国求荣”;研究蒋介石日记有助于解读隐蔽的史实,搞清某些历史真相,却被一些人指责(或是谬见)是“为蒋介石涂脂抹粉”“为蒋介石翻案”;某企业的新产品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一时畅销各地,有人组织评论、微博或博客捏造事实,夸大其词,攻击其为 “劣质产品”“长期使用容易患癌”……此类舆论攻击在网上一旦出现,无良水军便一拥而上,各大论坛顿时谣言四起。
舆论攻击使用抨击性言辞,伴随谴责、讥讽或愤懑情绪,专注于揭露攻击对象的“恶劣本质”。所以,舆论攻击更像贬义词,涉及的一般不是好事。但实际并非如此,如果攻击的是公共利益的侵害者,它就不再是贬义词了。因此舆论攻击既可能是敌意性攻击或手段性攻击,又可能是道义性攻击和非道义性攻击。敌意性攻击是以伤害他人、使之蒙受痛苦和不快为目的,以达到诬陷和丑化不同意见的目的。[3]凡攻击对象是社会公敌或犯罪分子,则属于手段性攻击,是为维护真理和正当利益的道义行为,攻击的声色俱厉仅仅是一种手段。敌意性攻击则怀有恶意,夸大或捏造事实,甚至以辱骂、诅咒亵渎他人。部分公众之所以被卷入敌意性攻击,是由于受到媒体议程的蒙蔽,陷入非道义的迷茫。“文化大革命”中部分民众受到林彪、“四人帮”控制的两报一刊的煽动,诬陷正义的群众和干部,后来又歇斯底里地掀起“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都是一种非正义的敌意性攻击。
在现实生活中,受到舆论强烈攻击的周永康、薄熙来和徐才厚们已经身败名裂,是人们出于捍卫公德和公共利益而进行的道义谴责,有些民众还公然嘲笑薄熙来一面贪腐,一面唱红打黑的伪善。我们也看到,因为一场球赛而饱受舆论攻击,却深受中国球迷喜欢的米卢,他的笑容仍清晰地留在中国球迷的心中。这类道义的手段性攻击是来自民众善良的心愿,既不会让寡廉鲜耻的社会败类逃避谴责,也不可能毁坏好人的纯正人格。背离事实的敌意性攻击尽管可能高潮迭起,但在一场场虚张声势之后,最终还是会暴露出舆论阴谋对部分民众的欺骗。同时,荒谬的理论同道义的冲突不可能永远控制某些民众的冲动,对正面事物和善良人们的敌意性攻击,最终都要受到正义舆论的围剿。
在舆论监督中,伸张道义的手段性舆论攻击,激发舆论高涨的效果十分明显,自媒体尤其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下跪的副市长——山东省济宁市副市长李信丑行录》在网上登出后,网络的开放性使其迅速遭到民众的揶揄。传统媒体善于主导、策划和过滤舆论,舆论攻击很难在今天的传统媒体上出现。但在网络维权中,自媒体无一不成为舆论的工具,多被舆论攻击所利用。可以说,舆论攻击尤其吸引眼球,使自媒体成为攻击阵地,同时也捧红了网络。当舆论攻击在网上成群结队地出现,谴责的声音隐蔽于角落,时而向对立方发起进攻,被攻击的对象看不到攻击者的身影,却能感觉到社会遍布愤怒的情绪。
对不同意见的讨论,舆论攻击毫无价值,注重说理的辩论才更能分清是非,也更能争取舆论的支持。2014年3月崔永元提出反对推广和食用转基因作物的“两会”提案,遭到对立舆论的攻击——崔永元“在两会上造谣,该当何罪”。随后,在都市报和网络上有关转基因作物的骂战再度兴起。崔永元的言辞也十分尖锐:说美国科学界对转基因没有争议,美国人放心吃了20年,统统都是谎言。在网络这个开放的广场上,舆论攻击的双刃剑最初总是奏效,但却无助于让人认清真理。舆论辩论重视以理服人,拿出有力的论据驳倒对方,而不是用攻击压倒对方。无论敌意性攻击还是手段性攻击都有可能在网络上言过其实、混淆视听,导致一场场毫无意义的舆论混战。自媒体应成为辩论广场,而不应是舆论攻击的阵地。
毛泽东同志曾说:“领导我们的国家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办法,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方针,这就是放和收。放,就是放手让大家讲意见,使人们敢于说话,敢于批评,敢于争论;不怕错误的议论,不怕有毒素的东西;发展各种意见之间的相互争论和相互批评,既容许批评的自由,也容许批评批评者的自由;对于错误的意见,不是压服,而是说服,以理服人。”[4]当时,这一正确的舆论方针十分开明,脍炙人口,却被“舆论一律”的原则所破坏,接连不断地制造了舆论动乱。此前,胡风及其好友对文艺方针和文艺界的领导有意见,提出30万字的进言书自辩,却被指斥为“反革命集团”,以舆论一律的大棒把他们关进牢房。
以“打倒反革命”的手段迫害不同意见,让千万个头脑复制一种思想,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就毁灭了,一场场巨大的灾难将随之降临。此后接连出现的反“右派”、反“右倾”“四清运动”(特别是清思想)及“文化大革命”,多因对方针政策持有不同意见,把几千万人视为反革命,对他们进行精神与肉体的摧残。后来各类胡风们被平反,从大狱中放了出来,历史证明他们不是反革命,他们只是因为“敢于说话,敢于批评”才遭到了灭顶之灾。由此看来,以言治罪的舆论一律是个伪命题,如果持有不同意见者是反革命,那么如何能证明压制他们的言论是“革命”的呢?没有经过辩论、人民的赞成和实践的考验,自恃自己的言论绝对正确,从而把对方打入大牢,正是一种专横的暴虐。
人们把舆论一律只和权力挂钩,只有权力人才金口玉言,他们的意见被捧为金科玉律。实际上,民众的意见也有舆论一律,部分民众的错误看法一旦长久沿袭,也会变成统治人们头脑的舆论一律。2014年12月西安某医院的医生在手术台前拍照一事被登到网上,涉事医生立即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医政和院方随即宣布要严加处罚;媒体没有对当事人采访就推出报道,对丧失医德的谴责又一次沸沸扬扬。医患矛盾的主要责任在医生这个舆论一律,早已成为民众的惯性思维,这次又把手术室的自拍单独放大。几位医生虽然异常紧张,但他们没有忍气吞声,而是挺直腰板寻找各种证据自辩,最终动摇了“医德低下”的舆论一律地位。人们“一旦了解原委,尤其是当患者本人出面澄清事实,很多人气都消了。自拍虽然欠妥,但确实情有可原”[5]。任何观点,如果被置于不允许有丝毫质疑的地位,就等于一个并非正确的意见垄断了舆论,舆论一律就被视为天庭戒条。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影响也十分恶劣。
