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各国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本国金融机构竞争力,各国竞相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金融自由化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经济发展,但同时有也可能导致危机。因此在金融改革深化过程中有效地管理金融风险、防范金融危机发生至关重要。本文基于金融危机成因和我国金融业风险的特征分析之上,对我国经济改革下的金融危机防范措施进行了研究。
一、引言
金融危机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往往伴随着大量的企业倒闭及失业率的提高,导致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引起社会动荡等恶劣后果。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所产生的系统性风险以及来自系统外部的冲击如国际游资的恶意攻击等都会对一国的金融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当代金融危机所具备的超周期性、传染性等特征使得各国在金融改革、监管等问题不得不慎重。金融自由化的处置不当曾是东南亚、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充分认识金融危机产生的的原因并做好危机防范工作对当下我国金融深化改革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二、金融危机成因
(一)经济周期
金融危机同经济周期密切相关,人们的非理性预期与行为会造成市场金融风险的产生和积累,进而导致危机的产生。如当经济高涨时,繁荣会引发对资本收益的投机,不断扩大的债务融资规模将使得经济体陷入“过度负债”状态,债务人一旦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并且无法为其短缺头寸再融资时,将被债权人强制清算资产,这种强制清算行为一旦传播开来就会引发流动性危机,进而导致债务危机和银行危机。
(二)内外经济不平衡
持续性的经常项目逆差和固定汇率制度的不相容易造成货币危机。当国际收支均衡遭到一度程度的破坏时,汇价会出现较大波动,要维持现期的固定汇率必然要求国内利率相应上升,以维持利率平价。然而一旦市场贬值预期普遍形成,投资者为了保护资产价值选择强行兑换外汇,如果投资者的预期和情绪发生了“从众行为”和“羊群效应”,那么这种行为将会推动危机的发生。另外一国如果为了弥补财产赤字,国内信贷势必会过度扩张。在银行体系不稳健和监督体系不完善时,此时资金借贷极易失衡,将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增多和流动性风险加大,同时国内经济也将将会面临着巨大的投机冲击风险。
(三)制度建设薄弱
在缺乏良好的会计制度、透明的金融制度、清晰产权制度、商业和金融契约的固定法律框架时,金融体系对金融风险的抵御力很低。此外制度的滞后建设导致了更多的不规范操作,加大了调控、监管难度,增加了经济体系的不稳定性。
三、我国金融稳定性现状
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从计划经济体制继承下来的,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市场主体方面,我国金融结构还未普遍构筑良好的资本结构,公司的制度的制度架构有待完善。由于产权制度的不明晰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银行体系和国有企业内存在大量的道德风险。激励约束机制失效、权责不对称是当下我国金融制度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市场结构与秩序方面,我国金融业存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银行间市场等结构不均衡以及金融秩序不规范的情况,设租、寻租等金融腐败现象有发生。这这种内在的不稳定极易产生较大的金融波动,进而通过市场间的关联和互动,扩展到整个金融体系,最终酿成金融危机。同时金融市场法律法规建设不够完善、金融监管力度不强,金融机构构过度负债和市场参与者的过度投机行为使得市场忍受冲击的能力大幅降低。
四、金融危机防范
(一)构建完善的金融危机预警体系
加快金融稳定指标的设计和评估、加强对跨市场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和分析在金融危机的分预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要通过构建金融危机预警体系不断深入研究金融危机发生的动因,选择有效的预警指标,另一方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有效临界值,保证发出的预警信号切实可靠。
(二)循序渐进地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
首先金融自由化改革要在稳定的宏观经济条件下进行,避免利率和汇率的剧烈波动引起资金不规则流动,进而引起银行危机等不安定情况发生;必须与价格改革相配合,在价格信号扭曲的情况下实施金融自由化,资金流向会被误导,导致资源配置结构失调,造经济体的不稳定;完善汇率形成机制,警惕和防范国际资本投机,根据国内、国外经济环境的改变及时做出调整,此外还应适当控制外国短期贷款和证券投资的比例;在有足够外汇储备和稳定的经常项目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慎重开放资本账户。
(三)完善金融制度,加强金融调控和监管
进行产权制度创新、完善现代金融业制度,构建均衡的市场结构、维持稳定的市场秩序。建立能及时、准确和综合性的信息披露制度。确立不同层次的的制度安排来协调金融监管的政策工具需求。规定不同监管部门在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中各自的职责和法律地位,构建协调宏观金融稳定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制度框架架构,增强中央银行的前瞻性宏观分析能力,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准。加强协商沟通,建立各部门之间防范跨市场、跨体系统金融风险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协调配合的制度框架。加强监管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和惩治违法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