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坤(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广东 珠海 519041)
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培养
吕 坤(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广东 珠海 519041)
本文通过对国内文献资料以及实践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分析,得出高校体育教学中非认知因素的重要性,并总结出高校体育教学中应明确学习动机,锻炼促进人体的美,运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克服困难的能力,运用鼓励法培养意志品质,激发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从这六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非认知因素。
高校体育教学 非认知 因素 动机
高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不但培养专业知识,还要负责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现代人,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职责。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非认知因素的培养,只有健全的非认知因素才能够以更好的心态去投入到专业学习当中。又因为,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知识体系逐渐完善、逐渐复杂化、逐渐信息化,这就给学生带来很大压力,也对他们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相应的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也就是非认知的因素,因此,如何开发学生的非认知因素是高校体育教学研究的热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培养研究过少,本文通过教学的实践以及对文献的查阅,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培养进行探讨,仅为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2.1、研究对象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学生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法、实验教学法
3.1、非认知因素的概念
非认知因素,即情商,也称非智力因素,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在其论文《智力:具体与抽象》中首先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广义非认知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非认知因素主要是指人的兴趣、感情、意志、勇气、目标、抱负、毅力、动机、性格、信念及世界观等。
3.2、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对学生的非认知因素的影响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采用选修体育课教学模式,有很多高校也采用俱乐部形式的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自由选择性,从他们的兴趣、爱好着手。高校的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手段。我国高校的教育界人士认为适宜的体育锻炼能改善人脑的工作条件,使人头脑清醒,心情舒畅,增强与外界的沟通能力。因为许多体育项目需要灵活的思维力、准确的判断力、良好的分析能力及创造力,而这些能力均是智力因素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国高校把体育活动看作是培养学生智力的有效手段。事实也确实如此,我国高校的教育学家把受过体育强化训练的学生与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进行过比较,结果得出结论,受过体育强化训练的学生其智力、自信心和团结性远远超过那些只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比较还证明,虽然那些接受体育强化训练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花费了大量时间,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其他学科的成绩。高校体育教学当作提高学生品德素质的团结、协作、献身和友爱等优秀品质和高尚的情操。我国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充分考虑到体育不仅能强身,且具有综合各类素质内涵这一特点,利用体育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品质教育。在开展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立足于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之上。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相当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健体强身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系统地传授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运动的基本技能、技巧,以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发展他们的运动能力,丰富他们的生活内容,而与校外体育协会的合作是最有效的措施。我国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时,依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教学的时数,科学地安排一个项目在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顺序和对应目标。有些运动项目,诸如跳高、跳远、单杠和双杠等在不同的年级反复出现,且随着年级增高动作难度加大,因此在我国高校这些运动项目通常按由低至高的顺序制定一套全过程教学目标,然后让教师根据所设计的目标,掌握教学的全过程,再根据不同年级对此项目的具体要求,制定出适用于各年级教学的局部教学目标,这样使得教师能从宏观到微观把握教学要求,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动作技能。
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把机体技能、精神运动、认知、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等有机地联系起来,真正起到了健筋骨、增知识、锻炼意志和调动感情的综合教育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开展了全面的培养和锻炼。因此,当今高校体育教学更加重视对人的兴趣、感情、意志、勇气、目标、抱负、毅力、动机、性格、信念及世界观等的培养,以达到促进大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3.3、高校体育教学中对非认知因素的培养
知识技能的掌握,是人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体育教学中的经验表明,重视非认知因素的培养,不但有利于人才的成长,更的利于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对培养动机、意志两方面的非认知因素的实践。高校体育教学具有培养学生非认知因素的优势,但需要正确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在教学和训练中,倘若我们能够注意非认知因素的培养,不但对造就人才有利,而且体育教学中将能够使更多的学生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并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本领。
3.3.1、明确目的激励学习动机
体育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特别是当前正掀起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应充分把握机会,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体育的本质是增强体质,是对人的身体进行教育。体育课是让学生在身体练习中,了解体育的知识、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学习运动技术,对广大学生来说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运用运动的手段来增强体质,掌握多一些运动能力,可以丰富锻炼身体的手段,促进更科学地锻炼身体,使思想品质得到磨练。
3.3.2、锻炼促进人体的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青少年,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利用理论课进行讲述。让学生明确体育是富有多种技术的健美运动,积极参加锻炼,强身健体是造就人体外在美的基础,没有体质的增强,外形美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通过观看一些健美、技巧、体操、跳高、球类等多种比赛的场面,让学生带来一些美的享受,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变“要我参加体育运动”为“我要参加体育运动”,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3.3、运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通过体育比赛,做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使他们在活动中去认识一个人作为集体的一员的尊严,责任和义务,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利用青少年学生好胜,喜欢逞能,爱表现自己的特点。例如:传球技术是一项枯燥无味的技术,而在篮球技术中又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传球游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胸前传接球练习,看哪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内传的球多,多者为胜,负者要罚做素质练习,这就要求学生在练习中要传的准、传的快、既要动作到位,传球的速度要快,学生在游戏中就会尽量按“准、快”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假如个别学生传球技术较差,为了集体的荣誉,他们也会认真地练习。
3.3.4、激发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长跑是一项不大受青少年学生“欢迎”的运动。而长跑对于锻炼身体和培养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上课之前,要先作如思想动员,并介绍长跑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练习的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如“极点”“第二次呼吸”使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练习时能知难而进。再通过一些科学的体能训练安排,使学生得到合理的锻炼,并且在测试时使学生明确“耐久跑”测试一方面是对耐久跑能力的测验,另一方面又是对学生坚强意志的测试。通过这样教学,使学生明确耐久跑练习的目的,从而提高了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
3.3.5、培养学生善于克服困难的能力
培养意志品质的中心环节是克服困难,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有严格的要求,要通过艰苦的磨炼来培养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又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基础状态,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分解难点,逐步引导,让学生始终在充满信心的状态下,不断克服困难,步步进取,最后成功。
3.3.6、运用鼓励法培养意志品质
要做好一件事情,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能够加以肯定、鼓励、,就会使学生充满信心,使学生感到成功感。
高校体育教学中对非认知因素的培养应从明确学习动机,锻炼促进人体的美,运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克服困难的能力,运用鼓励法培养意志品质,激发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等六方面把握。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努力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对体育课程、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1]陈天石.从教育实习体育系教学改革的思路[J].福建体育科技,1998,8.
[2]刘海元,田凌.体育学科对培养学生智力内容与结构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1.
[3]王为民.体育教学与意志培养[J].福建学校体育卫生,1997,3.
[4]李烈明.体育教学中激发和培养非智力因素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