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重构中国政治文化

2015-03-18 05:32黄相怀张兰廷
关键词:公民主体政治

黄相怀,张兰廷

(中共中央党校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b.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一、互联网思维的概念剖析

传统文本前后顺序严谨,而电子文本可以打破原始格局进行生成组合。另外,传统线性叙事发展顺序和叙事流程不可随意更改,电子文本则改变了传统的线性叙事规律。传统思维受传统媒介的束缚,只能按规定的线性逻辑顺序理解信息;而网络时空下的信息载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线性逻辑秩序,自由思维随意创造,可以任意增删新的想法与材料,随便调换组合不同部分的先后次序,因此思维可以与网络自由互动,不受束缚。由此可见,互联网思维结构是一种由众多点相互连接起来的非平面、立体化、无中心的网状思维结构。互联网思维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方法、规则和精神来进行思考创新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日益影响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生活与政治活动,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与行为。

互联网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民主化的思维。互联网思维是相对于工业化思维而言的。工业化时代资源稀缺,渠道垄断,尤其是媒介垄断;而互联网时代公众成为媒介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垄断基础被消解,把握公众需求成为一个不断反馈的过程,需求和人性相关联,所以互联网时代追求互相交流基础上的情感诉求,提倡公众至上。网民的评价也逐步成为现实政治的重要参考指标,网络上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日益频繁,影响也日趋增大。

互联网思维强调开放透明、参与协作、去中心化,等级分明的组织很难贯彻互联网思维,有互联网思维的组织一定是扁平化的。关注度是互联网的关键。互联网上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对于主动参与、不断成长的公民社会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互联网思维的特征:一是开放透明。任何人都能在网络上发布和获得信息,各种类型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都不能完全控制开放性的互联网,互联网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开放性赋予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平等性和相互之间的透明性。二是平等参与。参与者通过互动平台交流经验,学习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网络运作鄙弃传统的同心圆模式,实现无中心的后现代分散模式运作,身份歧视烟消云散,集权式的政治控制方式不复存在、难以为继,体现了平等的民主氛围。三是直接性高。在互联网上可以自由地对政治问题发表个人观点,有机会与党和政府领导人直接交流,培养理性合作的宽容精神,积累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资本。

二、互联网思维对中国政治文化的积极影响

第一,互联网思维提高当代中国政治认知。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于政治活动及其规律的判断,是政治文化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平等自主的互联网思维培养社会成员自主参与社会事务的意愿与能力。对现有政治制度的认同直接影响公民参与的程度与广度,政治认同是政治制度能够良好规范运行的政治文化基础。公民参与是政治发展的前提[1]。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标志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知识传播以及教育普及,互联网思维推动中国政治认知趋向理性客观,促使政治体系越来越开放,透明程度越来越高,完善公民权利保护制度,推动进一步加大民主法治的步伐,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进入新的层次。互联网思维以市场经济为前提,法治思维是基础,提倡平等竞争,强调公平交易。

互联网思维有助于政治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消解现实政治中的交流屏障。网络不存在由于经济地位、社会背景和教育程度而产生的人为歧视,不受制于生活方式的区别,不会由于价值观念相互差异而受限。互联网思维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反映政治上的各种诉求,具有比传统媒体更大的影响力,政治主体不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可以不受社会环境过多约束,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政治参与,做出自主的政治选择,更热情地参与到公共政治生活,公共协商影响决策,从而提高了普通民众对政治体系的认同。随着互联网思维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中国公民的自由民主意识增强,在政治生活中不再盲从,中国政治文化中自由民主的成分越来越多。随着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追求秩序和实现稳定成为社会普遍认同和践行的政治目标。这种追求秩序和希望稳定的新型的理性政治认知有助于维护政治秩序和社会发展。

第二,互联网思维改善当代中国政治情感。政治情感是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伴随政治认知过程形成的对政治体系及各种政治客体的内心感受。现在人们越来越习惯通过网络提出观点、发表看法并进行政治参与。党和政府一直提倡政务公开,支持政府信息公开,从而使网络曝光立竿见影,释放社会负面情绪。互联网思维不仅提高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更强化了普通民众的情感诉求。网络开放给予公民政治参与的范围,使公民能够平等地参与政治,通过合法途径健康有序地提出个人主张,解决政治过程中的问题,使民众学会理性温和地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政治态度。互联网思维促使中国公民的政治情感日益趋向温和。

网络监督是信息时代公民参与治理的新方法。它极大增强了普通民众作为监督主体的积极情感,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独特作用。网络舆论越来越反映现实民意,体现了现实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公共权力系统合法性离不开公众参与,公众监督对公共权力系统运行不可或缺。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通过互联网体现公众监督作用,提倡公民充分运用互联网,公开反映各种问题,及时处理社会焦点热点,并随时反馈处理结果[2]。网络监督日益重要,逐步成为整体监督机制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公民监督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有助于公民养成开明的政治态度与积极的政治情感。伴随网络政治的具体实践、网络政务的持续推进,政治参与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公民政治情感日益高涨。

