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勋
(菏泽市立医院输血科,山东菏泽274000)
微孔凝集技术交叉配血不合50例
张明勋
(菏泽市立医院输血科,山东菏泽274000)
目的探讨微孔凝集技术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方法微孔凝集技术交叉配血不合的5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0例微孔凝集技术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主要有疾病因素16例,占32%,供血者抗体因素15例,占30%;实验过程因素12例,占24%;血型错误4例,占8%;不明因素3例,占6%。结论熟练掌握血型血清学专业技术,正确分析配血不合的种类,对输血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交叉配血不合;微柱凝集技术;原因分析
输血前作交叉配血试验,是保证临床安全输血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防止给受血者输入不配合的红细胞及血型抗体。微孔凝集技术交叉配血法因对大多数血型系统检测敏感度高,具有方法简便快捷、结果准确可靠及灵敏度高等优点。目前在国内各医院被广泛应用。但在实际应用此法中也有假阳性及交叉配血不合等现象出现,给微孔凝集技术交叉配血及输血工作带来许多不便,本文对2014年11月—2015年3月50例微孔凝集技术交叉配血不合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材料强生全自动配血系统,血型卡、配血卡、低离子液由强生公司提供。不规则抗体筛查谱细胞、抗人球蛋白血清由上海市血液中心提供。交叉配血不合50例。常规EDTA抗凝血,标本试管贴上条码,离心后血浆与血细胞分离清楚,血浆高度至少1.5 cm,不能溶血。
1.2 微柱凝集方法及原理微柱凝集试剂卡中含有IgG、C3d成分,在试剂架装上标本,人工扫描,根据配血系统设置,机器自动把患者和供血员的血浆和红细胞悬液(在稀释板中稀释)按一定比例加入到卡中,经37℃的孵育器孵育后(仪器设置时间为15 min),系统自动完成从离心到结果判读的全过程。若血清中有完全或不完全抗体,完全抗体直接与相对应的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发生凝集,而不完全抗体则会致敏在供血员的红细胞上,再经微柱中的抗人球蛋白搭桥,便凝集成大的凝集颗粒或结成块状,这些颗粒或块状在离心时无法通过微柱凝胶而留在凝胶的上端,为阳性结果,根据微柱上面的凝集颗粒的多少、大小以及散布的程度来判定结果不凝集的红细胞便完全沉到微柱的底部,为阴性结果。
1.3 试管法对微柱凝集技术法配血不合的标本,用试管法做间接抗人球蛋白配血试验验证,并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筛查和鉴定、冷凝集素测定等血清学辅助检查,操作按《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执行。
微柱凝集技术法交叉配血不合的50例原因分析后主要有疾病因素16例,占32%,供血者抗体因素15例,占30%;实验过程因素12例,占24%,其中鉴定血液标本污染6例、试剂过期4例、加液不规范2例;血型鉴定错误4例,占8%;不明因素3例,占6%。有输血史45例,占90%。无输血史5例。
在临床治疗及抢救危重患者中输血是常用的诊疗措施,而交叉配血是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受血者和供血者之间血型相合的输血安全保证。微柱凝集技术法是目前交叉配血的常用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出现假阳性及交叉配血不合现象。微孔凝集技术交叉配血不合的50例原因分析后主要有:1)疾病因素,自身免疫病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密切关系,病毒感染可改变机体自身红细胞的抗原性,血液病中细胞增殖及抗原性改变,导致冷凝集素综合征产生等原因出现,在临床交叉配血中出现假阳性[1]。所以在临床需要输血交叉配血时,应降低冷凝集素自身抗体作用,增强同种抗体的方法进行配血,取相对凝聚较弱的给予洗涤后输注,效果更好。2)供血者抗体因素,在一些疾病经药物治疗后引起自身抗体存在时,则应加强预防药物性溶血性贫血措施,减少输血,在应用中采用洗涤红细胞成份血液输注,降低微孔凝集技术交叉配血不合现象出现。3)实验过程因素,包括血液标本污染、试剂过期、加液不规范等,血液标本污染是由于采血护士操作不规范所致;试剂过期,加液不规范是由于输血科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技术操作不当造成。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加强技术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工作。4)血型鉴定错误,由于ABO血型具有亚型,尤其选用玻片法定型时亚型红细胞抗原与抗体的凝集反应慢,凝集强度弱,有时容易出现血型定型错误。另外部分患者因骨髓移植患者、白血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可引起血型抗原减弱而误定血型,导致微柱凝集技术法交叉配血不合[2]。所以,在鉴定血型时尽量采用正反定型,避免出现血型鉴定错误。5)不明因素,由于不同疾病具有不同的发病机理,对细胞抗原抗体也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还有一些弱抗原或其它不明因素导致微柱凝集技术法交叉配血不合现象。
总之,在交叉配血中微柱凝胶技术操作简便,对不合格配血有较高敏感度,可为输血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但它要求实验操作者熟练掌握血型血清学专业技术,正确分析配血不合的种类,对输血的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1]杨世明,张勇萍,田榆,等.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与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1,27(7):812.
[2]屈林,李景和,刘凤霞.ABO血型抗原减弱所致疑难血型的原因分析及鉴定方法[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9):706.
R457.1
A
1008-4118(2015)04-0056-02
10.3969/j.issn.1008-4118.2015.04.025
2015-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