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丹(三峡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我国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高地,肩负着崇高的历史使命。学生作为高等教育开展工作的主体,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使学生在品德、才智、身体素质等各方面得到改善和提高,在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使其成为和谐发展、人格完善的人才,这就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育教育是高校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窗口,只有在把握其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才能够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素质教育以人为本,是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是依据人的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掌握和培养能力的基础上,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为出发点,以注重开展人的潜能和创新能力和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人格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它区别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主要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而应试教育的目标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既有丰富知识和结合能力,又有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复合性人才。
在素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体育教育在其中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我国的学校体育在近些年获得了大发展,“塑造学生健康素质”成为其发展的主导观念。游泳运动以其独特的内涵,也日渐在体育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近些年游泳运动在高校的推广,许多大学开设了游泳课程,学生学会游泳,不仅是生存技能的掌握,也是克服恐惧心理,战胜困难,超越自我,提高审美、升华体育素养的实际体验。如何通过游泳教学过程来强化素质教育、健康教育,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本文意在通过素质教育的角度,总结游泳运动对大学生健康的促进作用,以促进其在高校及全社会范围内的进一步推广。
大学生的健康体格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方面,也是其他素质层面发展与提高的基础。游泳对于大学生身体健康,有着多种的促进作用。
首先,游泳是最好的全身性运动,游泳时全身肌肉都需参与活动,并可增进大肌群运动能力的培养,促进皮肤的呼吸,且在无重力与无固体接触的状态中,促进筋肌范围的自然性与关节的可动性,对身体益处颇多,可促使全身均衡发展增进呼吸、消化、循环系统的功能、增加肺活量及皮肤的抵抗力;同时,经常参加游泳运动对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改善大脑对各系统的调节功能,有良好的作用。脑力劳动与体育锻炼相结合,可以使人大脑清醒、精力充沛,对提高智力有促进作用。
游泳作为一种在水中进行的独特运动,自身带有很大魅力的同时,也给许多学习者带来了恐惧的心理。这种恐惧包括学习者自身的原因又包括身体原因和心理原因。身体原因方面,那些运动神经不够发达,身体协调性比较差的学生在学习游泳动作时就会显得比较迟钝,而游泳是一项技巧性很强的运动,他们学习速度慢,跟不上别人的脚步,就容易产生胆怯和畏难的情绪。同时,在心理上,有的学习者因为自己很少参加一般的体育活动,在很多方面不如人,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怕自己的动作不标准遭人耻笑,总是对这种运动充满恐惧。也有一些学习者因为一次小小的动作练习失败就对这项运动丧失信心,再学其他动作时也在内心深处放大了动作的难度和危险性,充满恐惧感。这种学习者在对自我和运动的认识上都出现了偏差,以至于对游泳产生恐惧心理。
素质教育理念之下,要塑造大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必须要克服这些心理障碍。教师要深入分析这种心理产生的原因,通过学习之前让学生熟悉水性,掌握好教学节奏,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等方式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在学生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心理恐惧,开始享受游泳运动之时,也就收获了敢于克服、敢于突破的勇气,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成长,人格更加健全与健康。
我国成功申办奥运会就很明确地指出了大学生体育素养的重要性,借此机会我们可以了解到奥林匹克的精髓。《奥林匹克宪章》中提到:“奥林匹克就是将很多体育精神融合到一起,均衡各种精神境界让人们的心灵得到洗礼的一种崇高的哲学。”奥林匹克告诉大学生们将经典沉淀于心底,乐趣是在拼搏与奋斗中获得的,成就感也是从中获取的,让大学生们的爱国情操充分激发并体现出来,让爱国意识和成就感融为一体,得到升华和净化。
游泳运动是一项传统奥林匹克竞赛项目,近年来我国在此项目上取得了丰富的成绩与成就。大学生通过了解游泳运动并亲身体验,更容易体会到体育的拼搏精神,与国家运动员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培养爱国情操,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游泳运动与其他竞速项目相比,由于所处的环境——水的影响,参加者在水下难以掌握周围的实时赛况,这就决定了它不仅仅是比技能、体能的竞争,同时也更需要在策略、脑力上进行竞争。如何安排体力,以达到自己的最佳水平,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这种良性的比赛竞争中,大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思考空间,提高自身面对竞争时的冷静思考、事先掌握全局的全面优良习惯;同时基于比赛的对抗精神,可以培养大学生面对竞争时的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困难不慌张,获得胜利不狂妄,学会接收调整,勇于追求上进,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
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游泳运动首先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体育教学的一般规律是教师讲解示范与学生积极体验之间产生良性的互动。而游泳运动由于具有“水”这一介质,就更加扩展了这一过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学生需要在适应新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知识的学习、新的与人的交流,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其次,游泳运动提高了学生对身体语言的理解和驾驭能力,也就是对自身的潜在控制力。身体语言是沟通的有效方式之一,是社交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能力。游泳运动有着独特的动作定式,而且蕴含了其他项目所不具备的审美内涵。当学生投入到游泳动作所表现出的流畅性、动力性、美观性时,他们就能够在更高层次上感悟身体语言的表现能力,从而学会运用身体语言进行的交流能力,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自身的身心控制,提高自身健康素质。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组建游泳课教学团队,共同统筹规划课程中的各项内容,包括课程教学大纲制订、教材建设、教学要求、考核形式等,并以此为基础平台,稳定教学队伍,增进教师的教学交流,培训青年教师,形成课程教学梯队,开展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充实师资队伍,加强师资培养。通过建设,课程主讲教师教学能力进一步增强,教学研究水平得到提高,进一步丰富专业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对本门课程的整体认识比较深刻。加强教学研究的同时,加强游泳教学研究,根据系科研与人才培养规划,积极参加本专业有关学术活动,以科研促教学。
完善教学条件。由于游泳课对场地器材及辅助设备要求高,一些高校的场地资源不能满足游泳教学活动。学校应积极进行学校场馆建设,充分考虑器材质量与安全,保证教学、训练和学生日常活动的正常进行。
强化课程的过程管理,完善课程评估与考核体系。使课程成绩从以往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综合考察学生学习过程与期末考试表现的“形成性评价”。进一步优化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和方法,构建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和同行评教,增进师生互动。
[1]李华,杨冰,杨磊.学习游泳恐惧心理的原因及克服方法[J].当代体育科技,2013(10).
[2]苗苗,李臻.游泳运动对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J].才智,2013(28).
[3]王晓琳.游泳在增进高校学生健康中的作用[J].成都大学学报,2006(3).
[4]李一玉.游泳特色项目是高校体育实施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J].体育科技,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