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初,张爱雪,吕 虹
(1.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安徽芜湖2410002;2.安徽建筑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安徽 合肥230022)
m序列用途广泛,子序列是由m序列衍生出的一种序列[1-3]。子序列很多[4-5],对这部分子序列研究的难点在于当级数变化时,交换同样的共轭状态对的后继状态,还能否得到子序列。目前只能根据共轭状态对的特点用不同方法予以证明,文献[3]中指出符合条件的一对共轭状态并用直观的方法予以证明,文献[6]中用“模3取余法”证明了一些符合条件的共轭状态对。本文研究的是实践中发现的另一对符合条件的共轭状态对,根据其状态的构成特点,将移位寄存器的状态和反馈按奇数位和偶数位分开,分别研究它们对反馈值的影响,并选取级数不同的几个子序列,对它们的伪随机特性进行了研究,为它们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经观察,在n变化的过程中,状态1010…101,其共轭状态与0101…010,及其共轭状态在状态图上始终处于交错状态,也就是满足生成子序列的条件,下面从理论上予以证明。
生成m序列的线性移位寄存器如图1所示(下面简称m序列移位寄存器),它是由n位移位寄存器、若干个模2加法器组成的线性反馈网络及时钟发生电路构成。模2加法器的输入通过系数与移位寄存器的各位状态相联,ci=1表示此线接通,该位状态参与反馈运算;ci=0则表示该位断开,不参与反馈运算[1]。常将形成m序列时参与反馈的抽头位置用一个集合表示,如表1所示。
表1 级数n=5、6时的反馈位置Tab.1 Feedback for stage n=5 and n=6 register
表中[2,5]即表示对应的本原多项式为f(x)=1+x2+x5,也就是图 1 中c2=c5=1,c1=c3=c4=0。为下面描述方便,将每一个这样的集合统称为X。
根据m序列的特点可以用反证法来证明这个结论,若反馈抽头个数为奇数,则当移位寄存器进入全“1”状态即“111……11”时,其反馈信号必然为“1”,其下一个状态仍然是“111……11”,进入死循环,不能产生m序列。因而m序列移位寄存器的抽头个数一定为偶数,不可能是奇数。
定理1:状态1010…101,其共轭状态与0101…010,及其共轭状态在“圈”内必然呈交错状态,具体地说是,级数n为奇数时,一对共轭状态1010…101、1010…100和另一对共轭状态0101…010、0101…011必然成交叉状态;级数n为偶数时一对共轭状态1010…10、1010…11和另一对共轭状态0101…01、0101…00必然形成交叉状态,要证明上面的结论,需要从下面四个方面证明状态的转换过程:
(1)在n=2k+1(k=1、2……)的情况下,若X中有奇数个奇数位,则必然有这样状态转换过程:1010…100→0101…010→1010…101……
证明:在n=2k+1(k=1、2……)的情况下,若X中有奇数个奇数,根据引理1,其中必然有奇数(也可能为零)个偶数。也就是反馈线是由奇数个奇数位和奇数(也可能为零)个偶数位组成的。状态“1010…100”最高位是奇数位且为“0”其余皆为“1”,最高位是必然参与反馈的,则剩下的偶数个奇数位全为“1”,“模2加”后结果为“0”,因为偶位全为“0”,不管有几位参与反馈,结果都是“0”,总之,状态“1010…100”对应的反馈是“0”,从而进入下一个状态“0101…010”,此时奇数位皆为“0”,偶数位皆为“1”,其中奇数个偶数位参与反馈得反馈值为“1”,移位寄存器进入下一状态“1010…101”。
(2)在n=2k+1(k=1、2……)的情况下,若X中有偶数个奇数位,则必然有这样的状态转换过程:0101…011→1010…101→0101…010……
证明:在n=2k+1(k=1、2……)的情况下,若X中有偶数个奇数位,则必然有偶数个偶数位,状态“0101…011”的偶数位皆为“1”,参与反馈的偶数个偶数位“模2加”后结果为“0”,奇数位中最高位“1”必然参与反馈而其它奇数位全为“0”,即可得状态“0101…011”对应的反馈值为“1”,进入下一状态“1010…101”,此时偶数位全为“0”,“模2加”后结果为“0”,奇数位全为“1”,其中的偶数个参与反馈(必然包括最高位),决定了反馈值为“0”,进入下状态“0101…010”。
(3)在n=2k(k=1、2……)的情况下,若X中有奇数个偶数位,则必然有这样状态转换过程:1010…11→0101…01→1010…10……
沉水植物是水体生态系统的主要初级生产者之一[5],不仅自身具有氮、磷吸收能力,也是水体生物多样性赖以维持的基础,具有维护整个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能力,因此恢复和构建沉水植被群落是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重要措施[6]。但沉水植被短时间内成功恢复或者重建是比较困难的,受水位波动大、截污不彻底、水体透明度低等因素制约较多,因此人工快速大面积恢复的难度较大[7-9]。笔者选取湖州仙山湖北湖和南湖入库河流近岸水域,采用不同种植方式对4种沉水植物的存活率及生长情况进行研究,旨在探索出不同沉水植物在不同环境特征下的种植技术,为沉水植物群落的恢复或重建提供技术支撑。
