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雪梅
“精细化”在各行各业的管理与服务中,已经形成了某种观念、某种态度、某种文化。“精”需要抓住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精益求精,“细”需要体现细节,稳中求细。“精”与“细”是密不可分,途径与结果的关系。做为独立学院的职业指导人员,需要转变工作观念,以服务学生为主,同时树立系统意识、全员参与意识、创新意识。
一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促进大学生做出有效的职业决策。众所周知,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作为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这种情况下就业更是不容乐观。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帮助大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实行“精细化”职业指导是十分有必要的。“精细化”职业指导不仅可以帮助独立学院大学生从自身找到优势,更有利于对自己合理定位,从而扬长避短。同时有助于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提升就业签约率。“精细化”的职业指导,往往利用不同的方式和多种途径,通过收集各个单位对大学生的招聘要求及需求摸底情况,结合有效的梳理、整合、筛选,全方位提供给大学生,让大学生加速做出有效的职业决策。二是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让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提前介入社会生活,更好地锻炼大学生的适应力,从而有针对性地锻炼自己,为今后顺利工作打好基础。
(一)独立学院的“精细化”职业指导系统性差,不能精益求精。精细化职业指导是一种系统性的职业指导,目前的工作形式上,绝大部分独立学院职业指导停滞在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发布、指导大学生如何制作个人简历、培训良好的面试礼仪,而对用人单位对学生定向的用人培训指导几乎没有。学校就业率的高低一直都是衡量就业部门工作实效的主要标准,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和职业生涯的规划方面,指导的力度不大。
(二)独立学院的“精细化”职业指导个性化差,不能做到细化。在个性化的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中,应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针对性强的、有个性特点的职业指导,才会真正起到职业指导效果。事实上,独立学院职业指导多以讲座居多,虽然部分独立学院也开设了职业指导课,但是课程的职业指导仅仅停留在讲授的传统模式,这种方式非常乏味,很难吸引独立大学生的注意力。
(三)独立学院的“精细化”职业指导专业性很差,专而不专。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是一项很专业的工作,但是国家对从业人员的准入制度并不严格,筛选过程过于简单。目前,独立学院的职业指导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并且数量严重不足,理论水平不高,对职业指导的相关研究过于流于形式,这些都导致职业指导的工作效率提高慢和质量低下。
(一)注重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的新理念、进一步强化系统性、规范性。
1.注重职业指导的终极目标。职业指导的目标同时包括初次目标和终极目标,精细化职业指导需要帮助学生实现初次就业,同时更注重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通过毕业初期的跟踪服务,最终实现精细化职业指导的终级目标——促进健康的职业发展。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树立职业指导新理念,树立系统性“一条龙”服务机制。
2.工作范围的系统性、规范性。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需要制定系统性强、规范性强的工作制度,将“精”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从对学生的咨询指导、信息采集、对信息进行加工再处理、对学生个人的职业设计,进行职业素质测评等工作范畴,强化工作制度的系统和规范,是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基础和保证。
(二)建立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增强“精细化”职业指导的专业性。
1.构建一支专业的指导队伍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很高。因为职业指导是一门应用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学科。作为专业的职业指导人员除了具备很深的理论功底之外,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掌握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丰富自己的同时,定期接受专业的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同时选派的教师队伍应具有相应的知识结构和技能。
2.专业性要求职业指导的队伍有高的职业道德。作为精细化职业指导人员,应遵循“以人为本”的道德标准,充分尊重服务对象,以服务对象的思想为前提下明确服务关系、充分尊重个人隐私、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尤其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隐私要尊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确保职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创新性、个性化。职业指导应以人为本,注重共性化教育和开展个性化服务的有效结合。时刻以学生为本,依据独立学院学生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工作理念,区别对待不同学生,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长远的眼光指导学生。
实践证明,在独立学院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紧紧抓住职业指导工作的各关键环节,将职业指导工作真正做精、做细、做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同时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实现人职匹配的最优化,逐渐向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方向迈进。
[1]刁翔.独立学院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
[2]叶清.独立学院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分析[J]. 读写算,2008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4]路万忠.我国大学生一次性就业与起薪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