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5-03-18 03:44樊景博屈正庚
微型电脑应用 2015年1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计算机模块

樊景博,屈正庚

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樊景博,屈正庚

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承担着为我国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探索新时期下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其根本出路就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在培养目标上,目前应分为以下4个方向:计算机硬件维护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计算机程序开发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在理论教学上采取“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主干模块”+“专业创新模块”;在实践教学上采取“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开发设计技能”+“岗位综合应用技能”。

计算机人才;知识模块;人才培养模式

0 引言

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依靠,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社会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的高科技、实用型人才,是社会进步的一股强大的力量源泉。但是,不同地域需要的人才模式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在培养学生因地而异,同时,紧紧跟紧国际国内行业的发展和行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不断调整变化[1]。作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必须不断改革与创新,积极探索新时期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我国的计算机研究、创新、应用水平,使我国实现从计算机的市场大国向技术强国的跨越。近年来根据IT业的发展变化,我们对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改革和实践,取得了一些让人满意的效果。

1 计算机类专业在传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类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已有近50多年历史,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信息技术人才。但随着IT的迅猛发展,其培养人才的应用前景不容乐观,从我们历届毕业生的调研反馈信息发现,学生们感觉:什么都会、都知道,因为,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开了,但却什么也干不了,只知道点皮毛,因为,哪门课程学的都不深,使社会需求和我们培养的人才有很大的距离,导致许多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很难找到满意的、专业非常对口的工作,其关键问题,就在于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没有紧跟社会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专业定位含糊,培养目标宽泛

以前,我们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同等地位的兄弟院校大同小异。培养目标的描述基本是: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祖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系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熟悉多媒体的概念、设计和应用技术,掌握数据库的原理、设计、维护和管理技术,熟练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思路,并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科技计算机专业型人才[2]。对于这一培养目标,90年代基本上还是可以的,但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学科的分工越来越细,这样的培养目标显得过于宽泛,学生的专业定位不是十分明确,加上连年扩招,招生规模迅速膨胀,几百名学生定位在一个培养目标上,既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便于严密的组织教学,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

1.2 课程设置大而全,门数多,很难突出专业特色

教学计划体现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体现人才价值。按照上述培养目标,就会涉及到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践课等。到头来只能是多课程、少学时,更谈不上实践环节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一种压缩饼干的模式去培养学生,没有一点专业特色和教学特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每一个学科都懂一点,但没有一门是精通的,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很难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素质的高要求。1.3 培养目标和就业需求错位,学生择业难度增大

普通本科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与开发实践能力,以服务地方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以往教学中由于知识结构与社会脱节,思想意识无法与现代社会接轨,造成办学理念很难转变,因此,制定出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仍然强调了理论教学和知识面的宽泛,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训练和开发研究,最后在就业市场上处于茫然和尴尬的地位,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学生就业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不仅影响了学校的就业率,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 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2.1 社会和行业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剧烈,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来了就能干、专业素质高、适应协作能力强、进入角色快、发展潜力大”的人才更受企业欢迎。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企业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资金上都不愿意额外的增加培训的投入[3]。因此,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培养出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型的人才。而我们传统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必须加大力度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2.2 地域性的特点决定了培养出来的人才层次

经济建设主战场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但从岗位职责的设置来看,职位的高低与人才需求的数量是成反比的,也就是说,职位层次较低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数量是很大的。随着地域性的不同,要求的人才层次也不一样,尤其在沿海发达城市,要求人才的质量很高,需要一些高学历、高技术、高研发能力的人才;而对于西北地区要求人才层次低一些,需要一些实用型、应用型的复合人才,以满足当地经济建设的需求。

2.3 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决定了专业改革的方向

互联网的出现,促使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有全新的变革[4]。所以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好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原理、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最新的软、硬件技术,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开发能力。因此,专业的改革方向和课程设置必须体现出这一特点,以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社会的需求。

