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怀柔区怀柔镇张各长小学 杨福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也就是让数学知识“生活化”。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生活问题的数学化是指由生活中具体事物中抽取出量的方面、属性和关系,并形成相对独立的数学对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生活中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从而形成概念。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多让小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数学抽象,在抽象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和理解数学思想。
如在学习认识平均数的作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在昨天进行的数学计算比赛中,一小队6人总成绩是528分,二小队7人总成绩是609分。我现在宣布:这次比赛二小队获胜。”随着二小队的欢呼声,一小队的学生有的就说:“老师,因为二小队人数比我们多,当然总分就要比我们多了。 您这样算成绩,是不是太不公平了?”我赶紧问到:“那怎样算就公平呢?”……在和孩子自然的对话中,引出了平均数.真正达到了“课伊始,趣已生”了,让孩子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加几减几,少加几加几,多减几加几,少减几减几。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的精炼,实则不然。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恐怕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如在《认识图形》的时候,教师利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从孩子们的身边入手,当孩子看到这些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用过的东西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适时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知日常生活中的图形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设计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数学就在生活中,就在身边。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在学统计的时候,我让学生统计学校门前10分钟过往的行人、汽车、自行车的数量,然后绘制成一份统计表。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汇报交流的过程,也是数学知识与能力提高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练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
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例如:教学“步测和目测”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去测量,体验步测和目测,让他们在应用与体验中形成技能与技巧。
数学学习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从现实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于现实中去,这样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实现数学观念的构建,促进知识结构的优化。由于实际问题是错综复杂的,因此,只有让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后,才能够真正地学好数学。
例如,许多学生都梦想设计出他们的理想卧室。在高年级学生学习了面积和体积的知识后,可以安排如下一道作业:设计你的卧室。在这个练习中,学生的设计受到尺寸和价格的限制。他们必须先做好地面的设计,包括家具摆放的位置,还要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的地板覆盖物、粉刷墙壁和天花板的涂料、空调和供热设备等。学生兴趣盎然,他们设计好图纸后,有的去建材市场咨询地板和油漆价格,有的在网站上查找空调的型号、功率、价格……活动的结果令人惊喜,他们已经开始评价布局的合理性、物品的性能价格比、美观与实用的关系等。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又从中了解了社会。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到解决问题是一种享受。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作广泛沟通,会使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重要道理。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生活数学的天地中求新、求美。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