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卿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是以育人为宗旨、与智育和美育相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科学实践活动。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既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消除学生在运动中的恐惧心理,使学生克服不良情绪,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心理素质培养与体育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联系。
学校体育教育明确指出体育课程目标分为五个领域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完满状态”的三维概念。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贯彻健康教育,丰富学生的健康知识,是学生在得到身体锻炼的同时,也得到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方面的教育,是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的。
当今大学生在面对风云变幻、观念混杂的时代,他们的心理结构和心里定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调整和适应。我国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现象者很高,并呈逐年递增的态势。大学生因心理疾病而休学或退学的人数也在逐渐深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有问题,有的学生产生过性困惑,有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某些心理问题。女生易患抑郁症,男生易患焦虑症,临近毕业分配时大学生的焦虑症、抑郁症明显升高。
据一项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困扰主要表现为:(1)人生目标茫然,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缺失,生活目标随波逐流,常有无意义感;(2)人际关系不适。进入大学,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面对新的人际群体,学生多少有些不适。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很不适应呵护下成长,在“目前,你感到最苦恼的事”的调查中,有80%的学生涉及到了人际关系;(3)自卑与自负两极振荡,懒散与退缩,恐惧失败。事实上,任何一个处于这种状态的大学生,对于黄金年华、美丽大学生活的感受力下降,对自我发展的心理预期也会变得不确定,人际吸引力降低而且自我满足感不高,内在潜能不能够充分发掘。
于勇在《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表明体育运动由于本身特点决定了其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巨大的效应:体育锻炼能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体育锻炼能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能强化“自我概念”,对自尊产生积极影响,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调人际关系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等,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从而,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教学过程是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中挖掘出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有目的来“改善和调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使其适应繁重的学习生活及来自各方而的压力,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健康人格,为成功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体育老师该如何根据高校体育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高校体育教学手段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探索一条利用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在此,作以简要分析。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实施的主体,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所以,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在学校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健康教育的水平。因此,体育教师应加强现代健康教育的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我,必须掌握基本的生理知识和健康理论与方法,懂得体育科学道理。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增强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的责任感,为学校健康教育提供坚强的人力保障。
体育教师仅仅利用学校体育课时间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体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通过和医务室、电教组等的协调合作,利用板报、专栏、广播、讲座、标语等形式向学生进行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各地学校的校园网建设也已非常成熟,利用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让学生主动进行健康知识学习。然后协调校方开展“健康教育月”进行“健康知识大赛”等形式进行学习检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健康教育。
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一下几点:
(1)不同的教学内容是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教育作用,因而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心理需求有目的的安排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心理训练,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善于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勇于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精神。
(2)经常采用竞赛和游戏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因为在竞赛或游戏活动中参与者不是用语言做媒介,而且用互相的动作去协调人际关系,从而创造出一个互相依靠、互相支持的人际关系 以改变他们的骄傲之气;对那些遇事易紧张的学生通过紧张激烈的比赛活动项目,从而使他们在激烈的练习和竞争中锻炼自己冷静、沉着思考的心理品质。
(3)教育学生保持健康的情绪,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心态上好体育课的每一项内容,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体育等活动。
(4)结合相关教材(包括理论和实践)进行必要的性教育,使学生严肃、科学地对待性问题。既要改变传统的禁欲主义的消极态度和方法,又要防止颓废的纵欲主义对学生的侵害,从而消除性困惑,使学生的性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适度进行课外延伸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参加课外活动。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极限,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使玩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使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外活动时间。“健康第一”理念是从体育学科特点出发产生的根本性指导理念。是注重学生身心健康、注重提高生活质量、提倡科学文明生活方式,并且能引导学校体育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发展的教学思想。因此,以“健康第一”理念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主导思想,对学校体育领域目标和目的形态教学是十分有利的。
[1]潘敬安.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教程[M].浙江: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
[2]胡建祥.高校体育应注重学生能力培养[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