最近十多年,公众有了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与决策权,对公共问题的讨论盛况空前,许多热点问题多有争论。群众代表在各类听证会上针锋相对的辩论,最能说明中国言论自由和民主制度的进步。但在某些地方,政府部门仍然固守舆论一律的陈旧思维,强行以政府的意见压制群众的意见,继续推行愚民政策。某市一栋高层公寓发生大火,夺走了50多条人命,民众尖锐地批评政府对建筑市场管理混乱,对安全施工监管不力。但该市宣传部下了一道禁令,严禁媒体反映群众的这种批评,只准报道大火是施工不慎造成的意外事故。这个舆论一律不仅没有阻止铺天盖地的网络批评,几家传统媒体也冲破阻力挖到工程层层转包的利益链,揭露了肇事的主要原因。统一舆论的这类禁令曾一度盛行,有时一天向媒体下达若干次。权力部门若是奉行话语霸权,任意宰割对社会的解释权,掩盖事情真相,回避官员应尽的职责,各种恶性事件就会不断滋生。
马克思曾预言火炮把封建骑士炸个粉碎,而今天的网络正在消灭专横的舆论一律,因为遭遇网络公开反驳的种种愚见立即分崩离析。事实上,任何人都无法控制人们的私下议论,与之争辩的意见一旦在网上披露,舆论一律的立命自保就会彻底垮台。民众话语权同舆论一律的根本对立,决定了舆论一律的虚弱本质,最终要被民众的揭露扒光衣服。当舆论一律走向极端,将愚见歌颂为神明,整个社会便激荡着嘲笑、批驳的声浪,舆论一律的末日已为时不远。在依法治国的年代,抵制强制的舆论一律,已成为公民的法律意识,因为践踏宪法言论自由权的专横,越来越不得人心。
舆论多元作为民众话语权的标志,是思想自由、表达自由的象征,在任何社会都无法压制。这种自由培育和发展为另一种同化的舆论一律,即弘扬主流民意的舆论一律。这不仅是合法的舆论一律,也是合理的舆论一律。习近平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说: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查处一个,有腐必惩,有贪必肃。无人反对这个舆论一律,因为这是广大民众固有的一致期望,早已同化为强大的一致舆论。要不要舆论一律,要什么样的舆论一律,这就要看它是否合理、合法,是否符合广大民众的利益和信念。这个命题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韦伯看来,由命令和服从构成的每个社会活动,取决于它是否有能力建立和培养对其的普遍信念。使人们服从某种命令的动力,主要依据统治系统的合法化程度。当代法国社会学家弗兰克·帕金对合法性作了更全面的梳理,提出了“‘经同意而统治’乃是一切统治合法性的最终来源”[6]。只有符合公众意志及宪法的言论自由和共同信仰,才有合法的舆论一律,合法的舆论一律就是民意同化的一律。承认、尊重这个舆论一律,也是重要的舆论方针,它来自人民的心声,是构筑主流民意坚如磐石的标志。
当然,也应允许不一律的意见存在,让许多不一律的意见通过辩论和讨论最后走向意见同化的一律。如果政府要求民众持有的一致意见符合公共利益和人民的愿望,这不单是舆论一律问题,还是尊重民意、凝聚民心的问题。当下,全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需要强有力的、纯洁无私和高度组织化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政治力量发展的必然,也是人民高度认同的舆论一律。因为没有其他政治力量可以代替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作用。中国共产党只有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具备高度的执政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处处为人民做出表率,人民群众才会衷心接受这个舆论一律。全国人民团结在这个党的周围,竭尽全力投入现代化建设,确保我国的科技水平、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尽快赶超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中国人民欣然接受的舆论一律。各级各类媒体遵循民众同化的舆论一律,通过反映各种意见的讨论和协商,把全国人民的注意力吸引到改革开放的大目标上来,更是全国人民积极、主动实践的舆论一律。
[1]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46.
[2]约翰·密尔.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34.
[3]古畑和孝.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119-121.
[4]毛泽东选集(第 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67.
[5]蔡文华.我害怕生活在一个没有谅解的时代[N].北京青年报,2014-12-25.
[6]弗兰克·帕金,马克斯·韦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