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2015-03-18 21:37:53李小龙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

李小龙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李小龙

(云南大学 旅游文化学院 外语系,云南 丽江 674199)

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其学好语言的关键,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将英美文化融入到语言教学中,逐步培养其语言的跨文化意识及语言应用能力。

跨文化意识;文化知识;语言实践活动;课堂活动

一 文化因素与跨文化交际

一次,一位五十出头的外籍教师向学生们讲述了她来校时的旅途见闻,并说她刚刚回来,仍觉得有些疲劳。这时,一位学生很关心地说:“您今天应该好好休息,这样大的年纪不能太劳累了”。这位外籍教师听后很不高兴地说:“I don’t think I’m that old. Please don’t worry about it.”由于东西方文化形态,心理因素的不同,人们对年龄的概念及表达这一概念的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如“老张”,“老李”。而在西方“老”意味着风烛残年,来日无多,人们都忌讳“老”字,所以用中国方式对西方人表示关切,结果反倒伤了人家的自尊心。

再有一次,外籍教师夸奖一位学生的英语讲得流利“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这位学生听后马上谦虚地说:”no, no, my English is quite poor.” 这位学生的回答使外教既惊奇又不快,惊奇的是,学生的回答是他没有料到的,不快的是,学生的英语口语确实很不错,而她却说“不”。好像他连好坏都不分似的。中国文化一向把谦虚视为美德,当一个人受到赞美或夸奖时,总要客气一番,说“哪里,哪里”,“不敢当”,“我不行”之类的话,这不符合西方文化传统,特别是美国,人家把这种过谦视为自卑,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是无能之辈,他们的文化背景是:对别人的夸奖或表扬应做出肯定的评价或积极的反应。应说类似“Thank you!”,“Thank you for your appreciation.” 之类的话。

类似的例子很多,涉及的面也很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风俗习惯不同,风俗习惯上的差异导致了使用语言的不同,因此在我们的英语学习中不能不同时注意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否则,即使我们训练有素,英语讲得准确无误,有时候也会因为文化因素的原因而难免造成误会和不愉快。正如美国一位学者在谈及跨文化交际时所说的:“仅仅掌握了一种语言,并不意味着能完全与使用该语言的人进行交际”。有时,非但达不到交际的目的,还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

语言和文化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就很难正确理解和运用它。除了正式文化以外,普通文化对人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更应受到重视,因为它最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语言运用而又难以从外部去观察和了解。如果交际双方不懂外国文化背景,都从本国文化背景出发来考虑问题,哪怕是最简单的交际,说出来的话,即使语音、语法,词的搭配都正确、流利且合乎“语言规范”,但人家却听不懂。尤其是对于文化背景相距甚远的交际双方,他们的这种跨文化交际,还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

对于我们英语学习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外国民族文化,那么所学的外语知识就不能发挥其交际的功能。我们必须认识到:语言的交际功能是同它的载储功能紧密相联系并互为条件的。E.M维列夏金指出,交际必须具有以下三个要素:1.参加交际者要有共同的语言;2. 他们要有共同的社会历史经验;3. 要有一定的言语情境也即要有进行该项言语活动所需的种种具体条件,这三个要素中:1.使交际成为可能,2.规定交际活动的内容,3. 规定交际话语的形式。由此可见,对所学外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在跨文化交际中越能达到完全的相互了解。否则就会造成尴尬,使人惶惑不解,有时甚至无礼,有效的交际无从实现。

二 如何在英语学习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元旦前夕,某班老师一走上讲台,班长代表全班同学向她恭敬地献上一张精美的贺卡。老师非常感动,谢过之后,打开一看,上面用漂亮的手写体写着:Dear Teacher Liu: Wishing you a Happy and Prosperous New Year! 在汉语中“老师”不仅是称呼语,还是尊称。“老师”这一尊称在中国已经远远地超出学校这个范围。但是,在英语中“Teacher”却不可以作为称呼语,“Teacher”仅仅指一种职业。如同“worker”一样。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中,小学生称呼教师一般是在姓前(family name)冠以Mr.、Mrs. 或Miss,有时也用Sir 或者Madame表示尊称。在国外大学里对教师的称呼取决于教师的学术职称以及得过什么学位。对于教授,副教授,一般在姓前加上 “professor”。

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习惯。例如,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寒暄,称谓,道歉,致谢等用语,就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以往的教学模式通常只注重语言形式,忽视语言运用。传统外语教学只是培养“纯语言能力”,亦即具备“造出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然而大量事实证明,仅仅有这种能力远不足以保证我们在实际情景中进行有效的交际。因为在所有可能被造出的句子——语法和意义都正确的句子中,有一部分由于不合乎社会运用规则定被摒弃。成功的英语学习应该是我们掌握语言的社会运用规则方面的知识并能够运用他们。也就是应该“具有语言的得体性的意识”,或称社会文化能力。当然,强调社会能力,绝不意味着削弱语言能力。只不过语言文化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我们的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为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从教材中学习,课堂中了解

