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立强
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和生存息息相关。少量的地下水开采,在短时间内能够通过自然降雨、地表水渗入等方式得到补充和恢复,可是长期大面积地进行开采地下水,一旦开采量严重超过补给量,就会引起严重的环境恶化,进而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河北省地下水超采量和超采面积占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一,已成为地下水超采的重灾区。作为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之一,邢台市于2014年起对14个县(市、区)全面开展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
邢台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西靠太行山与山西接壤,东以卫运河为界与山东毗邻,北与石家庄、衡水两市搭界,南与邯郸市相连。东西长约185千米,南北宽约80千米,其状略呈马鞍形,面积12456平方米。全市地形由西至东可分为中、低山区,丘陵区和平原区,总面积1245平方米,耕地面积67.56万公顷,其中水浇地面积50.83万公顷。
邢台市是水资源十分缺乏的地区,全区域共有行洪排沥河道(不包括界河卫运河)20条。其中,山丘区和山前平原区自北向南分布有15条大小河流,分别汇入大陆泽和宁晋泊;中部平原区自西向东分布有5条大小河流,统以排沥为主,流入衡水市。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4.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仅22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的110、全省人均的70%左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属于资源型严重缺水地区。
邢台市平均每年用水量约19亿方,其中农业用水量为14.49亿方(包括灌区用水量为2.3亿方,井灌区用水量12.19亿方)。为了满足日常生活和生产需要,不得不对地下水进行开采,年超采地下水4—5亿方,地下水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水源。
由于大范围、超常规地开发利用地下水,漏斗区的面积逐年扩大,中心水位不断下移。根据河北省地质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宁柏隆漏斗面积为1144.7平方米,漏斗中心水位埋深81.1米;南巨新漏斗面积为1746.09平方米,漏斗中心水位埋深101.57米。
地下水过度超采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一是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紧缺;二是出现地面沉降(南宫市)和地面裂缝(柏乡);三是造成了百泉泉群和达活泉断流;四是咸水底界面下移,水质不断恶化。
为有效遏制地下水超采,修复地下水环境,应按照“开源与节流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治理与保护同步”的思路,重点实施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农艺节水、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创新体制机制、严格地下水管理、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等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邢台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1)调整种植结构
在无地表水替代的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包括巨鹿、平乡、南宫、广宗、威县、清河、临西7个县(市),适当压减依靠地下水灌溉的冬小麦种植面积,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为种植玉米、棉花、花生、油葵、杂粮等农作物一年一熟制,实现“一季休耕、一季雨养”。
(2)农艺节水措施
粪肠球菌ATCC 29212菌株(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实验室);脑心浸出液培养基(Brain H eart Infusion Broth,BHI)(北京奥博星);D-AA(Sigma,美国);1 g/L结晶紫染液(北京索莱宝);722型可见光分光光度计(上海光谱仪器);SynergyMx 多功能酶标仪(BioTek,美国)。
一是在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选择蓄水保墒能力较好的麦田,大力推广冬小麦春灌节水稳产配套技术和小麦保护性耕作节水技术,实现节水增产增效;二是推广小麦、玉米和中药材水肥一体化微喷灌和蔬菜膜下滴灌技术,既节约用水,又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1)地下水高效节水工程
针对作物种类、土地流转规模和农业农村改革现状等条件,择优发展喷灌、滴灌、微灌、高标准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模式,重点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综合节水技术示范区。同时,在微咸水分布区,结合坑塘调蓄外来水实现咸淡水混合利用,逐步改善地下水水质。
(2)地表水工程
以有效蓄住雨洪资源和外调水提高区域水资源配置能力和利用效率为目标,完善现有引黄、引卫及大中型灌区工程配套,增加地表水灌溉面积;推进河道渠系整治和水系连通,加快河道渠系疏浚治理,配套建设泵站、节制闸、输水渠等设施,提高蓄、引、提能力;实施坑塘清淤扩容整治,发挥河渠、坑塘的蓄水灌溉作用。
(1)建立合理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
一是借鉴衡水市和邯郸市“一提一补”、“定额管理、超额征收”等水价改革管理制度的成功经验,建立以县为单位的农业水价改革模式,推动农业水价改革工作;二是根据邢台黑龙港地区农业灌溉的实际情况,推行“定额管理、节奖超罚、合理负担、促进节水”的农业用水管理模式,确定受水区不同作物的灌溉用水基础定额,制定阶梯水价,安装远程监控计量设施,征收阶梯式水资源费。
(2)建立水权确权机制
开展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逐步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结合地下水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研究制定水权交易指导意见,开展多种形式的水权流转,鼓励和引导区域间、用水户间进行水权交易,特别是工业、服务业新增用水,要探索通过水市场取得水资源使用权,实现转让有偿、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让市场机制在水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3)推行以“建管一体化”为重点的水管体制改革
一是探索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管一体化”模式,改革立项规定,完善相关制度。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可将一些小型农田水利项目,交给农民、农民合作组织和村集体组织“自选、自建、自管、自用”,实行先建后补,验收合格后,发放补助资金。二是创新运行管护模式。在完成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建立落实管护经费长效机制。对国有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可采取委托管理、承包管理、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推进工程管护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对农民、农民合作组织和村集体组织所有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实行财政奖补,引导群众管好用好工程设施。建立农田水利设施维修养护基金,探索农田水利设施良性运行管护机制。
在地下水超采区,除生活用水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新打(更新)机井;实施土地整治、农业开发、扶贫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不得以配套打井为条件;严格机井管理,实行一井一证一表一卡。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全部关闭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井,并采取封填措施。对井灌区改为渠灌区和退耕区域,待治理措施稳定达效2—3年后实施封填井。对年久失修、成井条件差或因混合开采导致越流污染的机井一律永久填埋。对成井条件好、出水量大、设施完好的机井进行封存保养,以备在应急情况下启用。同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强化综合执法,提高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对偷采、滥采、无序开采地下水的行为,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
一是在地下水超采试点区组建立体作业网,加大增雨作业力度,尤其加强对流云系的催化作业,作业期延长到全年,实现人工增雨作业常态化;二是在基本气象观测网的基础上,补充建设人工增雨作业实时监测网,满足增雨作业条件判别和实时指挥需要;三是组建以数据预报为基础,结合精细化灌溉水量预报模型,综合运用GIS、计算机技术的农业精细化灌溉预报系统,实施灌溉水量预报制作、发布、评估等功能,指导农民实时灌溉。
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一是加快重点用水行业节水型试点企业创建工作,包括对建材、化工、玻璃、矿业等行业的节水改造;二是大力推广家庭实用节水器具(例如“一生水牌节水马桶”);三是区分咸淡水用途,节约淡水用量,如路面洒水选用咸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