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金隆小学 王莉莉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的评价也走向了更加的多元化、人性化。对何为优秀学生的标准我们也有了更全面的评价标准。同时,对于班级中一些在学习或其它方面处于一种落后状态的学生,以前称之为“差生”,之后又改称之“后进生”,现在我们又将其称为“潜能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老师必须也要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野百合”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我是一名音乐老师兼班主任,那么如何做好音乐潜能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呢?下面就谈谈我的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把音乐潜能生转化为优秀生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不少“焕发着生命活力”的好课,但更多的课“形似神离”“活而欠实”,往往是这样一种课堂现状:一部分学生争先恐后地应答,表现得很出众,但更多的孩子,或缺乏勇气,或不善言辞,或没有机会而沦为听众和观众。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当今,我们的大部分学生在“张扬学生个性,促进自主发展”的旗帜下自由地成长着,而那些小部分的潜能生是否受到了应有的关注呢?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一直在努力探索着,如何以切实有效的方法引领他们同其他学生一样在音乐王国里沉潜往复,为他们创造一片张扬的天空,让他们的生命之河也能跃起灿烂而美丽的浪花。
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去喜欢他所教的课程。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这种爱又必须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潜能生的爱绝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它是教育者真诚的教育情感的流露。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把重心下移,让我们教师成为潜能生的知心朋友。当我们与潜能生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时,当我们脱去“有色眼镜”自然而然把潜能生当朋友时,他们就会主动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与我们交朋友,喜欢听老师的课,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乐于接受,从而自觉纠正自己的各种行为。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关键。教师要善于从第一次的师生见面、平时接触中的每句话,每一个眼神中尽可能多的传达对每一位学生的关爱之情,善于体会学生当时所处的心态。一味地批评学生,只能使师生关系日益激化,最终导致教育的彻底失败。有些教师总认为,只有时刻端起“师道尊严”的架子,才能使任何学生“言听即从”,实际是大错特错的,学生表面的顺从,只能加强和掩盖师生之间的隔阂与矛盾。
记得有这样一个学生:他是一个爱耍小聪明、对一切都表现出不服气,也不爱听我上课的学生。一次,他向我询问一个从未听说过的“音乐家”的名字。我坦诚地说不知道,但可以尽力帮助查找。这位学生先是嘲笑了我一番,但我丝毫没有表现出忐忑的情绪。最后,他终于坦白道:“老师,对不起。其实是我为了考验你的诚实而编造了这个名字。”此时,他正以一种略显恐惧而又敬佩的目光注视着我。看我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他,很是意外。从此以后,他变得平和了许多。为了让他能喜欢上音乐课,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经常在课后闲暇之余,抓住每一次教育的契机,找他谈话,了解他在想什么,最需要帮助的是什么,让他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帮助,逐渐同他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在建立了感情的基础上,对他提出新的要求和希望,他就在我们一次次的交流中逐渐地改变着,进步着,我从心底里为他高兴!只有教师具有孩子般的童心,才能真诚地与他们谈心并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让潜能生从心理上接受教育,愿意倾吐心声。
作为小学生的老师,我深知老师的微笑,不仅可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还能培养学生健康、愉快的心理,老师可以用微笑增强自己的信心,老师还可以用微笑显示青春的活力和朝气,老师可以用微笑调节师生的心理状态,老师可以用微笑协调师生关系,老师可以用微笑转变学生的不良习惯,老师可以用微笑让学生与之亲切。既然微笑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么大的好处,为什么我们不努力尝试呢?因此,我常常带着笑脸与学生上课,让学生觉得轻松,让学生觉得快乐。
在我上音乐课的一个一年级班里,有一个非常胆小的女孩。第一次上音乐课, 她始终不敢正眼看老师,只是趁我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看我。为了帮助这位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我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多注意她,趁她看我时,对她展示动人的微笑。渐渐地,她有些变化了,几次她都犹豫着想举手,想参与表演。这时,我就给她机会,请她表演,无论表演结果好坏,都对她展示微笑,表扬她。现在,她已经成为音乐课堂上的积极分子了。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她们,所以班主任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应宽容以待之。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她们的时候太严肃而接受不了。因此,我与班上音乐表现能力最差的C同学从交朋友做起,和她一起聊天散步,让她感受老师对她的信任,感受到老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感受到老师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她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故应“宽以待人,容人之错”。在通情达理中暂时性的容忍、宽恕学生的错误,采用灵活委婉的方法去教育她,鼓励她。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在转化潜能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转化潜能生工作中,表扬激励的运用也极为重要。古人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才也。”潜能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比如,音乐表现差的,她在美术方面有特长,我们要善于捕捉她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表扬。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作为班主任,及时肯定和表扬潜能生,满足其自尊和正常的心理需要,可以为转化创造契机。