大学英语的教材无论是英语专业,或是非英语专业,都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精心挑选的。材料的选择尽量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侧面,采用了不少体现英语民族文化特点,原汁原味的真实语料,同时还兼顾了所选内容的趣味性。这不但大大降低了课文的语言难度,而且抓住了“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即使我们学习者保持持续的兴趣和对学习活动的参与“。正因为如此,像我们大学英语教材中的The Shelter, The Luncheon这样的文章,虽然篇幅长,超大纲生词偏多,生词率大大超过了2.5%,仍深受学生的欢迎。有些课文中还采用了不少涉及英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材料,有些对话也是研究文化差异的好材料,特别适宜于揭示文化的各个方面,因为说话人都遵守规定的文化行为。其中有许多部分涉及场合、身份、相互关系等都是从实践活动中选取的。有了教材,加上老师在课堂上有目的地进行文化因素的讲解,我们就会获得相关的知识。例如两个美国人的对话:

Tom: Hello, David, where are you going?

David: I’m going to get magazine and some chocolate.

Tom: let’s go to that newsagent in the corner. I want some cigarettes.

David: I want to go he one down the road. I’ve got to send off this parcel and there is a post-office in that one.

这段对话告诉我们在英国有些newsagent’s shops 不仅有糖果、香烟,还设有邮局带寄信件,包裹。如果没有注解,我们在学习时候一定会迷惑不解,因为在中国没有这样的newsagent’s shop 。我们可以从这样的对话中得到一些社会文化因素的知识。

(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语言形式运用的正确、恰当是教与学成功的保障。因而教师会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课堂艺术,增强英语课本身的吸引力。如通过role-play, group-discussion, pair-work, storytelling 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鼓励学生结合特定的语境大量地进行双边或多边交际。进行诸如打招呼、寒暄、祝贺、道谢、告别、表示同情或遗憾、约会等日常会话等语言操练,利用各种直观手段组织模拟训练,使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英语语言中,置身于英美文化中,反复操练,争取达到运用自如,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在课堂上还可以利用和借助图片、幻灯、电影、电视、录像、多媒体等增进文化知识的积累。

(三)开辟第二课堂

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是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是帮助学生发展交际能力的辅助手段。但是交际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大量实践的结果。不论教师在课堂上对社会文化知识的讲解多么详尽,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反复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并在交际中内化所熟记的社会文化知识,那么我们的文化能力和整个交际能力肯定是滞后的。因此,在做好课堂学习的同时,还应多读一些英语报刊、多听一些英语广播、多看一些原版影视资料来广泛接触和逐步丰富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尽可能多地组织和参加英语沙龙、英语角,开展校级的英语辩论赛,英语晚会、专题讲座以及各类单项(口语、听力、阅读、写作、演讲、表演)或综合比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力求在多学英语、多用英语的交际实践中学好英语、用好英语。

(四)加强课外阅读

英语学习除了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之外,了解英美社会更重要的要靠阅读有关的材料,如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等。阅读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习性、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阅读报刊杂志或从报刊杂志选下来的有关文章,也是了解当前社会各个阶层,各集团的动态、各种社会问题、社会关系的最直接的途径。这里的信息往往是教材中所缺少的,比如一些涉外的风俗,西方的礼仪文化,交际活动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外语的活动的熏陶,让学生对外国的文化感兴趣,通过这些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就能使学生运用自如地成功地学好英语。

三 结 语

总之,语言、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文化包含着语言,并影响语言;而语言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存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的不可缺乏的工具。外语教师除了教给学生语言本身,还要在课堂中融入更多的文化,真正地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这对于高校英语教师而言,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加以探索和研究,从过去的单纯的语言教学向语言与文化结合转变,这样学生在语言交际使用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1]杨红.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J].长江大学学报,2013,(2):123-124.

[2]尹丹.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2,(10):186-187.

[3]陶冶.浅谈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8):322-323.

[4]高芸.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J].教育与职业.2006,(15):175-176.

[5]韩红.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J].外语学刊.2002,(1):105-111.

[6]陈定刚.浅析高职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115-116.

[7]张广翠.行动研究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例[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13,(4): 33-37.

(责任编校:王晚霞)

2015-07-15

李小龙(1985-),男,湖北荆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G623.31

A

1673-2219(2015)10-0150-02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22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52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人生十六七(2014年7期)2014-07-31 12: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