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爱丽
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在2008年和2010年分别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立。该规范体系自2011年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实施,自2012年扩大到上交所和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实施。2011年以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尚处于自愿阶段,鉴于此,内部控制的实证研究受到了数据少的限制。随着内部控制信息的自愿披露到强制披露的转型,内部控制数据逐渐丰富,且拥有转型期的一些特点,本文欲梳理2012~2014年近三年国内内部控制最新实证研究成果,以到达知晓国内内部控制领域最新的研究动向目的,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个借鉴。近年来,由于内部控制一直是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在梳理文献的时候,主要是分成内部控制影响因素研究和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研究两大部分,最后是对以后研究趋势的展望。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研究一直是内控研究的基础性课题,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新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大体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一)内部因素的研究成果。刘启亮、罗乐等(2012)研究发现产权性质及控制环境对内控质量有一定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央政府控制比地方政府控制企业的内控质量要高,但与非政府企业内控质量没明显差异。张继德、纪佃波(2013)在问卷调查得到的相关数据基础上,以相关控制理论为基础并采用结构方程分析法,分析得出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管理层重视、组织结构、资金、人员素质、信息技术和管理成熟度,较全面总结了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内部因素。逯东、王运陈(2013)研究分析了政治关联对民营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但只有代表委员型政治关联才能提高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基于中国的现实情境和制度背景考察企业的内部控制,打开了内部控制本土研究的新视角。逯东、王运陈等(2014)从国有上市公司较民营企业拥有较完善的内控体系却屡屡失灵的角度切入,分析发现CEO 激励有助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高,但CEO 的行政经历会扭曲激励机制在内部控制有效性中的提升作用。刘焱、姚海鑫(2014)研究结果表明,专业的审计委员会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但随着高管权力的增加,将会影响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进而消弱审计委员会专业性对内部控制的监控作用。池国华(2014)研究发现不同的高管心理特征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程度差异较大,且高管中尤以董事长的背景特征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大,将研究视角扩展到心理层面的软因素。
(二)外部因素。在对近三年国内内部控制有效性或内部控制质量影响要素的文献研究中对外部要素的研究共有2 篇。刘启亮、罗乐等(2012)研究提到上市公司所在地区市场化程度越高、政府干预程度越低对内控质量提升有正向作用。赵渊贤、吴伟荣(2014)在研究外部要素的时候,选取了较多的外部影响因素,包括市场化程度、法律制度、政府干预、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媒体关注等制度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除政府干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显著负相关,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外,其他要素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正相关关系。综上,内部因素主要为产权性质、控制环境、高管激励以及高管政治关联等因素;主要的外部因素包括市场化程度、法律制度以及媒体关注等方面。外部因素文献数量较少,部分文献也借助了跨学科的研究成果,打开了新的研究视角,可以说是今后的一个研究趋势。
纵观近三年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研究已经成了内部控制领域里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分支,研究的主题颇为集中,主要是内部控制质量对会计信息质量或盈余质量的影响、对资本成本的影响以及对投资等方面的影响。2012~2014 这三年国内复合影响因子超3.0 和综合影响因子超1.9的知名经济管理期刊关于内部控制质量对会计信息质量或盈余质量影响的文章有5 篇,关于内部控制对商业信用或资本成本影响的文章有4 篇,其他6 篇。范经华、张雅曼等(2013)研究认为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真实及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且内部控制与审计师行业专长在抑制盈余管理的方面是互补关系。佟岩、徐峰(2013)也揭示了高效率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真实及应计盈余管理,同时采用结构方程的方法后发现盈余管理程度高的样本公司及内部控制效率也较低,为内部控制效率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动态依存关系找到了经验数据的支持。刘启亮、罗乐(2013)研究发现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信息质量正相关,但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作用受制于高管权力配置,高管权力集中背景下,提升作用不明显。雷英、吴建友(2013)发现,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的会计盈余质量要高于未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首次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显著高于上一年度。程小可、郑立东(2013)研究也认为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样本应计盈余管理的程度更低,但对真实盈余管理产生的影响大小因不同产权性质、规模而有所不同。
郑军、林钟高(2013)从货币政策变更的这个较新颖的视角研究了内控质量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研究发现,内控质量高的公司能够获得更多的商业信用,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同时控制内生性问题后,此结论同样成立。方红星、施继坤(2013)研究发现,国有产权因能够发挥隐性担保作用,发行公司债券可获得较低的信用利差且这种隐性担保作用使投资者忽略上市公司自愿披露正面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向外界释放高信息质量的积极信号。陈汉文、周中胜(2014)实证结果发现,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好,所获取的银行债务融资成本越低。但对非国有控股公司,在金融市场发达地区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正向相关性更大。王艺霖、王爱群(2014)研究认为上市公司披露内控缺陷会显著提高债务成本,但内控审计却不会显著降低债务成本。综合这几篇内部控制对企业债务成本影响的文章可见,国有产权的特殊性使得内部控制的影响力减弱。
除了以上的较集中的研究方向,对于内部控制后果研究也呈现了新的方向和视角。李万福、陈晖丽(2012)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税负负相关。李志斌(2013)研究认为,内部控制质量对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股权集中度制约着这种正向作用的发挥。方红星、金玉娜(2013)研究发现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能够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并区分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作用差异。赵息、张西栓(2013)通过运用结构方程等实证分析方法发现,内部控制对并购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高管权力与并购绩效负相关,根据内部控制与高管权力存在反向的相互作用关系,内部控制可对高管权力形成制衡,从而提高并购绩效。钟凯、程小可(2014)基于控股股东掏空视角,发现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会降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好于强制披露效果。张会丽、吴有红(2014)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高的样本公司,能够提高投资者对其现金持有的定价,研究视角较新颖,也为监管机构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证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发现内部控制研究依然是热点,且研究的内容比较集中,除此之外,也可以发现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正在展现出来,比如内部控制因素研究中逐渐扩展到宏观因素,研究视角也展现多学科态势。本文认为未来的研究比如更注重相关宏观要素,从跨学科角度,且研究方法也不是简单的相关性分析,而是借助于结构方程式等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1]范经华.内部控制-审计师行业专长——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3,4:81~88
[2]张继德. 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3,8:179~180
[3]雷英.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J].会计研究,2013,11: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