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晨亮
(内蒙古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通辽 137400)
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学科,是护理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是医务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门学科。21世纪是生命科学时代,医学教育进入多学科融合和创新的时期,护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培养出合格的实用型护理人才,在化学课程中实施STS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理解科学与社会、文化等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使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化学和医学的社会价值,培养学生用整体、综合观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STS 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相互作用关系的庞大的交叉系统学科,主要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其目的是改变科学和技术分离且与社会脱节的状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它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观、价值观、科学观和社会观。
STS教育就是在STS思想指导下,为培养了解科学技术、能积极参与科学技术相关社会问题的决策、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公民而进行的一种教育,突出科学技术在个人和社会方面的应用以及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
STS教育是为了适应人类文化战略转变而在科学教育领域采取的战略性行动,它试图调整科学教育中的不适当规范和准则,构建新的规范和准则。STS教育不仅将人类文化的总体战略具体化到科学教育领域,还用这种文化战略的意图和理念指导科学教育的具体改革行动。因此,STS教育强调人类社会与科学技术这些自然力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人类文化的整体特征;STS教育强调将学生的个人生活、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结合起来,重视人类生活方式与科学之间的重要关系;STS教育强调对科学教育的总体性规划,这种规划包含了人们对科学教育具体策略的洞察;STS教育强调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性评价,试图超越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行动;STS教育强调全面反映个人生活方式,强调价值、伦理的意义,突出了功能思维的特征,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1]。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高职护理专业化学教学不仅要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因此,化学课程教学应以实用性化学知识为重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培养掌握高等职业技术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STS教育的主渠道。高职化学教材很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编入了一些新的科技成果和现代化学的巨大成就。这些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意识,形成良好科学素养。
STS教育以“科学为大众”为标识性口号,它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科学探索活动、参与有关科学技术的社会决策,为科学教育提供了一种民主化的教育方式。鼓励学习者独立提出问题,是确保学习者能够参与学习活动最有效的途径。学习者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清楚自己对有关科学技术和社会主题的理解程度,发现自身潜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这种民主式教学方式不仅激活了学习者的探索欲望,还鼓励其发挥自主性。要想培养参与社会决策的公民,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强调科学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教师就要深入理解STS教育的理念,创设条件,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2]。
STS课程处于一种开放状态,需要不断加入新的信息,但这些新信息并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系统建构的。所以,整个课程体系处于不断变化和生长的动态过程中,且课程结构也呈现一种有机的、进化的状态。在这个课程结构中,所有的元素、单元和关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体系的发展不断组织、构建和修改。根据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理论够用”原则,首先建立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为先导的新课程体系,将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重组,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穿插一些简单实用的药物化学知识,以达到提升专业基础课程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强化各课程间的渗透与联系、突出护理专业针对性的目的。其次是教学内容的改革。由于护理专业化学基础课由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两部分组成,无机化学涉及较多化学计算,有机化学涉及很多化学结构,因此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无机化学部分侧重于4个方面,即溶液与渗透压、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以及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有机化学部分侧重于烃的性质、烃的衍生物系列,特别是油脂、维生素、糖类及氨基酸。有机化学部分重点强调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点,而忽略空间异构、反应历程等理论。笔者在每一章节结束后都及时进行实验教学,共穿插了6个无机实验、4个有机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及时消化所学理论知识,锻炼了操作技能。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提出问题,所提问题应具有以下特点:普遍性,即贴近学生生活的常见问题;综合性,即问题既包括化学知识,又包括护理专业知识;实用性,即提出的问题应属于护理应用性问题。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学习溶液的渗透压时,可以先提出问题:护士给病人输液时是否对所输溶液的浓度有要求?溶液的浓度是多少?浓度应该控制在什么范围?教师设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有目的地学习渗透现象的概念、产生条件、渗透压的计算以及临床对等渗溶液的规定等。这样学生不仅掌握本次课内容,又了解了化学与临床医学间的密切关系。
STS教育是以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为重点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其显著特点是突出知识的应用。STS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社会决策能力[3]。这一方面的STS教育内容着重强调处理STS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医学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判断。学生不仅要理解基本科学的术语和概念,还能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因此在化学教学中,笔者安排了溶液的配制(包括物质的理溶液的配制、缓冲溶液的配制等)。例如,在学习缓冲溶液时,首先让学生学会溶液的配制,以配制好的溶液进行pH检测,从而提出缓冲溶液在医学中的作用。医学上进行组织切片、细菌染色、微生物的培养等都需要一定pH值的缓冲溶液,在研究体液的酸碱平衡和水、电解质代谢等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强调人体内各种体液只有保持较稳定的pH值,组织、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物质代谢和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这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不同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让学生熟悉和了解未来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科学、技术和社会问题,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