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无效为有效的教学策略

2015-03-19 09:22
学周刊 2015年29期
关键词:课文教材目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无效为有效的教学策略

梁丽娜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盐场堡小学 73003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备受关注,然而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低效甚至无效、负效的现象,这都是无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行为。本文试图从细化目标、巧妙提问、活动价值三个层面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无效教学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无效教学成因及策略

无效的教学并不是说教师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良好的发展。无效的课堂有其共性:要不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不愿参与;要不表面热热闹闹,实质空空洞洞,学生的发展停留在他们原有的起点上。因此,关注课堂教学行为,消除无效教学行为刻不容缓。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无效教学的成因以及对策。

一、备课不虚,目标要真

有效教学首先要从教学目标谈起,教学目标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有人以为,从教参上抄一抄就可以当做自己的教学目标了,不需要深思,但我认为抄来的目标只能算是通用目标,教参上的目标仅仅是参考,并不适用每节课,每个人。所以,有效教学目标的制定本身就是一门学问。细细分析一下我们写教案前的目标,看看哪些目标是有效的?哪些仅仅只是摆设?例如,小学中年级的教学目标,第一课时会这样设计: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初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3.理清文章的脉络……难怪有人感叹教师的教学千篇一律。教师自认为无味,何况学生呢?到底初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课文对学生来说难读的地方究竟在哪里?该如何去突破?深追下去,自然会发现,这些目标定得多么空洞!更有甚者,不去细细分析教材,自己制定目标,于是就出现了教学中的“南辕北辙”,与其说制定了目标还不如说没有目标。

对策:研读文本,定准目标。

为了把握住课堂的灵魂——教学目标,我认为应该站得高些:简单点说就是要对教材有整体感知的意识。然后教师要深度解读文本,确定每篇课文甚至每一课时的具体目标,明确重点,突破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作出适当的取舍。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取舍是需要智慧的,更是需要勇气的,不“舍”就不“得”!目标虚化固然要摒弃,目标太多,没有主次之分也要避免。我在备课中一直注意深挖教材的深度和宽度,力求做到“清”“透”“化”。“清”,即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一词一句都搞得清清楚楚;“透指要吃透教材;“化”指运用自如,教师的思想感情与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为一体,达到“化”的境界。将学生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课文的内涵,这才是文本的目标。

二、有效提问,创造价值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一个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作为备课、上好一节课的重中之重。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当遵循下以几个原则:目的性、启发性、适度性、兴趣性。

对策:激发兴趣,有效提问。

(1)提问要能激起千层浪

小学生总是对新事物充满兴趣,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使学生在思索答案时感到有趣、愉快。所以,教师设计提问要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并且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不偏难,不偏简。课堂上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教师在课堂中要尽可能避免单纯的判断性问题,如美不美、对不对、好不好等。教师要利用教材丰富多彩的内容,提出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笔者教学《乡课下人家》一是这样设计延伸环节的:这节课,你们用纯真的心、灵巧的手创作出了一幅幅新颖独特的鞋的联想作品,让老师也大开眼界,你们真棒!在乡下还有更多更美的场所!——播放课件,学生欣赏,感知稻草人的意义,凉席树藤能做成鞋……请同学们联系生活,看看、找找、想想还有那些生活值得我们发现?学生会说出许多有关的乡村生活画面。

(2)提问内容要具有启发性

设计提问内容要多编拟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提问要能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使他们受思维训练。教师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了解是“什么”,发现“为什么”。

三、活动外化,造成无效

我们的一些课堂教学花样多,课堂变活了,表面看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但“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的影子,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仍处于“零状态”。这就是典型的换汤不换药的表现,变“自主”为“放任自流”,其实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表层的,甚至虚假的主体性,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课堂有“温度”无“深度”。

对策:形式丰富 质量第一。

教学活动设计要做到形式为实质服务的要求,不能仅达到活跃课堂氛围的目的,而应该给学生认知和能力带来实质的发展,变无效的“花拳绣腿”为“妙计锦囊”。有些教学行为也许需要一定的课堂时间,但的确对学生的发展有益,那就要坚决保留。例如,教师教学生写字时,先让他们观察字的结构,教师课堂上让学生观察汉字的过程,表面上是挤占了课堂的时间,实际上这个环节就是必须的,因为它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帮助学生掌握表达的方法。

总而言之,“无效”与“有效”之间有时并没有明显的分水岭,细节决定效果,所以我们要仔细地研究我们的课堂,摒弃无效的环节,“净化”我们的课堂,让课堂变得实在而有效,这才是课堂的基本追求。

[1]顾之川.论教学的有效性[J].上海教育科研,1995(5).

[2]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J].中国教育期刊学会,2010(10),

[3]单清水.教师怎样把握课堂中教学资源的生成[J].新课程研究,2006(3).

本论文是兰州市2013年教育规划课题阶段成果。

(责编 赵景霞)

猜你喜欢
课文教材目标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