第三,互联网思维增进当代中国政治评价。政治评价是指政治主体依据一定的准则对政治体系进行的价值判断。互联网全面渗透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使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网络空间上,因公众利益的驱动、公共事务的兴起、公共意见的交流,涌现出网络传播、网络监督、网络交流等各种新型政治参与方式,并创新了即时反馈、平等交流、互联互通的网络虚拟空间,成为新时期的新型政治载体[3]。网络空间的政治评价日益成为中国政治评价的主要渠道,互联网思维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政治评价。无论是什么身份和背景的人,在网上都可以平等自由地阐明观点。网络政治参与促进公民参与政治的行为、增进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政府和社会个体既可以发挥网络政治评价的积极效应,又要考虑其不足和缺陷,并加以规避和改善。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政治生活中的基本关系。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与社会之间产生新的互动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思维的拓展与深化,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开始有了十分明显的扭转,国家的经济资源不断向社会各阶层分化,公民社会开始产生并成长起来。互联网思维强调公民作为政治文化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引发政治文化进步。互联网思维引发人们的价值观念趋向开放多元,深刻推动社会群体的政治评价转型,民众的独立平等观念和民主法治理念渐渐超越传统的不适合时代要求的腐朽思想,协商交流、互动和谐的理念逐渐取代互相冲突彼此敌视的思想。普通民众逐步成为具有独立思考与自主行动能力的社会公民,并且整个社会在文化层面培育出一种新型的政治文化[4]。

信息社会中互联网所提供的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技术从根本上突破了以往网民采集数据、传播信息、分析和使用资源的能力,每个政治主体都可以根据大量数据对社会问题进行探究,不断深入挖掘;网络社会使得政治过程走向平等开放和随机互动,使政治活动日益增大透明度,政治主体的分析辨别能力不断进步;网络信息服务系统甚至越来越智能化,可以根据使用者的资料主动采集政治信息,加工处理,并进一步进行风险评估。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互联网思维促使政治主体理性温和地评价政治事务,从而推动中国政治文化趋于公正客观。

三、互联网思维引发中国政治文化新进展

第一,增强自主理念。开放的网络参与大幅拉低了市民政治参与的限制,激发了公民意识,使得现代政治生活的民主性在网络上获得政治参与者的极大认同,并可以充分体验。互联网思维促进社会群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培养政治主体的客观理性,增强社会各界的政治热情。在网络政治的参与过程中,政治主体会不自觉地形成权利理念、平等意识,摆脱传统束缚,学会民主意识,养成公民人格。每个政治主体都可以通过虚拟时空对各种现实问题和事件充分参与和公开讨论,直接评论并采取行动。互联网思维一定会推动中国政治文化向现代公民文化转变,增强每个公民的自主理念。

第二,巩固参与意识。互联网思维激发每个公民接受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公民意识观念,提倡人们采取合理方式获得权利,赢得竞争,实现价值,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引发公民主动参政议政,参与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互联网思维推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转型,迈向现代新型政治文化。与传统政治参与方式不同,网络政治发端与蓬勃运行使中国公民真正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引发了公民热情的政治参与,对传统政治文化会形成挑战和刺激。网络政治主体在互联网思维指导下不断巩固政治参与意识,进而导致政治行为变迁、政治模式改善,实现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

第三,塑造公民文化。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必然改善中国政治的发展状况与实践方式,产生积极可喜的现实效果。中国政治的积极发展和良好成效又会进一步推进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和根本变迁。通过网络政治互动,公民能够提高表达意愿、提升政治能力,接受并掌握民主理性和宽容合作的价值观。网络政治开放自由无中心,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种种限制,打破了现实阶层和资源的垄断,开辟了政治参与的新渠道和新方式。网络政治主体可以平等交流思想,无限增加政治互动,促进公民意识。互联网思维的虚拟性体现平等性,使参与者可以自由自在地表达个人的真实感受,有效地相互交流,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和广度,形成互动型的公民文化。

第四,深化法治思维。网络的无中心性消除了等级观念,网络的物理属性使网络政治先天具有平等性和开放性,网络政治主体必然走向自主表达、自由交流、平等参与的政治方式。互联网思维的广泛影响促使现实政治主体变得理性开明、民主温和,学会客观辩证的思考方法与思维方式,有助于实现民主,建立公平正义的现代社会,实现公开透明的法治型政治文化。互联网思维形成的法治型政治文化有助于推进人们高度认同与民众取向相同的政治变革、信任与民众利益一致的政府当局。互联网思维有助于促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化转型,推动建设开放透明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进而促进公平法治的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1][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杨玉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5.

[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互联网状况[N].人民日报,2010-06-09(14).

[3]熊光清.中国网络社团兴起的影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J].南京社会科学,2009,(11):65-70.

[4]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7-41.

猜你喜欢
公民主体政治
论公民美育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