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玲
地方高校旅游学科服务地方的内容和路径
周慧玲
(湖南科技学院 经管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当前我国的地方高校正朝着应用型方向全面转型,服务地方的职能越发被重视,然而不同学科应有不同的服务地方的内容和路径,旅游学科是一门典型的应用型、综合型的边缘学科,其服务地方的内容包括旅游人才培养、旅游智力支持、旅游信息服务和旅游文化普及四个方面,地方高校旅游学科应通过统一认识,树立正确的服务地方观;加强管理,完善服务地方机制;苦练内功,提高服务地方能力等途径提高服务地方的水平。
地方高校;旅游学科;服务地方
1848年威斯康星学院提出“服务应该是大学唯一的理想”、“大学的边界就是州的边界”思想后,对美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深远,自此,“威斯康星思想”即“服务社会”成为高校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之后的第三个基本职责,是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旅游业以其极强的带动性成为新形势下提质增效、缩小城区差距、提升居民幸福感的一个有效产业,已被规划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现在全国至少有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已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地方院校,指的是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区,大多数靠地方财政供养,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占九成以上,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是地方人才和智力的荟萃之地,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任。旅游学科是典型的应用型综合型的边缘学科,其服务地方的门槛相对较低,可以肩负起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时代重任,依托高校的旅游管理学科群,与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建立深度合作,形成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机整体,帮助旅游产业转型,提升旅游产业创新能力,实现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文章顺应时代背景,又切合旅游学科实际,研究成果还可辐射全国同类地区,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国外对高校职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论述高校的权利与义务[1]、高校的治理[2]等内容上,在这些论著中,无一例外地肯定地高校的服务社会职能,在随后的研究中,有关高校服务社会的内涵及外延、道路和模式、评价及影响等内容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3-5]。目前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等国家均有比较成熟的高校服务地方的模式,其中尤以美国为著,国家法律政策的有力保证、政事企单位的大力支持、高校认识统一且定位准确、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因素是高校服务地方得以成功的必要条件[6]。
我国高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积极开展与产业界的合作,且伴随着2011年启动的“协同创新计划”达到高潮,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我国学者也对高校服务地方的内涵、内容、模式、机制和评价等方面展开了较为丰富的研究[8-9],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梳理文献后可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从研究内容上来看,一是对技术层面的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的成果较多,而以现代服务业为服务对象的研究很少。二是对高校服务地方的评价研究不足。三是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研究欠缺,难成系统。从研究方法上来看,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仍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不足的问题明显,有待进一步突破。本研究以地方高校旅游学科服务地方为例,探索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现代服务业的内容与路径,对于丰富高校服务地方的研究内容、促进校地合作共赢,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国高校的旅游学科与旅游管理专业的联系最为紧密,旅游管理专业是与工商管理并列为管理学下的一级学科,目前全国共有300所左右的高校开设了该专业,在全球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该学科专业有着庞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为达到“厚基础、强技能”的目的,一部分高校在该专业在人才培养上采取“3+1”的模式,即3年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实训为辅,最后1年以校外专业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为主,相较其它专业而言,这种模式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前有充足的时间来接触社会,也是旅游学科服务地方的基础。
总的来说,高校服务社会的内容包括传播普及、咨询服务、人才培养、承接项目、成果转让、兴办企业、联合开发以及结对联姻等,但不同的学科应依据学科的性质在服务地方的内容上有所区别。众所周知,旅游学科是一门综合型的边缘学科,近几年来,地方院校逐步向应用型方向转型,由于旅游学科面向的是现代旅游服务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旺盛,就业门槛低,因此,地方高校的旅游学科还被深深地打上了应用型的烙印,是一门应用型、综合型的边缘学科,其服务地方面向的对象主要是当地政府、旅游企事业单位、相关民间组织和当地居民等,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人才培养
人才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旅游队伍是旅游企业发展的前条件,当今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得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急剧膨胀,然而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整个旅游行业都面临高速发展中的人才瓶颈,这充分表现在旅游专业的学生行业内就业率不高和旅游企业的人才高流失率上,严重制约了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地方高校是旅游人才的荟萃之地,具备为地方输送、培养旅游人才的条件,一方面可依据旅游企业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合格的旅游职业经理人、旅游策划、景区管理、旅游电子商务、会展旅游、高素质的导游人才等一批专业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专职旅游人才,合理利用最后一年时间在当地旅游企业实习实践,为地方旅游企业输送旅游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内优质的教学、科研、图书资料、师资力量、生活设施等教育资源,帮助政企事业单位培训员工,如岗前培训、专题培训、继续教育等,提供旅游人才培养服务。
(二)旅游智力支持
