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春玲 杨茗涵 王玉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城市环境在不断改观,许多中小城市进而发展壮大。在影响城市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交通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城市交通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作用最显著。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的交通规模和交通方式不断发生改变的同时,城市交通的相应变化又会对城市空间变化结构的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反作用。
城市空间结构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横跨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经济学等学科,泛指的是城市中各种社会要素、经济要素、物质要素等通过其内在机制相互作用而表现出的空间形态。狭义上的城市空间结构主要是以城市中心区为核心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城市内部结构各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集合体。城市交通作为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泛指的是城市各种用地之间的人和物的流动。狭义上是指在城市发展中,城市内部结构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生存需要和居民生活必需品的空间位移以及一些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各种交通方式等。在城市发展的不断变革中,城市交通和城市空间结构始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相互影响中又相互促进,它们在相互制约中又相互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城市交通是城市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城市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经济的变革提升了人们生活方式和交通工具的改变,人口和产业多在城市近郊区的分布,起城市土地用途的改变,最终导致城市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发生变化主要是指城市物质因素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变化情况,其影响因素极其复杂,如行政区位、自然资源、管理体制、人文历史等,城市交通作为其中的一种影响因素,影响城市之间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交通往来,并且影响土地价格发生变化,改变土地用途,使得城市空间结构依据交通方式的改变实现良性发展。
(二)城市交通的变化对城市空间结构具有引导作用。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一般遵循主要交通干道的发展变化进而改变的,社会主要基础设施也大都集中于主要干道两侧;同时城市交通方式的改变也提高了交通速度,节省了通勤时间,改变了人们出行的路线,引起人们活动区域的改变,从而使得土地价格、区域分布、土地用途等土地利用特征发生变化,导致整个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发生改变。
(一)城市空间规模影响交通方式的选择。由于不同的交通方式特点不同,如行驶速度、空间占用、方便程度、成本投入等方面的区别,使得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规模适合不同的交通方式,因此,城市空间结构规模的大小对交通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内部空间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空间通达性发生变化,居民的出行成本会随之增加。为了节约时间成本,人们往往依据不同的出行目的和必要性,选择相应的交通方式。
(二)城市空间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交通的发展。城市的自然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等条件会影响城市土地的利用方式,进而影响城市交通发生的强度和时间规律、交通出行方式的选择等。如在平原地区,人们普遍采用汽车和步行出行;而在山地城市,人们则采用机动车车辆出行。
(三)城市密度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在经济条件、成本计划等其他条件既定的条件下,城市密度对城市交通最明显的影响是出行方式,城市密度增加会使公交出行比例增大,私人交通出行减少;反之,若是公交系统没有充分的客流量作为支撑,公交出行成本便会增加,公交出行比例则会降低,人们便会更加依赖于私人交通方式出行。
(一)道路承载力低下,城市交通堵塞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人均道路面积却一直处于低水平的状态,使得道路需求满足不了城市交通的发展,导致城市交通堵塞严重,尤其是城市上下班的高峰期。
(二)停车设施不足。城市的快速发展与交通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的,城市日益向近郊区扩大,需要依靠各种交通工具与市中心保持联系。而私家车数量的急速增加,加剧了道路交通的集中,之前的城市规划对此却预计不够,停车泊位配建很少,停车位的不足造成大量的车辆随意停放、乱停车等,进而使得道路陷入拥挤。
(三)公共交通停滞甚至萎缩。经济的发展刺激了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乘车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一般会选择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出行。公共交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降低了人们对其的需求,吸引力降低。另外,大多城市交通存在高峰期和低峰期,每当居民出行的高峰期,大量人员流动,常规的公共交通方式已不能满足客运的需求。
(一)充分协调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相互发展。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两个主要问题,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必须摒弃原来交通规划滞后于土地规划的工作方法,改变交通规划被动适应的现象,使土地利用与交通运输轨道系统成为一个整体组成部分。在规划前期,交通与用地规划应一并考虑,保持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推进。城市交通问题本质上是城市土地利用布局问题,采用与城市交通系统协调的土地利用布局对交通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
(二)分散中心城市功能,加快推进城市空间结构向多中心发展模式的过渡。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是通过就业分散带动居住分散,减少居住地与就业地的交通距离和通勤时间,缓解城市交通的拥挤和堵塞。现在大多城市依托附近中小城市发展产业带,沿着主干道向城市边沿区扩展,依托城市主干道建立城市拓展骨架,整合区域内城市功能,集聚区域空间要素,构建城市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限。同时,在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统筹考虑就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平衡,实现就业、居住在空间上的均衡匹配;还要注重周边城市的发展,实现周边城区与老中心城区的紧密联系、有序分工和协调发展,并以此达到对中心城区功能、人口疏散和交通压力的缓解,使城市获得协调发展。
(三)在规划中注重土地的混合利用。土地的混合利用可以促进土地的平衡发展。在规划城市用途时,既要考虑城市的经济功能、管理功能、文化功能,还要兼顾其商业和市场功能等,这样不仅有助于就地吸纳居民出行,减少跨区出行活动,缓解交通拥挤,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城市的活力。
(四)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协调动静交通的综合发展。随着城区的不断扩大、车辆的增多,交通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因此对已有道路的交通设施进行完善必不可少。如一些发展比较迅速的城市,注重环路建设,保证向外疏散和连接相关道路,环路畅通,提高路网的运行速度;同时,针对大多城市停车位数量缺乏的现状,加快停车设施建设也成为多数城市当前发展的当务之急。另外,在增加停车设施后,还要加强管理,严禁主干道路边停车,缓解交通压力。
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密不可分,它们之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一方面,城市交通方式的变化发展引导着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另一方面,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也在客观上影响交通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1]李平华,陆玉麒.城市可达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评述[J].城市问题,2005,1:69~74
[2]张祥永.城市公共交通对城市空间的引导作用分析——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D].中南大学,2011,5:74~81
[3]张明,刘著.适合中国城市特征的 TOD规划设计原则[J].城市规划学刊,2007,1:91~96
[4]周俊,徐建刚.城市交通的廊道效应与城市土地利用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2,1:77~81
[5]毛蒋心,阎小培.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与城市交通模式关系研究[J].规划师,2002,7:69~72
[6]王春才,赵坚.促进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对策[J].综合运输,2006,12: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