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卡里尔·菲利普斯研究综述

2015-03-18 19:14孙蓬蓬
关键词:菲利普斯

孙蓬蓬, 孙 妮

(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国内外卡里尔·菲利普斯研究综述

孙蓬蓬,孙妮

(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241003)

摘要:卡里尔·菲利普斯作为一位著名的英国非裔移民作家,非常关注非洲流散族群的生存状况及面临的诸多文化困境,其作品多以种族、移民文化归属、身份和家园等为视角展开叙事。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菲利普斯作品研究的状况,认为与国外学者的研究广度和深度相比,国内学者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未来对菲利普斯的研究还有较大空间。

关键词:卡里尔·菲利普斯;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与展望

孙妮(1958-),女,安徽芜湖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卡里尔·菲利普斯(Caryl Phillips,1958-)是当代杰出的非裔英国移民作家,出生于加勒比海西印度群岛圣·基茨市,后随父母移居英国。在来自加勒比海地区的作家中,除V.S.奈保尔之外,菲利普斯较早就被公认为属于英国文学“主流”的作家。作为一位黑人移民作家,卡里尔·菲利普斯对非洲流散族群、文化身份归属、错位和家园等问题非常关注。他的作品,特别是小说获得过许多奖项,其中包括英格兰年轻英国作家上榜作家奖、英联邦作家奖、古根海姆奖学金、马丁·路德·金纪念奖和英国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等多种奖项。

一、国外对卡里尔·菲利普斯的研究状况

国外学者对卡里尔·菲利普斯的关注和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迄今为止,笔者通过EBSCO和JESTO外文数据库,以及国家图书馆检索到书评有86篇、期刊文章20多篇以及若干访谈内容,通过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检索到相关研究专著有11部。

最早研究菲利普斯的专著是Bénédicte Ledent 于2002年出版的CarylPhillips,该书简单回顾了菲利普斯的生平及其作品,然后对其主要作品进行介绍和评论,其中涉及菲利普斯作品中的“错位、模棱两可的归属感及流亡”主题及其对历史的着迷,和其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互文文本及“闪回”叙事手法等等[1]。Renée T. Schatteman 于2009年出版ConversationswithCarylPhillips一书,主要内容集中于对卡里尔·菲利普斯个人身份形成起重要作用的三个具体人生阶段的描述:少年在白人居住区成长的经历、在牛津大学求学的经历、20岁时第一次返回加勒比海的经历,并阐释了这些记忆在菲利普斯创作中的重要性,及其作品中体现的种族、身份、错位、无家园和无归属感等主题[2]。2012年,Bénédicte Ledent和Daria Tunca的CarylPhillips:WritingintheKeyofLife,共分两部分,全书以2006年在比利时举行的庆祝卡里尔·菲利普斯写作生涯25年的研讨会作为开始,对卡里尔·菲利普斯25年写作生涯做了简单的回顾,指出卡里尔·菲利普斯对错位、身份、流亡和根深蒂固的种族和社会偏见等主题的探索;第二部分对卡里尔·菲利普斯的戏剧、小说、散文等作品进行了评论与分析,涉及的作品有《渡河》、《奇异的果实》、《远岸》、《剑桥》、《落雪》,作者探讨了《渡河》中非洲离散族裔历史和现代离散群体之间的联系;分析了《大西洋的声音》和《新世界秩序》中对离散个体身份矛盾性的探索,以及《奇异的果实》中离散个体的多重身份;探讨了《远岸》中对外来者的排斥和“没有家园,没有归属感”等主题[2]。其中《剑桥》 和《远岸》探讨了帝国主义对种族和性别的压迫。该书最后一章对《落雪》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论述了小说中采用的一般现在时态以及穿插的过去时态对小说主题的揭示,并高度赞扬了一般现在时态的使用,指出“闪回”的使用,以及对小说“无根和失落”主题的探索[3]。

