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武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208)
异化属于哲学范畴中的一个概念,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描述,然而异化的概念和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应用较普遍。在体育领域中异化的现象也备受关注,尤其是竞技体育,而学校体育中所表现出的异化现象常被忽略,并未加深研究和分析[1]。农村学校体育对农村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在知网以“农村学校体育”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查阅了相关异化现象的资料,运用分析法,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背景下进行农村学校体育研究。从而提出改善异化问题的有效措施,具有可行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根据马克思关于异化理论的研究可以将体育异化初略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阶段中,体育衍生出一系列与之本质相悖发展的产物,这种产物反作用于人、事、物的行为和思想。然而促使体育异化现象产生主要来自两条途径:一是人们对体育的不同需求;二是社会对体育的使用,两者在不同的行为目标下使得体育成为个人及社会的某种工具,从而使得体育功能越来越远离于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的世界”等思想。
按照体育异化的概念和理论可知,农村学校体育异化是指在农村体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违背“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教育目标的体育现象,这种消极现象制约着农村体育的健康发展,不符合农村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再生产[2]。
农村学校体育集中体现农村学生体育文化水平、思想、内涵和观念的文化场所。目前,我国农村学校体育与条件较好的城市教育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农村体育教师很难接受继续教育,师资力量的完善和提高几率也较小。近几年,我国体育教育部门也逐渐重视到农村教育中,也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和精力,使得农村体育教学质量和师资素养等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我国广泛的农村学校中体育文化意识仍旧处于薄弱阶段。另外,农村学生在面临经济、高考、升学等压力下,对于体育健康等思想较陈旧,加之,农村体育宣传和活动组织能力欠缺,使得农村学校接受新鲜事物缓慢,一些学生无法全面认识和了解体育文化和价值,这些因素导致我国农村体育文化意识出现淡漠状态。
一些农村学校对体育文化和健康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体育健康论”存在片面或泛华的认识,其表现主要是将体育课等同于健康课,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健康却忽视了体育的锻炼价值和育人功能。教学工作者认为体育课主要是促进学生健康就可以,无论体育教学中采用哪种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体系。这种现象即是“唯体育健康论”的异化现象,忽略体育的育人功能,只关注健康是对体育教学的本末倒置。在体育教学中应将“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教学目标,通过体育手段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但是在保障健康的基础上要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只局限于“健康”二字上,应在重视学生健康体制的条件下充分发展学生的身心等综合素质提高。
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处于较低水平,在体育潜在课程的挖掘和整理上也欠缺,忽视了体育课程众多潜移默化的育人途径和功能。体育教育过程主要由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构成,显性教育是指可以直接在体育课程中体现出的语言、文字、行为等方式,例如:教师所传授的体育教学知识、文化体系、技术、技能等,这是衡量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基本标准。显性体育教育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农村学校体育中并未重视到隐性体育课程的教育功能,学校隐性体育课程是指在特定的学校中,依据每个学校的建校特征和学校体育目标,以间接或者隐性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规范、计划、科学的多元素体育文化的总和。农村学校中并没有将隐性课程列为所学内容中,例如体育学科的相关和交叉学科知识、校园体育制度和环境管理、体育活动组织中的沟通与人际关系、体育教师职业素养以及非制度下的体育文化等内容[3]。农村学校体育应重视隐性体育课程的教育价值,并致力于建设和完善隐性体育课程工作中。
目前,我国源远流长的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产生于完全不同的背景,现如今,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受到流行竞技文化的冲击较大,并在农村学校体育中对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和抑制。我国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等知识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广泛,对其体育思想和发源掌握的不够全面,在历史局限性影响下,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和学生也逐渐将流行的健身途径和手段作为学习的重点内容,引用先进的运动项目固然给农村学校带来新的生机和力量,但是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健身项目二者之间的教育比例却严重失衡。传统体育是我国历史文化与内涵的体现,突出了本地或者区域之间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活动,民族传统体育是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农村体育具有传统的文化环境和先天的传统项目优势,在面对体育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的巨大挑战下,我国一些传统体育项目被逐渐边缘化,农村学校体育应将传统体育文化继续发扬下去,学校教育部门应充分重视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和开展。