证明:在n=2k(k=1、2……)的情况下,若X中有奇数个偶数位,也必然有奇数(也可能为零)个奇数位。状态“1010…11”中奇数位全为“1”,即奇数位的反馈值为“1”,偶数位中只最高位是“1”,其他均为“0”,注意到最高位必然参与反馈,因而偶数位的反馈值也为“1”,这样,状态“1010…11”对应的反馈值就是“0”,移位寄存器进入下一状态“0101…01”,这时的奇数位全为“0”,偶数位全为“1”,其中奇数个偶数位参与反馈决定了反馈值为“1”,移位寄存器进入下状态“1010…10”。
(4)在n=2k(k=1、2……)的情况下,若X中有偶数个偶数位,则必然有这样状态转换过程:0101…00→1010…10→0101…01……
证明:在n=2k(k=1、2……)的情况下,若X中有偶数个偶数位,也必然有偶数(也可能为零)个奇数位。状态“0101…00”中奇数位全为“0”,即奇数位的反馈值为“0”,偶数位中除最高位外全为“1”,最高位必然参与反馈,这样偶数个偶数位形成的反馈值为“1”,因而状态“0101…00”所对应的反馈就是“1”,移位寄存器进入下一状态“1010…10”,此时,偶数位全为“0”,即偶数个偶数位形成的反馈分量是“0”,而奇数位全为“1”,其中的偶数个奇数位参与反馈,形成的反馈分量是“0”,因而状态“1010…10”对应的反馈值是“0”,进入下一状态“0101…01”。
这类子序列的优点是级数不同时,其反馈函数有统一的实现方法。
实现子序列,就要改变原有m序列移位寄存器的反馈函数,方法是在原有f(x)基础上附加一个函数g(x),形成新的反馈函数f'(x),形式如下
f'(x)=f(x)⊕g(x) (1)
其中g(x)只有在指定的共轭状态时取值“1”,否则为“0”,从而改变了f(x)在此状态处对应的反馈值,也就改变了状态转移顺序。
例如,阶数n=6时,取原本多项式1+x+x6,即反馈函数是f(x)=x1⊕x6,得到的m序列为:
子序列的反馈函数是f'(x)=f(x)⊕,得到的新的序列(子序列)为:
子序列是在m序列移位寄存器的基础上,只改变某些状态的转换顺序,没有增加和减少原有状态,所以子序列和原m序列具有相同的码元结构。例如上述序列原序列(2)和子序列(3),具有相同的周期63,其中“1”的个数都为32,“0”的个数都为31。
将序列(2)和序列(3)按游程分段,结果如下:
它们的游程分布情况见表2。
从表中可见,子序列和原序列具有相同的游程结构,即n阶m序列一个周期中共有游程2n-1个,其中长度为1的游程占,长度为2的占长度为3的占,长度为n及n-1的游程特殊,都只有一个[7-8]。
对于一周期为p的二元序列,其自相关特性定义为:
其中η(*)表示映射
Matlab环境下,对m序列和其子序列的自相关特性进行测试。
表2 游程分布情况统计Tab.2 Statistic for the run length
由图2可见,(1)m序列是线性序列,其自相关特性具有典型的二值特性。子序列是非线性序列,其自相关特性不同于m序列,呈现多值特性;(2)子序列也具有非常尖锐的自相关特性,图中可见其主峰值为1,副峰值随阶数n增大而明显减小;(3)进一步实验表明,当级数增大一定程度时,子序列的自相关特性十分接近于m序列的自相关特性[9]。
基于本文给出的这一共轭状态对一定能获得相应的子序列,特性测试表明,这一类子序列是良好的伪随机序列。不足之处在于对子序列的自相关特性尚不能给出准确的数学表达式,只能通过测试的方法得出其趋势。
[1]肖国镇,梁传甲,王育民.伪随机序列及其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5.
[2]尹晓琪.伪随机序列及其在通信加密中的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05(19):42-44.
[3]吕虹,段颖妮,管必聪,等.第一类 m子序列的构造[J].电子学报,2007,35(10):2029 -2032.
[4]方俊初,吕虹,张爱雪.产生m子序列的一种实用算法[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4):79-83.
[5]方俊初,吕虹.由m序列生成非线性序列的C语言实现[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6):47-50.
[6]吕虹,张爱雪,方俊初,等.基于母函数的非线性反馈函数及其子序列研究[J].电子学报,2012,40(10):2128-2132.
[7]GAO ZHIHAN,FU FANGWEI.The minimal polynomial of a sequence obtained from the componentwise linear transformation of a linear recurring sequence[J].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2010(411):3883 -3893.
[8]LVHONG.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Maximal Length Nonlinear Pseudorandom Sequence[C]//Proceedings of the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Security.2009:64 -67.
[9]GUANG GONG.Cryptographic properties of the welch -gong trans - formation sequence generators[J].IEEE Transactionson Information Theory,2002,48(11):2837-2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