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根
品德教材(包括《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主要功能是“激活”。发挥品德教材的激活功能,需要教师确立作为教材开发主体的意识,学会“用教材教”。 能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学对象,对教材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而这其实就是教师优化教材的过程。优化教材,应以发挥品德教材的激活功能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事可干,有情可抒。而所谓道德实践,就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指导下有目的地开展社会活动。道德实践是一个过程,是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升华的过程。丰富学生的道德实践,是优化教材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优化教材,要注重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以目标为导向,展开教学,丰富道德实践,发挥品德教材的激活功能。
一、 通过优化教材指向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玩玩、演演、画画、辩辩等活动与道德认知结合起来,这样的道德认知方能鲜活有效。
1. 联通生活
教师应努力将教材与学生生活联通起来,找到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交叉点,设计教学活动。笔者曾在区教研活动中执教“网络世界”一课(浙教版四上年级)。通过课前调查,了解班里43名学生,家中有电脑的28名,有上网经历的43名,QQ聊天的37名,网上购物的13名……于是,课从学生熟知的企鹅形象引入,能用QQ做什么,觉得QQ怎么样,学生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由此顺利引出课题“网络世界”。课堂中,教师始终把学习权交给学生。结合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说说网络的作用。看书、查资料、看电影……学生激动地交流着。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巧妙引导,学生对网络世界的认知从零碎到全面,从肤浅到深刻。
2. 梯度分解
品德教材的内容,有的远高于学生原有学习起点,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如“退一步海阔天空”一课(浙教版五上年级),课文有一个故事《伤害只能写在沙子上》。通过故事学习,要让学生体会宽容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然而,当前的小学生普遍缺乏宽容,难以理解故事主人公关于“为什么把伤害写在沙子上,把恩惠刻在石头上” 的道理。
为了实现“跳一跳,摘到桃子”,需要对教材故事的学习过程进行梯度分解。在指导某老师执教这一课时,我们采用比较的方法,分步学习,有效地化解难点。具体分解如下:
步骤 内容设计 意图说明
一 交流交往中发生的不愉快的事,引出故事 通过交流,知道与人交往难免会有不愉快,进入故事学习
二 看片段1,至被扇耳光。说一说被扇的朋友此刻的心情;猜一猜:他会怎么做 观看FLASH动画,在“说一说”“猜一猜”活动中,调动“我”的经验感受,学生的回答与被扇朋友的反应形成反差,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
三 看片段2,至在沙子上写字。猜一猜:他可能会想什么 被扇的朋友与学生想的做的不同,让学生猜一猜他在想什么,进行换位思考
四 看片段3,至朋友相救。讨论:如果选择断交、报复,会出手相救吗 讨论,让学生了解先前选择断交等行为会导致的后果,从而体会被扇的朋友如此举动的意义
五 看片段4,至故事结束。讨论:为什么把伤害写在沙子上,把恩惠刻在石头上 交流感想,学生体悟“记住恩惠,忘记伤害,这是一种宽容,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
本课例对故事学习进行分解,学生在一次次的体会交流中,逐步体悟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如让学生通篇阅读,笼统地问学生懂得了什么道理,那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3. 有机整合
品德教材体现着综合性,教材内容往往涉及多个方面。若不经科学优化,学生学的将是零散的知识,其结果就是徒增学习的难度,不利于知识的内化,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要厘清内容间的关系,找到知识之间的连接点,有机整合。如“科技造福人类”一课(浙教版六下年级),教材内容涉及电、塑料、人造卫星、载人火箭、我国的航天科技发展等,信息量很大。需要教师发现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有机整合。笔者曾这样教学,第一课时围绕电和塑料展开;第二课时围绕手机展开:课前,让学生玩玩手机,了解手机功能。课堂上,从聊手机功能开始,在学生交流了打电话、定位、天气预报等种种功能之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其中的科学技术。引出人造卫星的种类及广泛的用途,遥远的卫星就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了。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盎然,教学效果良好。