高校是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滥殇之地,能承担起政府的决策咨询和企业的管理咨询服务。一是要结合地方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聚焦旅游热点问题进行研究,真正发挥好决策咨询的参谋智囊作用,及时为政府旅游决策提供必要的咨询建议,引领地方旅游业的科学发展。二是可为地方旅游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借助高校教师丰富的知识、经验,在旅游企业的要求下应用科学方法,查找管理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甚至可参与管理,提高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三)旅游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主要是指信息搜集、整理、加工、传播、交流与运用等方面的服务,高校教师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够很好的甄别有效信息,可利用合适的信息渠道,发布诸如旅游政策、旅游景点线路、旅游就业、旅游海外留学等相关的信息,帮助当地居民出游,提高生活满意度。
(四)旅游文化普及
利用高校旅游学科拥有的文化及文化资源优势,普及旅游文化,组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采取文艺演出、宣讲知识等方式推广普及旅游文化,唤醒农村居民的旅游自觉,提高当地居民的旅游扶贫意识,全面提高地方高校旅游学科的惠民能力。
(一)统一认识,树立正确的服务地方观
当前,我国多数地方高校所处的地区经济尚不发达,旅游行政管理滞后、旅游企业散小弱差、居民的旅游意识落后等问题突出,更需要地方高校人才、智力、信息和文化的支持,旅游学科具有典型的应用性和综合性,完全具备服务地方的条件,是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有效切入口,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地方高校一定要主动,克服畏难和自负情绪,提高对地方高校旅游学科服务地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服务地方观,提升服务能力,实现校政企合作共赢。
(二)加强管理,完善服务地方机制
1.设立专门机构由专人负责。目前仅有少部分地方高校成立了诸如协同创新中心、市情决策与咨询中心等专门的服务地方的机构,大部分地方高校的服务地方工作还停留在口号或一纸协议上,或是由于旅游学科常常是学校的非优势学科,其服务地方的作用被低估,导致总体效益低下,因此,应设立专门的旅游学科服务地方机构,由专人负责,组建队伍,统畴规划该学科的服务地方工作。建立院地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意见和建议,切实搞好服务地方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2.健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首先,地方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科学评估旅游学科服务地方工作的地位和角色,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制订并完善管理办法、规章和规划,积极进行宣传,使之成为旅游学科的社会责任。其次是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积极为旅游学科创造服务地方的条件,如为教师进行旅游短期培训提供场地、时间、信息和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并将其折算成工作量,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提高旅游学科师生们的服务热情。再次是健立健全切实可行的考评体系,对旅游学科服务地方的工作绩效予以考评,作为衡量教师科研水平和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苦练内功,提高服务地方能力
1.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以地方旅游行业需求为导向,不断提高师生的能力和素养,包括邀请企业高管来学校授课,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课程体系改革,毕业论文和实习指导实行“双导师制”,合作开放性实验教学,学校教师师进企业任职,参与管理等形式,建立学校“双师型”队伍,使教师了解行业发展前沿,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法,探索校企合作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机制。根据企业实际项目需求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合作进行课程设计,将需求带入课堂,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培养其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等。
2.搭建旅游学科平台。结合地方的旅游事业实际,面向市场进行科研选题,成立一支研究地方旅游问题的科研团队,争取地方政府科研项目经费的支持,深入进行市场调研、进行数据分析并合理预测,用智力成果引领科学决策。加强横向科研能力,发现旅游企业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科学研究,帮助企业提高效益,实现产学研联合,共同发展。
3.增强旅游学科人的社会责任。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旅游学科亦如此,应将旅游者如何通过旅游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衡量学科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因此,每一个旅游学科人都应该努力践行这一责任,无私奉献,多关注旅游扶贫、旅游养老等旅游社会问题,普及旅游文化,以帮助当地居民脱贫致富为已任,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
[1]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
[2]英玛丽·亨克尔,布瑞达·里特.国家、高等教育与市场[M].谷贤林,译.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7.
[3]Lee Y S.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a search for the boundaries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J].Research Policy,l996,25(6):843-863.
[4]Geuna A,Nesta L.University patenting and its effects on academic research: the emerging European evid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7,(9):259 -80.
[5]Gertner D,Roberts J,Charles D.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a CoPs approach to KTPs[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J].2012,15(4):625-647.
[6]吕京.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绵阳市四所高校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1.
[7]陈郁冰.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2):165-173.
[8]饶燕婷.“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内涵、要求与政策构想[J].高教探索,2014,(4):29-32.
[9]刘浩源.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研究——以南昌大学为例[D].南昌大学,2009.
(责任编校:周欣)
2015-06-22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XJK015BGD031);湖南省教育厅教改课题“基地依托式的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校企深度合作机制研究”(湘教通[2015]291号);湖南科技学院教师教改课程“导游实务”、“前厅管理”的阶段性成果。
周慧玲(1975-),女,湖南永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
F590
A
1673-2219(2015)10-0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