另一类专著是将卡里尔·菲利普斯与其他后殖民小说家进行比较。例如Anne Whitehead在2004年出版的Traumafiction一书中对心理创伤小说进行了比较,指出卡里尔·菲利普斯的《血液的本质》中体现的心理创伤和文本互文性。Stephen Clinqman于2009年出版的TheGrammarofIdentity一书中探讨了跨国小说在卡里尔·菲利普斯、康拉德、萨尔曼·拉什迪以及塞堡德作品中的体现,从而探究不同作家在不同作品中所展现的文学的跨国性和全球化。同年,Jopi Nyman在其Home,IdentityandMobilityinContemporaryDiasporicFiction一书中对卡里尔·菲利普斯、哈里·昆兹鲁、卡米拉·沙姆希和本杰明·西番雅等非裔英国作家的写作视角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卡里尔·菲利普斯的《独立国家》中体现的非裔英国移民回归本土的视角[4]。Lucienne Loh于2013年在ThePostcolonialCountryinContemporaryLiterature一书中对卡里尔·菲利普斯、塞堡德、奈保尔等当代后殖民作家作品中体现的后殖民主义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菲利普斯《远岸》中体现的地方性世界主义。2013年,Stef Craps在其Postcolonialwitnessing:TraumaoutofBounds一书中对后殖民心理创伤小说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对卡里尔·菲利普斯作品中犹太人和非洲族裔所遭受的心理创伤进行了探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对菲利普斯的研究主要从非裔流散群体、种族歧视和文化身份归属以及对家园的美好追求等视角对菲利普斯及其作品进行评述。百余篇学术论文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后殖民主义批评视角和对比研究视角。

(1) 后殖民主义批评视角 1992年3月,Z. Jaffrey在Nation上发表Colonial Fiction,指出菲利普斯的《剑桥》是关于英国男人和女人航海到非洲、印度和加勒比海地区的世界旅行书写信息。1994年,Charles Sarvan and Abdul Aziz Bulaila在WorldLiteratureToday上发表Africa&theWestIndies,指出《渡河》是一部既有回忆录和信件,又有日记;既有对现实的详细描写又有幻想的奇异作品,巩固了卡里尔·菲利普斯作为一名杰出的当代作家的声望。1997年4月,Ivan Kreilkamp于PublishersWeekly上发表CarylPhillips,,指出菲利普斯小说的“逃离迫害、寻找归属感、身份认证”的主题,其小说中的典型主人公形象都以过着带有心理创伤的生活为标志。同年,Clarence Major在AfricanAmericanReview上发表的BookReviews,对《渡河》作了专门的介绍,指出其“离散族裔”主题,并指出卡里尔·菲利普斯在这部作品中通过对过去历史的回忆,特别是对奴隶制罪恶的回忆,继续表现出了宽阔的视野。2009年,Donna Seaman在Booklist上发表论文IntheFallingSnow,对卡里尔·菲利普斯的《落雪》作了简要介绍,指出其“对家园追寻和建立身份”主题,以及种族主义、仇外心理、背叛和救援在小说中的体现,并认为菲利普斯是一位具有深厚历史感的作家。2010年5月,Siddhartha Deb在Nation上发表的TheIdeaofEngland,对《落雪》做了简介,指出菲利普斯的最新小说《落雪》是以当代英国为背景,并高度赞扬了小说采用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和一般现在时态,以及小说中所体现的无归属感、中年异化和千禧一代机能失调。2010年3月,Jim Hannan在WorldLiteratureToday上发表IntheFallingSnow,对《落雪》作了专门的介绍,指出菲利普斯小说所关注的主要是困于地方之间、欲望之间和历史环境之间的人物,及其最擅长使用人物的安静时刻和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来优雅地操作一个复杂的时间计划,并在主人公过去的记忆和现在之间顺利转换。Sofǐa Muoz-Valdivieso于2011年发表于Ariel的文章Neo-SlaveNarrativesinContemporaryBlackBritishFiction,认为以菲利普斯为代表的英国黑人作家探索使用第一人称奴隶视角来叙述故事,这些小说的主题包括英国和美国的奴隶制。David Ellis于2013年9月发表于JournalofCommonwealthLiterature的文章'Theyareus',指出在后种族社会中种族的成功转变,以及通过努力奋斗可以实现这些转变在卡里尔·菲利普斯的《远岸》中的体现[5]。