在音乐课中,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除了面向全体以外,更要特别关注潜能生。对潜能生的格外关注,是关爱每一个人成长的思想体现。
众所周知,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潜能、音乐生活的方式都会因为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教育条件不同而形成较大的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对待“潜能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对于一切音乐活动都不应该强求一致,应该允许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如在唱歌课上,我发现,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几个五音不全的学生,让他们唱歌确实是强其所难。为此,对于“潜能生”我只要求他们能有感情的、完整地把歌唱完,而忽略音准问题;为了让这样的学生在音乐课上学有所得,在歌曲的分析处理时让他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教唱舞蹈性较强的歌曲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舞蹈动作的设计;有的学生具有表演的才能,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通过提示让他们在课堂即兴表演一段小品等。这些手段不仅使这些学生有了收获,而且对音乐课有了兴趣。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他们对音乐形象的着眼点与理解就不同,联想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因此,相信每一位学生,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培养潜能生想象创造的个性,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他们才会有所追求,才能体验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如在教学《卖报歌》时,学生对旋律耳熟能详,唱起来也朗朗上口,优秀学生很快就学回了。可潜能生唱起歌来却磕磕绊绊。多唱吧,恐怕学生要趣味索然,于是我干脆把难词抛给潜能生自己解决:“大家能否做个动作让我明白‘饥饿寒冷’的意思?”教室里热闹开了。大家纷纷举手要求表演,有个潜能生想举手又不敢举手。这时,我给了他一个信任的眼神,并请他起来表演。在我信任的目光下,他双手抚肚,口中模仿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叫的声音,形象生动,获得了全班学生的一致认同。有了对词意生动形象的诠释,难题被尝到创造乐趣的他们一下子就攻克了。
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成功的奖赏会使潜能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这些潜能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相对较低,影响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也就失去了许多参与学习的机会,甚至完全失去了参与的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他们,多给予参与的机会,多提供展示他们自身特长的平台。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到成功之乐,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的活动中来。
基础音乐教育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对生活的热观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要用专业的眼光去要求学生,而是要降低难度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情感体验。
如四年级的歌曲教学,对于优秀学生可以放手让他们独立视唱曲谱,然后,教师再检查、指导。但对于潜能生就不能采用与他们一样的要求,而要进行鼓励,采用整体听唱法来降低歌曲的难度,再用直观教学法引导他们学习新歌。这样,能使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配合、相互转换,促进潜能生的发展。
音乐课堂上许多潜能生在向老师寻求帮助时会感到害怕或难为情,其原因是因为来自同学之间的压力,或是老师给学生的感觉是不愿或不能提供帮助。然而,我们认为:不论是课内或课外,帮助学生是老师最基本的、义不容辞的职责。在音乐教学中,老师应积极地鼓励潜能生大胆地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积极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据此提供不同的额外帮助。
当音乐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表演时,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去,特别关注潜能生的思考、发言、引导、帮助他们对音乐的独特感悟和掌握,倾听他们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想法,进行个别指导;当他们想不出表演动作时,老师要做“领头羊”,帮助、带领潜能生表演。当他们在节奏练习时遇到打不准节奏这样的困难时,老师要耐心示范,指导;当他们在新歌学唱时发生演唱错误情况时,老师要及时帮助指正,反复、耐心地指导。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门可以清楚地发现许多优秀学生总是能很快地把问题解决了,而潜能生却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动员优秀学生与潜能生交往,通过“一帮一”结对子的形式,利用“优秀学生”来帮助、引导“潜能生”,加强双方的课内外交往,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潜能生,促进潜能生的发展。
如在一次唱歌表演中,一位潜能生站在舞台上,却始终唱不出歌来,她低着头,脸红红的,两只手不安地扭动着。不管我如何引导、鼓励,她始终难以表演。于是,我想到了“帮唱”这个办法,就是请跟她结对子的优秀学生和她一起演唱。在这位优秀学生的带领下,她不仅唱得投入,还在演唱时加了自己编的舞蹈动作。看了她的表演,全班同学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由于潜能生的个性特点,素质天赋以及其它形成原因的不同,导致了在转化他们的过程中的差异性、复杂性和反复易犯性,往往花费了艰巨的劳动却收效甚微。为此,在教学中要切忌烦躁和蜻蜓点水,音乐课堂中,多给他们一些时间,多作个别辅导,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厌其烦地指导,直到让他们掌握为止。对待习惯不良的学生要刚柔相济、良药苦口;要和风细雨、小桥流水;要科学分析、因人而异;切忌简单粗暴、武断鲁莽。有时,宽容会给潜能生撑起一片自尊的天空。
这些潜能生就像一块块“璞”,需要我们用心去打造成“玉”。对潜能生的教育很难一劳永逸,也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教育过程,他们的进步不可能“火箭式”地一步登天,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只有用爱心去滋润学生,使他们感受到爱心的涌动,这样我们的教育之舟才有可能驶向成功的港湾。
愿我们携起手来乘赏识之风,捧起热爱之情,为潜能生擎起一片成长的天空,使每一位潜能生都能沐浴在师长的关爱之中,沿着正确的方向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