(1)农村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的综合素质发展人才,体育活动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切实体现,因此体育意味着对人生命价值的升华和提高。学校关系异化使得学生不能认识到体育的内涵和价值,不能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从而不利于正确体育价值观的形成。有些学生甚至将体育课作为一种负担,逃课早退。
(2)作为农村学校体育的教育工作者,存在陈旧的教育理念和功利性的目的,使得他们常处于教育和管理的原路,不思创新,保持一层不变的教育工作习惯,导致农村体育教学质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也不能得以提升[4]。同时,在固定不变的教学方式下,管理者和教育者逐渐丧失对新事物的追求和领悟能力,使得教育工作者品格和能力异化。另外,在农村学校体育中多数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仍旧保持着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将学生的体质达标、合格、成绩、分数作为衡量标准,导致对学生单纯追求技术而学习,学生只懂得重复的练习“过关”。有的学生先天身体素质条件较差,由于不达标而长期进行练习对身心造成较大压力,由于繁琐和难度较大的达标训练导致学生处于压抑状态,从而对体育课程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健康第一”是体育教学目标的宗旨,在体育教学中要坚持“健康第一”的发展理念,但是这并不代表对体育健康功能的无限夸大和延伸,从而导致学校体育的异化现象[5]。在农村体育教育学科的发展中,要借鉴其他优秀学科的研究成果,要正确认识到体育的定位和方向,确定自己的发展内容和支点,切忌泛华地将体育作为健康服务中的手段。
由于农村受到经济和环境等的制约,开展体育课程以外的活动受到很大限制,多是流于形式,效果欠佳。因此农村学校应该有意识地积极开展关于农村学校体育的精神、物质与制度等课程,为学生的体育文化、体育价值观提供潜移默化的教育和传授,激发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同时还能丰富在体育课程中所传授的体育理论知识、技术原理、体育新闻等信息。另外,也可以挖掘多渠道的体育讲座、交流会、知识竞赛等文化载体模式,提高农村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
我国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的体育活动项目,因此,在农村学校体育项目资源的开发中要注重对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了解,丰富体育项目内容,激发学生锻炼兴趣,并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我国农村学校体育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结合当地的农村发展特色,融合本地新农村体育文化事业,引入区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设置专业课程进行开展[6]。可将本地的特色、简便、健身等性质的项目列入本地教材,例如:蒙古摔跤、秋千、毽球等运动项目。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开展民族传统项目,具有较强的实效性[7]。
农村与城市学校体育之间的差距很难改变,因此,农村学校体育的良好发展关键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农村学校体育模式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首先,需要区别去城市学校体育教学框架,建立体现农村特色的教学模式;其次,要敢于改革和创新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坚持在遵守体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探索新的体育教学方式,从而建设具有特色的农村学校体育模式[8]。
本文对农村学校体育指出了上述异化现象,也充分说明了农村体育在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弊端和矛盾,旨在引起农村学校工作者的重视,针对此类现象进行调控和完善,从而促进农村学校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关于农村学校体育异化现象的理论问题研究。
[1]田荣和.体育的工具性异化与人性化复归[J].体育学刊,2005,(4):12-13.
[2]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黄平波,安国彦,刘龙.学校体育异化现象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2008,(2):89-94.
[4]许可,戴超平.对当前我国快乐体育异化现象的审视[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1):26-27.
[5]段健芝,梁晔,安福秀.中国学校体育改革路向思考——卢元镇教授访谈录[J].体育学刊,2007,(8):3.
[6]任保国.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7,(1):15.
[7]黄家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体育课中的传承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8):84.
[8]周丽萍.田雨普.城乡体育统筹视域中的农村学校体育[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