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兴全
法国经济学家让·梯若尔因其在博弈论、产业组织理论、经济规制和机制设计等方面的卓越研究独享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让·梯若尔研究的特点之一就是追求理论的实践价值,注重理论的实用性和政策功能。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材料就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和由此相决定的人和组织的行为模式,因此,经济学理应能够解释、穿透、批判真实世界,并产生经世、济世的功用。当然,这些功用并不是来源于道德要求和利他主义(其它人文社会学科或许有如此诉求),而是来源于对真实世界的深刻把握以及人类选择的应对真实世界的规则。理解让·梯若尔的经济学成就或许要从“我们置身于什么样的真实世界”和“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真实世界”入手。
亚当·斯密开创的经济学“古典传统”承认:人的利己动机驱动之下选择恰是有效率的,并推动整个社会福利的增进,这可谓“市场的力量”。亚氏命题暗含着两个前提:市场机制完全有效,政府是尽责无偏私且信息完全的“守夜人”。但这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因而这也远不是经济学的终结。真实世界究竟如何?需要后来者作出回答。让·梯若尔说:我们生活在充满博弈的世界之中,个人、组织及至国家无有例外。他对博弈论的重视并倾注心血着力研究,使博弈工具成为其主要方法论之一,既表明他对稀缺世界中利益博弈具有普遍性这一“古典传统”的传承,认可市场的力量,又表明他更加清楚真实世界和博弈环境的复杂性,需要解决市场失效问题,也要解决机制的有效性问题,政府的力量不可或缺。
博弈论揭示的是不同复杂程度下人们的选择,每个人都力图选择于己有利的“占优策略”,而不必然会顾及整个社会的非福利生产的交易费用大小和社会福利的增减。让·梯若尔研究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垄断、合谋、政府采购和公共品供应企业的低效率等都是真实世界的客观存在。这是我们这个世界并不完美的表现之一。
理解现实世界的不完美,必须揭示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真实状态:决策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正因为如此,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一直困扰着我们:企业管理层会利用信息优势和实际控制权损害股东利益,消费者因不了解产品性能和成本而接受质次价高的产品,股票市场时发内幕交易,政府采购、公共品供应会因企业虚报成本、骗取补贴而使财政蒙受损失,用人市场包括官员选任会淘汰披露真实信息的诚实者而取用谎报信息的造假者,监管者也会因信息不足而留下很多监管漏洞甚至会采取与监管目标相悖的逆向激励。“无知之幕”笼罩着我们,使我们经常面对着无法约束的代理人、交易对手的“剩余行动”,这是世界真实状态之二。
真实世界还面临着不完全契约、制度和法律盲点的困扰,也就是说,我们诉求契约、法律制度之时,总会感觉到契约和制度的稀缺性存在,或者说与“剩余行动”相对应,还存在着制度监督、约束不完全的“剩余条款”。
如何应对并不太完美的真实世界?如果从让·梯若尔的理论中得出“全能政府”的推论就大错特错了。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让·梯若尔与主流经济学并无冲突,他对国有企业的低效率的认识同样深刻,他对政府的角色同样定位为裁判而非市场上的运动员,他同样强调利益集团对政府行为的干扰存在,他对政府采购和政府公共品供应的特殊关切也表明他对权力寻租问题的警惕。他的独到之处,是强调轻型政府,监督强而有效。
政府的职能还是要体现在解决市场盲点,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上和必要的公共服务上。而规制和监管的必要性恰好表明对良好市场的需要。在规制对象上,他着重研究的是政府采购行为、代政府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以及垄断企业,也包括对企业产品质次价高现象的控制和企业外部性行为的控制。在机制设计上,他强调的机制的有效性,要通过激励相容(保持激励手段与目标的一致性),制度性承诺的可靠性以及引入声誉效应的作用,要能够限制垄断和串谋,限制机会主义行为。在政府行为上,他强调的政府监管的独立性,防止利益集团的游说干扰,也不能陷入民粹主义;还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不能在企业投入了大量资本的情况下改变先期承诺“敲竹杠”,要在重复博弈中使企业得到长期回报而不至于产生“拿了补贴就跑”的机会主义;对政府官员则要激励其“社会性偏好”而公正行事。
让·梯若尔获奖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对“市场力量和规制的分析”做出的杰出理论贡献,请注意,是市场的力量和政府规制两个方面,不可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