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桃琳 徐 凌
舞蹈表演是一个展示艺术美、传递艺术美的过程。舞蹈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舞蹈人才,致力于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训练。近年来,为了增强舞蹈教育效果,促进学生舞台表演效果的提升,部分学校逐渐开设了“舞台表演课”并取得了相应的实效。但是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某些学校的“舞台表演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其舞蹈教育并未进行系统化设计,影响了学生舞蹈表演能力的提高。因此,本文提出了“舞台表演课”开设策略,以供参考。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演自信。舞台表演课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在舞蹈教育中的实践有助于调节学生的情绪,提高了学生的表演自信。在舞蹈教育中常常发现,某些学生不能镇定自如面对考试和表演,表现出的素质与自身具备的素质不符。部分学生在日常训练中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师的指导动作,但是临考试和表演之前就出现了高度兴奋状态,夜不能眠,表演中更是焦躁不安、表情麻木、手足无措。而部分学生则无法将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表演上,眼睛不自觉瞟向观众。综合分析学生的这种种表现,归根结底是由于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差,导致他们不够自信、紧张和怯场造成的。而舞台表演课营造了一种虚拟情景,能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摒除杂念。学生跟随音乐节奏而动,逐渐沉浸在舞蹈动作里,长此以往,他们表演实践中的那种不适感和紧张感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舞蹈表演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享受舞蹈所带来的美感。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演兴趣。兴趣是行为的动力,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促使学生努力做好这一行为。相比其他艺术而言,舞蹈艺术学习更加艰苦,学习初期总会伴随着一些枯燥和伤痛,容易让学生望而却步。而且某些学生由于自身的舞蹈基础较为薄弱,对舞蹈的认识也仅限于浅层次,舞蹈表演常常表现的比较生硬,导致学生舞蹈学习积极性不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艺术与游戏、表演与天性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在舞台上表演的过程也是做游戏的过程。学生上第一堂舞台表演课的侧重点应该在于解放天性。通过对舞蹈教育的调研发现,很多教师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都会播放一些优美的音乐,使学生透过音乐融入到一定的情境或环境中,并让学生用身体语言将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如此一来,学生思想和天性得到解放的同时,也能逐渐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继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激励自己不断学习和提升。学生只有看到进步和成长,才可能对某些事物引发兴趣,并主动鼓励自己将之做好。因此,“舞台表演课”在舞蹈教育中的开设可以帮助学生完善己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演兴趣。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舞台表演课”是一个系统化教学的过程,各教学环节紧密相连,致力于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表演能力的培养。我国著名的编导老师蒋祖慧曾经这样说过,舞蹈的灵魂在于情感。人是情感丰富、极具个性的高级动物,处在不同的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情感。譬如,长期生活在北方的孩子性格表现较为外向和豪放,而生活在南方地区的孩子则性格表现较为内敛、含蓄,他们的情感更加细腻。但是,传统模式下的舞蹈教育一味地追求规范和统一,忽视学生的个性成长,逐渐消磨了学生本身具有的“色彩”,将学生训练成一张相同的白纸,千人一面。学生在表演舞蹈时,面部表情僵硬,表现出相同的喜、怒、哀、乐情绪,违背了舞蹈教育的初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舞蹈美感的产生和传递。因此,舞蹈教育还应该注重对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舞蹈表演课”在舞蹈教育中的开设很好地弥补了传统舞蹈教育的不足,其对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分为几个层次,即情感记忆的训练、艺术想象力的训练以及情感表达能力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舞蹈教师在设置舞台表演课的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学生的舞蹈表演水平和个性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培养和教育。对于初次接受舞蹈训练的学生而言,他们对舞蹈的认知还比较模糊,因此,这一阶段的舞台表演训练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可以通过组织他们观看舞蹈影片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舞蹈表演的欲望和热情,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内在表演素质,让学生学会基础的舞蹈表演技能,增强他们学习舞蹈的自信心。到了中期学生的身体素质技能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此时在保证基础训练继续进行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选择一些表演性强的剧目,组织学生排练,让学生们逐渐学会将技巧、风格以及韵律等融入到舞蹈表演当中。当学生进入学习后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放置到技术技巧训练上,注意选择一些训练强度大、有代表性的表演剧目,如《埋伏》、《女兵》等,帮助学生有效地将情感抒发出来,注重塑造学生的艺术美。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尽量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实际和兴趣的训练项目,并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保证课堂训练实效。
(二)课堂与舞台相融。在整个舞蹈教育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缺失,教师要协调好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养成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督促学生自我完善和提升。一名出色的演员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准确的情感表达力以及观众心理掌控力,这也是舞台表演课训练的基本目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学生通过多媒体观赏、分析舞蹈表演素材,利用感官刺激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和舞蹈情怀,形成学生完美的舞蹈形象。另外,鉴于舞蹈训练的动作姿态、节奏和表情三要素,教师要注重课堂与舞台的融合,培育学生由简单模仿到自我创造,训练学生舞蹈表演的外在美和内在美,让他们从生活中感受艺术,努力为学生创设充满激情、自信和松弛的舞蹈表演氛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宣泄情感的出口。为此,教师要学会透过学生的眼睛去分析学生的情感活动,判断他们舞蹈表演中是否情感表达到位,进而给予适当的更正和指导。与此同时,舞蹈教师还要注意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选择正确的沟通方式,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教师的建议,并主动进行改进,从而保证舞台表演课训练效果,达到预期的舞蹈教育目标。
总之,“舞台表演课”在舞蹈教育中的实践意义非凡,应该引起相关院校的高度重视。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有关“舞台表演课”在舞蹈教育中实践意义方面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为此期望未来有更多的学者和教师关注舞台表演训练的发展,并提出相关改进和完善意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孙琳芳,崔宗祥,魏爽.浅议“表演式训练”在舞蹈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2011
[2]夏帆.试论中国舞蹈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
[3]王欢,黄益萍.论公共舞蹈艺术教育在综合性大学德育教育中的应用[J].老区建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