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皖江城市带”建设看大学生就业工作新思维
——以巢湖学院为例

2015-03-18 21:05李玮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皖江巢湖学院

李玮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从”皖江城市带”建设看大学生就业工作新思维
——以巢湖学院为例

李玮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是皖江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机遇,也是皖江城市带区域高校发展的机遇,随着经济的持续、迅速发展,给该地区高校的学生就业扩展了更为广阔的渠道。相关院校既要抢抓机遇,又要积极应对,在人才培养和就业导向思路上创新思维,争取实效,取得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高校自身发展的双赢。

皖江城市带;就业;新思维

目前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形势日趋严峻。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80万人,而到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激增到630万,且由于2008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加,大学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巢湖学院作为一所全日制普通高校,自升本至今,在院领导高度重视和全院教职工的努力下,开展了多项卓有成效的就业指导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经验的同时也初步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就业体系。而随着2010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正式启动,无疑在带给巢湖学院机遇的同时,也对学院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抓住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契机,以服务地方为宗旨,进一步推动市场经济下大学生就业体系的完善是当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急需解决的命题。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四个方面对于新环境下学院就业工作的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提出有益的见解。

一、服务地方经济应作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一)地方高校自我定位应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对于地方高校的自我定位,国内学者的共识是:“地方大学地方办,地方大学为地方”,由此可见地方高校必须认清形势,主动适应“区域”需求和“地方”发展,科学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发挥优势,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而巢湖学院作为一所新升本全日制普通院校,更应该加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理念,具体说来则是应坚持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从专业设置到人才陪养都应该始终以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先导,积极主动地融合到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去。唯有如此,才能凸现学院的办学特色,实现持续发展,真正使学院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赢得一席之地。

(二)进一步树立服务地方经济的大学生就业思想。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学院应积极发挥主体性质,主动引导大学生扎根基层,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就业思想,并通过多种手段创建就业平台,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与地方经济实体的广泛交流,以实际行动带动就业思想的转变,为学院大学生就业树立新的就业观念的转变。

(三)“皖江城市带”建设对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新要求。随着2010年“皖江城市带”建设的正式启动,以皖江九市为中心的产业转移逐步开始,地方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明显加快。在此形势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其突出的特点是用人单位的性质日趋多元化,从传统的国有企事业单位衍生为以公私并存,工业为主,包含管理、服务、咨询、销售、传播、物流、设计、教育等第三产业单位;用人单位的需求也逐步多样化,从单一人才向专业型、复合型人才转变。因此,如何结合学院办学特色,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努力挖掘潜在的人才市场,是学院在新时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学院专业的设置和转型应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学院专业设置应同时兼顾职业性和宽口径两个特点。对于前者,学院的专业设置应该增强职业针对性,并与就业紧密相关。因为用人部门都希望毕业生能够专业对口,这样才能很快适应所在岗位的工作,毕业生也希望能够学有所用,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而对于后者,强调的则是由于专业口径过窄而引起严重的结构性失业,只有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才更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因此,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应同时兼顾职业性和宽口径两个特点,即要突出学院的专业特色,又要进一步拓展专业设置的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有竞争力的大学生。

(二)地方经济的现实需求是高校专业建设的直接目标。学院作为巢湖市唯一的本科院校,其新型应用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更是要求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应以地方经济的切实需要为出发点。至2010年,学院的35个本科专业设置中的非师范专业已经达到了27个,凸显了学院专业设置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特点。但于此同时,学院的专业建设仍需进一步深化,部分专业的设置和培养模式仍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差距,特别是专业课程与地方经济的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如何有效的解决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仍是学院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以“皖江城市带”建设为契机,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培养地方急需的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皖江城市带”项目启动后,皖江九市面临着资源、人力、资本的重新组合,其结果必然导致产业重组和新型产业的出现。以巢湖为例,在市政府报告中,明确指出其“六大产业”为新型化工、新型机械制造、高新技术、现代农业、现代物流和现代服务业,而这些产业所需的部分人才却与学院专业设置相差较大。因此,在“皖江城市带”建设带给学院就业工作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需要学院在专业设置紧跟地方经济步伐,利用学院的优势资源进行组合,培养出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三、多渠道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就业模式,校企合作已受到了人才需求市场的高度重视,而以大学生就业为核心的校企交流则更是有效提升学生就业成功率的重要保证。在“皖江城市带”建设的新环境下,学院领导多次带队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并和多个大、中型企业集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一)在校企的合作中,学院应进一步完善合作方式,在已有的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建立更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和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可能性。可以采取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弹性学制、学分制,导师制、模块制、课题式等多种方式实施培养,真正做到在企业实习、就业的流水线上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为大学生的就业创造良好环境。

(二)学院的校企合作应以立足地方经济发展为基础,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不断拓展就业面,挖掘潜在的就业市场,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的多方共赢。而随着“皖江城市带”项目的陆续展开,学院的校企合作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企业进行双向交流必将更为密切,这也为大学生就业和服务地方经济打造更好的平台,同时也是学院在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点。

四、抓住地方经济发展契机,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建设

(一)我国自高校扩招后,市场经济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并对“就业能力”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的基本观点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获得工作的能力,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晋升的能力,是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具体则可以概括为职业获取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当今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却普遍较低,其突出的表现为就业期望严重错位、求职行为盲目无序、专业能力与社会培养需求脱节、实践能力低下、职场定位模糊、创业能力模糊,这些都是大学生就业工作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积极抓住“皖江城市带”建设机遇,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皖江城市带”建设工作的逐步展开,外地投资和企业建设逐步增多,对人才的需求量必然呈上升趋势。对于学院而言,应抓住机遇,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积极开展自我定位和职场规划等活动,明确求职方向,切合实际地进行择业就业,并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使之确立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的就业思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最终推动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实现大学生就业的成功率。

(三)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学院应进一步重视创业教育,引导学生从被动就业向主动就业转变。同时也要注意创业教育要结合地方特色,走地方化的道路,以地方资源为创业教育资源。每个通过艰苦创业起家的企业家们的经验都可以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活教材”,通过“请进来”的办法,让企业家现身说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感染力,或聘任企业家们担任“创业指导师”,为创业学生答疑解惑。并且结合地方特色设计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结合专业特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以依托地域优势、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的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体系,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做出有益的尝试。

结语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了高校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大学生就业体系的建立在全国范围内还属于一个新课题,而对于巢湖学院此类的地方本科院校则更具挑战性。随着“皖江城市带”建设工程的逐步展开,如何抓住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利用学校的已有资源,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出发点,推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和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则是全校教职工仍要不断探索的重要内容。

[1]刘丽玲,吴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J].教育研究,2010,(3):82-89.

[2]李凡.高等教育结构失衡:大学生就业渠道阻塞的重要原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77-78.

[3]柯羽.大学生就业质量现状调查及趋势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106-108.

[4]叶敏.实践性学生组织与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I):88-89.

[5]徐莉,郭砚君.大学生就业质量与社会资本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85-88.

[6]李学东,李殿伟.以创业带动大学生就业体系构建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9-72.

[7]柯羽.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浙江省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综合评价[J].中国高教研究,2010,(4):74-76.

G646

A

1671-5993(2015)01-0011-03

2015-01-25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辅导员)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FDYMSGZS019

李玮(1985-),女,安徽省无为人,巢湖学院外语系讲师,辅导员。

猜你喜欢
皖江巢湖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巢湖,我的母亲
巢湖,我的母亲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
“小鲟”过皖江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西行学院
巢湖玉卮意蕴长
华能巢湖电厂脱硝系统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