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娟
(新疆伊宁卫生学校,新疆 伊宁 8350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重大突破,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与此同时,伊犁州中等职业教育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改革热潮,但因种种原因其发展落后于经济建设,也落后于我国发展水平,仍按陈旧模式缓慢发展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振兴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将我州职业教育引上科学健康发展道路,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伊犁州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各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心理结构不同,中等职业教育有其自身诸多的特殊性,我们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职教模式,而应寻求适合于本地区的教育模式。2014年3—8月,我们对伊犁州几所职业学校进行调研,发现我州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1999年我国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中等职业教育面临严重困境。另外,社会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思想,造成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各界对中等职业教育缺乏正确认识,选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和家长多是无奈之举。再者,现有职业教育缺乏地方特色,专业设置与其他地区无异,许多学生不愿意在本地区学习。加之部分学生初中一毕业或还没有毕业就外出打工,加剧了职业教育招生的困难。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一直被视为“差生教育”,大多招收高考、中考落榜生或中学没有毕业的学生。以我州招生状况相对较好的伊宁卫生学校为例,从2013年起即开始实施“无线招生”,学生只要持有初中以上毕业证书就可入学。即使如此,中职学校仍然存在生源不足问题。很多学生在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后彻底放弃学习,只为混张文凭,招生难、生源质量差已成为制约我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因素。
近年来,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在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校企合作等方面获得了很多成功经验。我州中职教育发展阶段、模式、理论、方向均带有明显其他省份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体系上大多跟随和模仿发达地区,从而导致专业设置不合理,没有根据本地区文化特色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办学。
我州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理论与实践,体现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成分甚少,专业建设薄弱、滞后,被动与趋同的情况较为严重。以我州几所直属职业院校为例,很多学校原有专业设置明显老化或同质化,难以满足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特殊需求。如新疆伊宁卫生学校曾多方筹措,拟开办哈医药专业,但在专业设置前期调研中,因存在教材与师资缺乏、招生与就业困难等现实问题而至今未能启动。另外,一些具有伊犁本土特色的涉农专业开设学校很少,如特色养殖专业、种植专业和林果业、畜牧业及产品加工专业等。但是一些市场需求相对饱和、就业较困难的专业因其是学校传统专业,师资、实训条件相对稳定,得以长期保留,并作为学校的主打专业或王牌专业,开设学校和专业学生数量最多。
自2003年起,我国相继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文件,并明确提出应“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然而,目前我州校企合作状况不能令人满意。首先,学校和企业合作机制不完善。大多数职业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材选择、学生学习成绩及技能评定等过程中并没有邀请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仍停留在企业作为学校的实习、见习基地,以及企业将淘汰的陈旧设备捐赠给学校等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虽然也在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但并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严重影响校企合作深度。而相关企业则因为职业教育与自身发展没有关系,学校能够为企业提供的社会服务很少,不愿积极与校方合作,造成学生在校所学非企业所需,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企业需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如果不能实现互利共赢,企业缺乏参与积极性,就无法实现以学校发展来促进企业发展,同时用企业发展来带动学校发展的目的。
我州每年会有大量农村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既降低了劳动者素质,又影响了经济发展质量。据调查,我州近几年专业技能人才缺口上万人,而职业教育输送的人才数量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因此,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短缺依然是产业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逐步推广,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不断增加,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由于这部分人一无专业技术,二无高深知识,主要从事低级劳动服务业,满足城市低层次劳动岗位的需求;加之收入少,工作不稳定,难以更深层次地融入城市生活,他们迫切需要掌握一技之长,进一步改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蓬勃开展,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推进。随着多种形式的果树栽培、养殖等规模经营的发展,农业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等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因此,加强农业科技教育与培训已刻不容缓。
“坚持地方特色,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特色产业链项目”已成为许多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的目标。我州为多民族聚居区,有着深厚的畜牧业、特色林果业等产业发展基础,随着多种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产业基地(如民族地区旅游、民族工艺、民族医药、民族食品深加工等)的发展建设,各类技术型人才供不应求,专业的特色产业技术培训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当前职业教育对象已发生明显变化,针对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不可阻挡地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部分人在知识结构、就业需求、能力等方面与传统职业教育对象存在诸多差异。因此,职业教育必须适度转变原办学模式,满足多元化学习需求。在开展全职学历教育的同时,对文化程度低、家庭经济负担重的基层未就业人员,可采用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形式,全面提高其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将工作与技能培训相结合,重点强化基本劳动技能,获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促进就业。
学校应立足我州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利用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使人才培养符合当地产业发展要求,着力培养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技术型人才。根据市场用人需求改进专业设置,调整专业结构,尝试性地开展民族地方旅游、民族工艺、民族医药、民族食品深加工等特色专业。这些特色专业一方面因其教学内容来源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为民族学生所熟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民族地区发展培养留得住且具有一定素质、掌握特定技能的人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重实践性、重技能,需要一批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会讲课、懂技术的“双师型”教师。而我州职业学校绝大多数教师均为接受纯理论教育的毕业生,这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明显不相适应。因此,学校应鼓励教师定期深入企业开展实践锻炼,不断更新知识,同时聘请企业或行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定期来校指导,提升教师技能水平,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
学校需要更新办学理念,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企业的作用,通过企业掌握更多市场信息,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要改变目前校企合作中“学校热、企业冷”的状况,进一步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重视企业利益诉求,制定出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建立起一套较为合理的校企合作利益分配机制、动力驱动机制、奖励激励机制和沟通协调机制,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获得利益。
我州中等职业院校应该发挥对口支援优势,充分利用东部发达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普通高校对口支援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优势,积极与发达地区和本地区实力雄厚的学校联合办学,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共同发展。目前,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已经采用与实力雄厚的学校联合办学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伊宁卫生学校与江苏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办“3+2”高职教育,与新疆医科大学联合开办大专、本科班,通过大中专并举办学,进一步优化师资力量,带动教科研发展,加快教学设施建设。伊宁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和江苏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为伊犁州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也为伊宁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伊犁职业技术学院和金陵科技学院联合办学,借助金陵科技学院的师资优势为伊犁州培养了众多技能型人才。
任何一种专业教育,如果没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和用人需求,就难以生存和发展。从我州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中得知,基层单位更多需要具有本、专科学历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因此,通过联合办学为基层单位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是推动我州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