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问题与思考

2015-03-18 21:37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思想

刘 聪 王 燕



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问题与思考

刘聪王燕

(安徽工程大学 思政部,安徽 芜湖 241000)

实践教学是提高高校思政课实效的重要途径,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问题,并从实践教学的目标、形式、内容、教师素质、评价机制、后期辅导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

一 实践教学的意义及其宣传

中共中央2004年第16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对实践教学的意义有明确的指示,很多专家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对实践教学意义最直接的揭示。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意义或必要性,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1.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角度论证,大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2.从知行关系角度论证,大学生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只有到实践中运用才能转化为具体的行动。3.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要求思政课开展社会实践教学。4.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2]深入领会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是有效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条件。而这种领会更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针对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关的各种部门与人员进行实践教学意义的研究与宣传便是一项重要工作。

二 实践教学研究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的目标不明确

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其一,混淆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一般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毕业实习的不同目标。一般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只是把学生带入社会之中,到工厂、农村、社区,让学生了解社会,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而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塑造缺乏明确的导向性,与思政课的整体目标之间有较大距离。其二,忽视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思政课整体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学生的社会知识的增长、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满足,相对忽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忽视的理想信念的树立。实践教学目标的偏失是导致目前实践教学总体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实践教学的形式单一

首先,自主学习为主、集体学习为辅的实践教学形式有待完善。大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都是选择由教师带队、少数学生参加的在社会实践基地展开实践的模式,这种模式只能满足一小部分学生的实践需要,无法顾全全体学生。大部分学生的实践学习以个人自主方式进行,教师无法跟踪指导,通常只是由学生提交一篇实践报告,老师给个评语即完成任务。[3]其次,实践教学开展的地点与时间有待拓展。在地点上,被高校广泛采用的社会实践基地模式极大地阻碍了对全体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目标的完成。因此,可以探索更为灵活多样的实践模式和实践地点。在时间上,大部分高校采取选择周末或假期进行实践教学,这种安排与课程本身拉开了距离,不能与课堂教学同步,学习目标松散,收效一般。

(三)实践教学的内容偏离目标

实践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其核心与重点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做法是简单地移植普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把学生下放到各类基层组织、厂矿企业、生活社区去了解社会,这一做法只能够锻炼和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却无法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全面培养学生身心素质、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操的教学目标。

(四)思政课教师的思想素质被忽视

一般高校,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对政策、经费、实践基地等要素关注较多,但相对忽视了思政课教师的思想素质。师资问题最关键的并不是教师数量,而是教师质量,也就是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问题。在思政课教师的两方面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应是更关键的因素。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当前部分思政课教师还没有解决好对马克思主义“真信、真学、真教、真用”的问题。而在实际的教师考核中,业务素质是主要的考察指标,科研成绩是当前高校教师晋升的首要因素。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完全以科研为导向,忽视教师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会大大影响到教师言传身教的效果,直接制约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

(五)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过于量化

一般高校都以学生的社会调查报告获得了奖励,教师的科研成果(如论文、课题)数量增多,作为实践教学开展的效果。有的还将学校政策的支持、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教师人数的增加和学历、职称的提升作为实践教学效果的体现。事实上,这些量化指标并不能直接反映出实践教学对学生整体素质和爱国情操的提升情况,拿来作为实践教学的评价依据并不合适。

(六)实践教学缺乏后期辅导机制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社会实践的后期评价往往以评阅实践报告、表彰先进结束,缺乏针对报告中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想指导。这些遗留的问题依然给许多学生带来思想上的困惑。后期辅导的缺乏将会使实践教学的整体结构的完整性和完善性大打折扣。

三 对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一)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分清层次,抓住核心与重点

《意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概括为四点: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四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四点任务应是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共同任务,这些任务在《意见》中明确地划分为核心、重点、基础等几个层次。因此,在研究实践教学的机制时,必须对实践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有明确认识,牢牢抓住核心与重点,重视对学生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二)多种实践教学形式相配合

首先,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与过程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因其是绝大部分学生实践教学的形式而应成为高校思政课重点研究的形式。笔者认为,可以运用导师制,确定每位学生对应一位老师,学生在确定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程序和写作实践报告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向老师反馈,老师也可以随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在学生的具体实践情境中进行指导。[4]其次,拓展实践教学开展的时间和空间,加强与课堂教学同步的实践教学研究。从时间方面看,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的学习仍主要安排在暑期或周末,学生自主学习则可以放在课余时间进行。这种与课程同步进行的实践学习能够让学生及时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从空间方面看,可突破单纯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的模式,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实践教学,多种空间范围的实践教学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实践需求,补充单一的社会实践教学的不足。

(三)根据目标确定内容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要能够对根据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质与量做出明确要求。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从质的方面看,实践教学要选择与课程相关紧密的内容来进行,可采用多种形式,如有针对性地观看教学录像,参观大型企事业单位、革命根据地,送文化下乡,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增加一些教师讲解参观学习的内容与书本知识的关联,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又能将具体的实践过程上升到理论层面。从量的方面看,只有达到一定的实践量,实践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能够对每位学生的实践活动做出量的规定,并制订出相应的要求,使每位学生尽可能参与多种形式的实践学习。

(四)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选拔思政课教师的首要依据

思政课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学生思政素质的培养,关系实践教学的最终成效,理应成为选拔思政课教师的首要依据。应按照《意见》提出的“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原则,严格要求思政课教师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改变过去偏重于业务素质、科研能力的思想和做法。

(五)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关系到对实践教学的总体质量评估及其发展倾向的引导,是当前实践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典型的如河北科技大学坚持科学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设计了社会实践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和内容,建立了由学校重视程度、社会实践组织水平、学生认识水平和社会实践直接效果四个模块、十六个指标构成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5]这个评价体系较为综合全面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素质、社会实践能力进行了科学评估,值得借鉴。

(六)完善后期辅导机制

实践教学因为缺乏完善的后期指导机制而导致很多学生在实践学习结束后所遗留的思想问题得不到解决。指导机制的缺乏也使得整个实践教学的结构显得不够完整。因此要完善后期辅导机制。后期辅导可以采用谈心、听报告、一对一的帮扶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与教师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解决心中的困惑。

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只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以高校思政课的目标为准绳,以实效为导向,一定会使思政课适应当前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王学俭,李永杰.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教学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4):65-67.

[3]张文喜,李春明.浅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实施困境[J].教育与职业,2007,(23):117-118.

[4]盘意文.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机制争议[J].教育与职业,2006,(17):156-158.

[5]河北科技大学课题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研究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80-83.

(责任编校:王晚霞)

2015-06-10

2013年安徽省重大教学研究项目“通识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双向互动研究”项目编号2013zdjy099)。

刘聪(1973-),男,安徽宿州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王燕(1980-),女,安徽岳西人,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G642

A

1673-2219(2015)10-0148-02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