(2) 对比研究视角 1991年冬, Charles Sarvan and Hasan Marhama在WorldLiteratureToday上发表TheFictionalWorksofCarylPhillips,是较早的关于卡里尔·菲利普斯的文章,对其作品《高地》作了详细的介绍,并和V.S.奈保尔的《中间通道》进行了对比。2003年春,Yogita Goyal发表于Diaspora:AJournalofTransnationalStudies上的文章“TheorizingAfricainBlackDiasporaStudies,认为卡里尔·菲利普斯创作的虚构故事在加勒比海、非洲、美国和英国之间交错,映射多个地区的移民研究,并指出使用多个叙述者并列矛盾的叙述,跨越空间和时间,以及不连贯的叙述体现了后殖民移民族裔对现代性的质问和自我反思的美学特征[6]。Elena Machado Sáez于2005年在SmallAxe:ACaribbeanJournalofCriticism上发表Postcoloniality,AtlanticOrdersandtheMigrantMaleintheWritingsofCarylPhillips,指出菲利普斯作为加勒比海后殖民一代作家,他的作品描述了在后殖民时代加勒比海人面临的挑战,以及菲利普斯如何使被孤立的移民男性角色作为加勒比海新殖民主义的代表性主题。2008年,Stef Craps发表于StudiesintheNovel上的LinkingLegaciesofLoss:TraumaticHistoriesandCross,指出非洲的奴隶制度和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大屠杀,造成了黑人和犹太人的心理创伤,以及跨文化共鸣在菲利普斯的《高地》和《血液的本质》中的体现[7]。2009年,John McLeod在JournalofTransatlanticStudies上发表ASoundthatisMissing,论述以英语为母语的作家通过想像力探索非洲对加勒比文化的意义,以及在最近创作的文本中对非洲和加勒比海的新展望。

二、国内对卡里尔·菲利普斯的研究情况

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学界对卡里尔·菲利普斯的研究相对薄弱,尚属起步阶段。国内的期刊文章最早涉及卡里尔·菲利普斯的一篇为张和龙在《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3期的《卡里尔·菲利普斯访谈录》,主要内容是对卡里尔·菲利普斯先生的访谈。在访谈中,菲利普斯谈及自己的小说主旨与叙事结构,认为小说是另一种历史;作为移民作家,他对身份、归属与错位等问题非常关注。2012年,李永梅在《山东社会科学》上发表的《卡里尔·菲利普斯作品中的“渡河”现象透析》分析了其作品中呈现的形形色色的“渡河人”形象。同年,张建萍在《当代外国文学》上发表的《论卡里尔·菲利普斯<渡河>中流散思想及其演变》阐述了其流散思想的形成和演变[8]。2013年,苏娉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发表的《<剑桥>:以并置和戏仿解构历史真实》,对《剑桥》中的三个叙事并置、三种角度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叙事,以及小说中运用的戏仿以解构历史的方法进行了探讨。2014年,张建萍在《重庆工商大学学报》上发表《错位、混杂、超越》,认为菲利普斯流散思想的本质是提倡一种独特的混杂流散观念。同年,张建萍在《当代外语研究》上发表的《错位人生中的复调、移情和互文》,指出在“错位”的基础上,菲利普斯作品中呈现出复调、移情和互文三种特征。

自2007年,至今出现了两篇研究菲利普斯的硕士学位论文和两篇博士论文,足见菲利普斯的文学成就逐渐受到国内研究者的重视。2009年山东大学李永梅的博士论文《<渡河人>对家园的追寻》已作为专著出版,以《渡河》为研究对象,结合文本和相关理论,分析人物在追求家园和身份归属上所面临的困境[9]。2013年南开大学郭德艳的博士论文《英国当代多元文化小说研究》,论述了卡里尔·菲利普斯的“渡河人”形象在其许多作品中的体现[10]。2007年清华大学苏娉的硕士论文《历史和身份的建构》的新历史主义解读”,是以菲利普斯的小说《剑桥》为研究对象,运用新历史主义文论作为理论框架解读《剑桥》,探讨菲利普斯如何在小说《剑桥》中打破历史和小说的界限,瓦解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两元对立,解构历史绝对真实的神话。201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沈雅茜的硕士论文《‘肯定性的联系’:渡河中家庭关系的隐喻》,对《渡河》中父母-子女关系、婚姻关系、新型家庭模式进行了分析。