4. 巧妙转化
在优化教材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思考知识的结构,设法呈现有序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思考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在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联系,促进知识的内化。
笔者曾执教“不平静的世界”(浙教版六下年级)一课,本课的难点是让学生体会战争给人类造成的创伤。第一课时一般都是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概况。第二课时,为了沟通学生生活与战争之间的联系,则这样组织教学:第一板块,呈现二战时期的三组照片,分别为中国军民、犹太人民、日本原子弹爆炸之后的悲惨画面。学生看画面谈体会。第二板块,在了解巴以冲突的历史中,以叙事形式编排画面呈现一个故事。先是隆隆前行的战车,弥漫的硝烟,然后是一组家园被毁、生命消逝、生者悲恸的镜头。深入交流:如果你是其中的儿童,此时你的内心会想什么?之后,出现以色列士兵祈祷的画面,让学生谈感受:他们在想什么?第三板块,呈现一位阵亡士兵的母亲镌刻在儿子墓碑上的话。学生自由读读,体会含义。整堂课,给学生一种心灵的震撼,学生体会到战争带来的灾难,产生对战争中人们的同情,进而认识到发起战争是人类的悲剧,激起了强烈的谴责战争、向往和平的情感。
二、 通过优化教材拨动道德情感
王健敏博士认为:“道德学习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体验式学习。而体验是伴随着情绪、情感的,尽管不乏理智的体验,但没有情感就不能称其为体验。”优化教材,要让学生充分体验。通过体验,促使道德情感的生成与升华。
1.真切体验,主动悦纳
道德学习主要解决“信不信”的问题。如果所学内容没有可信性,学生怎么会有真切的体验,更妄谈道德情感的生成与升华了。因此,优化教材,得让学生真切体验,相信所学的内容,主动悦纳,内化情感。
以“诚信最可贵”(浙教版五上年级)一课为例,就两种不同的设计进行比较。
设
计
一 1.进入“故事屋”,感受诚信的价值,由生活中的一个两难选择情境引入,学习书中《曾子杀猪》的故事。在交流中小结,揭题
2.参与“评议箱”,理解诚信行为
3.进入“聪明谷”,指导诚信行为
设
计
二 话题一:三鹿奶粉与诚信
从三鹿奶粉的“荣誉”引入,交流:三鹿奶粉造成的后果。预测:三鹿奶粉今后的结局会如何?讨论:该不该对三鹿奶粉进行严肃处罚?……
话题二:生活小事与诚信
话题三:坚守诚信与代价
设计一,通过日常生活现象引出《曾子杀猪》这个故事,得出做人要诚信的结论。这是学生在老师的牵引下得出的结论,学生未必信服。设计二,结合三鹿奶粉事件,引出不诚信的危害,呈现受害者小琪琪的故事。看着一个鲜活生命的凋零,感受其家人的无尽痛苦,学生对不讲诚信的三鹿公司的控诉,对诚信的渴望,这些美好的情感都被唤起。之后,引出受害人数统计,学生从一个个的数字想到一个个的人,想到一户户被害的家庭,引发了对诚信的呼唤。通过大量的事实,澄清了学生对诚信的认识,伴随着正确的认知,学生呼唤诚信、渴望诚信、尊敬诚信人的道德情感在生成与发展。
2. 形象可感,丰富情感
为了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丰盈学生的情感世界,品德教材的优化,要注重细节的饱满,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张震撼心灵的画面,一段引发共鸣的音乐,都能让学生沉浸其中,体验感受。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浙教版六上年级)一课时,把激发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作为教学重点。为此,他补充了一组农民工的镜头:清洁工人,花农,……画面定格在一名冒雨踩人力三轮车的人身上——瓢泼的大雨淋透了他的衣衫,张开的大嘴和青筋突起的脸显示他精疲力竭。教师问学生:“他累吗?他为什么不去避雨?”学生静静地观看着画面,看似简单的问题,激起了学生丰富的联想……画面、音乐,还有教师的点拨,拨动了学生的情弦,学生关注了那些生活在边缘的建筑工人、车夫等,思索背后的艰辛,感受着平凡而伟大的爱。
三、 通过优化教材落实道德行为
优化品德教材,要想方设法创设学生亲历亲为的活动。活动的过程成为行为指导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内外行为指导的关键点,分解落实。
1. 细化操作
行为指导只有细化,可操作,学生才能得到具体指导。如一位教师执教“寸金难买寸光阴”(浙教版三上年级)一课时,课中,教师设计了1分钟体验的活动板块,其中有一个剥花生的小活动。剥花生,比一比,让学生感受1分钟的劳动成果。再将各组的花生聚集起来,让学生体会劳动成果积少成多。教师注重活动中的行为指导,进行做事不拖拉的训练。具体分为1分钟了解活动要求,做到人人清楚;1分钟准备,将抽屉中的花生和1次性杯子准备好;1分钟剥花生;1分钟收拾花生壳,数自己所剥的花生数量;1分钟比一比谁剥得多;1分钟进行小组汇聚、全班汇聚。课堂上,学生井然有序,富有效率。
2. 注重落实
学生的行为养成有一个过程。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往往布置了行为要求,但缺少检查和反馈,行为培养就得不到落实。因此,在优化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行为培养的长期性。要求学生做的,必须进行检查反馈,强化行为。
总之,优化品德教材,丰富学生的道德实践,才能促进学生在道德知情意行方面的发展。当然,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优化教材也应注意富有诗意和美感。
(浙江省杭州市留下小学 3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