3 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3.1 按社会、行业需求快速调整专业方向

教育部刘志鹏司长多次强调:“专业是社会需求和学校教育的结合点, 学校对社会适应得怎样,要通过专业设置体现出来”[5]。举办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应始终把当地的行业需求、地域特点作为专业课程设置的首要原则,把学校的教育与社会、行业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当地行业对人才需求相适应。

以社会发展和当地特点为依据调整专业方向,首先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和行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不断深入调研,掌握科技发展、人才需求信息,及时调整专业方向[6]。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广泛征求社会与行业对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定期研讨人才规格及人才培养目标,并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计划。

经过调研,目前计算机类专业可设置如下几个方向:计算机维护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

3.2 以创新与开发能力为目标,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制定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计划,是实现培养目标、组织教学活动、体现专业特色的关键。教学计划必须体现以创新能力、强化素质为中心,以“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为基础, 即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实践与开发能力的形成;有利于教学活动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从而来构建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7]。结合当地计算机专业的特点、社会市场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认真分析每个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按照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来划分知识点,构建理论知识模块、实践知识模块、素养知识模块,体现出计算机类专业的特点和目标,形成自己学院特色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计划[8]。

① 理论知识模块

理论知识模块按照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来构建。通识课模块主要包括数学、英语、体育、哲学、邓选、心理学、就业指导等,主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

专业基础课模块包括计算机类专业所需的最基本的技能,如程序设计、电子技术、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等,这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为以后学习更深层次的课程打下坚定的基础。

专业主干课模块按照专业方向、社会形势需求来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微机原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用的程序设计、计算机安全技术、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包括网络操作系统、局域网络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分布式网络设计等;计算机应用技术包括高级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动漫设计技术、平面设计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包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数据库、数据库设计软件技术等。

② 实践知识模块

实践知识模块由基本技能、专业特色技能、岗位职责技能3个模块来构建。

基本技能主要通过通识课和专业基础理中的实验环节来锻炼,其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基本原理,形成计算机类人才最基础素质能力。专业特色技能主要通过专业主干课程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出有特色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动手能力强的人才,使他们基本具备了相关工作的职业能力和应用能力。岗位责任技能主要通过毕业设计、社会实习、岗前培训等相关环节,使学生能更自信地适应社会工作岗位,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3.3 根据培养目标,实施分阶段教学

① 基本素质阶段。该阶段主要突出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培养,占用第一、二、三个学期。学生不分专业,按行政班级进行管理,开设课程为通识课和专业基础模块。

② 专业特色能力培养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选择自己满意的专业方向编班上课,该阶段主要突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开设课程为专业主干课,每门课必须有大量的实践环节、综合课程设计、创新课程设计,占用第四、五、六学期。

③ 专业综合素质培养阶段。该阶段主要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占用第七学期,主要为校内综合实习阶段。该阶段把学生以3-5名作为一个小组,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严格按照软件公司的制度,认真完成2-3个完整的项目,学生必须学会项目的论证、招标、规划、设计、实施、总结等过程,并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素养、人品的培养,主要突显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知识应用能力。

④ 专业毕业设计与就业岗位锻炼阶段。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和毕业设计综合应用,检验学生对综合知识的掌握情况和专业素质能力适应社会岗位发展情况,占用第八个学期。根据第三个阶段的培养,学生应该非常满足社会的需求,加上第四阶段到社会上的岗位实习,加深培养学生与岗位的接轨。

4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采取的措施

4.1 强实验室建设

① 计算机维护与应用实验室。主要完成微机的硬件组装、操作系统安装、常用软件工具安装使用、局域网的调试等,保证单人单机。

②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主要完成局域网技术实验、互联网技术实验,网络安全技术等,可进行分组实验,网络管理保证单人单机。

③ 计算机软件技术实验室。主要完成程序设计、开发项目的实验、综合实训的实验,必须保证单人单机实验。

④ 计算机多媒体制作实验室。主要完成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相关资料的采集、编辑、刻录等制作过程,保证单人单机。