综上所述,国内对菲利普斯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且研究题材和研究视角比较集中于《渡河》和《剑桥》,尚未涉及其他多部作品。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非洲流散族裔,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菲利普斯作品中所体现的对犹太人的跨文化同感,以及其作品中涵盖的多元文化理论。

三、研究意义与展望

出生在加勒比海地区,四个月大时随父母移居英国,求学于英国,现任教于美国。由于多重文化身份的关系,菲利普斯经常在英国、美国和西印度群岛等地穿梭往来,作为一名非裔作家,他更注重将自身的流散经历转化为其文学创作的第一手资料,探寻黑人流散族裔最真实的经历。这样一位在黑人文学领域独树一帜的作家值得我们研究。国内外目前对卡里尔·菲利普斯的研究多集中在种族、流散族裔、身份归属、错位和家园等角度,所以对其作品的研究还有较大空间。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如何在多元文化中汲取精华的同时又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不被同化是各个民族面临的共同问题。菲利普斯的小说反映了英国非洲族裔的生存状况,以及面临的诸多文化问题,而对卡里尔·菲利普斯作品的解读在一定意义上会给这些焦点问题的研究带来启发。

参考文献:

[1]Bénédicte Ledent. Caryl Phillips[M]. Manchester and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2.

[2]Renée Schatteman. Conversations with Caryl Phillips[M]. Jackson,MS: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2009.

[3]Bénédicte Ledent , Daria Tunca. Caryl Phillips: Writing in the Key of Life[M]. New York: Rodopi B.V. , Amsterdam, 2012.

[4]Jopi Nyman. Home, Identity and Mobility in Contemporary Diasporic Fiction[M]. Amsterdam - New York, NY: Rodopi, 2009.

[5]David Ellis. They Are us: Caryl Phillips' A Distant Shore and the British Transnation[J]. Journal of Commonwealth Literature, 2013,(48): 411-423.

[6]Yogita Goyal. Theorizing Africa in Black Diaspora Studies: Caryl Phillips' Crossing the River[J]. Diaspora: A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Studies,2003,(12): 5-38.

[7]Stef Craps. Linking Legacies of Loss: Traumatic Histories and Cross-Cultural Empathy in Caryl Phillips's Higher Ground and The Nature of Blood [J]. Studies in the Novel, 2008,(40):191-202.

[8]张建萍.论卡里尔·菲利普斯《渡河》中流散思想及其演变[J].当代外国文学,2012,(3):67-76.

[9]李永梅.卡里尔·菲利普斯作品中“渡河人”对家园的追寻[D].山东:山东大学,2011.

[10]郭德艳.英国当代多元文化小说研究:对石黑一雄、菲利普斯、奥克里作品的分析[D]. 天津:南开大学,2013.

(责任编辑蒋涛涌)

Review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Caryl Phillips at Home and Abroad

SUN Peng-peng,SUN N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3, China)

Abstract:As a famous Afro-British immigrant writer, Caryl Phillips is very concerned about African diaspora community and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The narration perspectives of Caryl Phillips's works include race, cultural belonging of immigrant, identity and home and so on. 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quo of the researches on Caryl Phillips's works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is reviewed. Compared with foreign scholars' research breadth and depth, Chinese scholars' research is still in its initial stage and more work on this research is required.

Key words:Caryl Phillips;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review and prospect

作者简介:孙蓬蓬(1989-),女,安徽亳州人,硕士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WW050)

收稿日期:2015-04-17;修回日期:2015-05-25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634(2015)06-0141-04

猜你喜欢
菲利普斯
特蕾西娅·康斯坦蒂娅·菲利普斯回忆录研究:浅谈18世纪英国的“欢场名媛”与“丑闻回忆录”
阅读、思考、编程:现代气象大师的范式
——记美国气象学家诺曼·菲利普斯
布兰登也会长大
浅析澳大利亚诗人格兰·菲利普斯的诗歌创作
菲利普斯《异乡客》中黑人的“无家感”
李·约翰·菲利普斯:让祖父的故事复活
菲利普斯曲线
《渡河》中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解构与建构
对身份和家园的追寻——后殖民批评视角下《落雪中》解析
飞鱼菲利普斯让这个时代萎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