⑤ 计算机信息管理实验室。主要完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保证单人单机。

⑥ 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设计,每30个DPU中有29个单片机用于嵌入式系统。

4.2 以课程结构模块化为基础,加快教材建设

课程结构模块化是在确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岗位所需能力与素质建立起模块化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模块化有利于形成课程的综合化,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开发设计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掌握的考核[9]。地方院校计算机学科教材的编选要精选经典内容、简化知识结构、加强思维训练、体现突出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实践为重点。专业课教材可按课程结构模块化组织教材内容的综合化,把开发设计、素质锻炼、岗位技能所需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保持教材系统性、完整性,体现教材的好讲、好学、好用的原则;教材必须突出以能力为本位思想,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

4.3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意识,建立现代课堂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都要围绕学生来开展。为此,应树立起“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指导思想。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开展专业特色的学习和研究,积极撰写研究论文,做到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广泛开展产学研结合的研究[10];在理论教学上,以“必须、够用”为度,突出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的应用;在实践教学上,积极创造实践条件,逐步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倡讲座式、案例式、边讲边练和讲、练、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积极推广现代化教学方法,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4.4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办好高等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关键。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目标是:“建立起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数量适当、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指导实践教学的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可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入手:

① 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培养和提高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应正确把握产学研之间的关系,即以研为源、以产促研、以产带学、以产助学、以研促学。产学研的落脚点在“学”上,包括教师的产中学和研中学,也包括学生参与教师产学研结合过程中的学[11]。

② 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走“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专业课教师利用其理论优势,积极参与工程实践活动,提高专业水平与实际能力。重视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的培养工作,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进修提高,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积极聘请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和任教,形成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及时了解社会与行业的专业变化。

5 总结

在探索和实践地方院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从培养定位、培养过程、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环节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促进创新能力、研发能力、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改革方向,把行业发展方向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依据,进一步加大投入和宣传,不能仅止于模拟环境,更要把IT企业的生产、研发等实践岗位作为锻炼教师、培养学生的重要阵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竞争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缺乏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就业适应能力的问题,实现从学校学习到就业的顺利过渡。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6.

[2] 张坤,唐琳.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5(2):225-227.

[3] 朱文球,李长云,满君丰.“三段四层”计算机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2,28(1):168-170.

[4] 鲍洁,粱燕.应用性本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5):47-50.

[5] 陈斌,杨桦,杨小燕.“双平台、双主线”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3(7):148-152.

[6] 杨宏雨,黄贤英.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1(1):69-72.

[7] 高燕,刘永俊,常晋义.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2(12):42-45.

[8] 蔺永政,朱红岩.学科竞赛促进计算机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大学教育,2013(13):114-119.

[9] 俞鹤伟.具有国际视野的计算机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5):146-149.

[10] 朱雪波.关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问题的再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8):12-15.

[11] 张志刚,冯运仿,刘志远.地方高校计算机类本科专业“三元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福建电脑,2013,29(1):61-6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Computer Majors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alents

Fan Jingbo, Qu Zhenggeng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gluo University, Shangluo726000,China; 2.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 Shangluo University, Shangluo726000,China)

Computer majors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of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for our country. Howev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T industry, the social demands for computer talents have significantly changed. The computer majors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must adapt to social development. To explore the mode of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in the new era, the fundamental way out is to adhere to the "career-oriented, service-oriented,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should now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the maintenance and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hardware, computer network security technology, computer programming development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combines "basic quality module" with "professional quality module", "professional trunk module" and "professional innovation module”;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the paper combines "basic skills" with "professional skills", "design and development skills" and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skills in the position".

Computer Talent; Knowledge Module; Talent Training Mode

G712

A

2014.11.12)

1007-757X(2015)01-0036-04

陕西省教育学会课题(SJHYBKT2012014-01);商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jyjx01006)

樊景博(1966-),男,陕西商洛市,商洛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基础教育、数据库开发,商洛,726000

屈正庚(1982-),男,陕西西乡,商洛学院计算机科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数据库开发、网络控制,商洛,726000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计算机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