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智恩
随着诸多产业发展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的密集出台,实现产业与区域的共振,成为后危机时代的突出特点和鲜明主线。在这条主线中,旅游业被放在了显著的位置——不仅被国家作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而受到高度重视,同时也在各大经济区域板块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占据重要位置。
京津冀板块被认为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新的规划区域范围涵盖北京、天津两直辖市和河北省全境,这和之前的区域界定发生了重大变化。
京津冀区域状似五角,土地面积3.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34%;人口7856.93万,占全国的6.04%。遵循经济发展的辐射动态性规律,北京、天津作为两大直辖市,也自然形成了区域内的旅游中心城市,按照旅游产业带动当地国民经济重要性原则,我们可以将区域内秦皇岛和承德视为一级旅游城市,石家庄、唐山、保定、张家口为二级旅游城市,沧州、廊坊为三级旅游城市。京津冀区域包括了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个省市级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遗产8处。京津冀区域基础设施完善,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很大。
在各国强有力的经济刺激政策下,主要经济体经济开始走出衰退。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经济的趋稳回升看作是整个国民经济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好转,世界经济这种缓慢复苏和螺旋反复的特征仍将维持较长一段时期,这也是后经济危机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
(一)需求疲软,后危机时代旅游产业的显著特征。此次危机的成因复杂,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达国家过度消费、过度依赖虚拟经济,发展中国家过度生产,一味强调经济增长带来的产品和资本的需求——供给结构长期失衡矛盾的总爆发。发达国家的旅游者受危机的冲击,不得不缩减开支,旅游等非必需性消费将被列入消费压缩之中。这将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入境旅游市场,旅游需求乏力将是一段时期内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障碍。
(二)结构调整,新形势下旅游产业的核心主题。我国旅游业正处于由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发展的关键时期。整体上讲,旅游生态环境质量能否改善,还是要依赖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国家产业结构升级这一契机;就旅游产业内部结构调整而言,还是应该增加资源消耗较低的旅游六要素的内容,降低旅游产业运营的成本。倡导绿色旅游,努力减少旅游活动中的资源浪费现象;发展低碳生态旅游业,减少对环境的践踏,回归旅游的本来面貌,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体验创新,新形势下旅游产业发展引擎。旅游本质就是一种经历或体验。体验创新是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发展趋势。旅游体验创新强调旅游者对文化的、历史的、生活的体验感知,强调参与性与融入性。通过创新体验主题、开发体验旅游产品、提供体验式服务、完善公共服务系统、开发体验旅游纪念品、营造诚信安全的旅游体验环境等体验创新手段和方法,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一)未建立高层次磋商协同机制,协作水平低。近年来,京津冀三地政府虽然开展了多次交流及相关区域研讨,但是一个系统正式的政府高层协商机制至今还未建立,同时也未能就区域内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战略性问题进行进一步协商,并达成共识。三地政府也未能就合作切入点及各自利益结合点上达成意见一致。目前,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实质性激励政策仍存有较大发展空间,三地之间的合作也基本停留在各自为战,京津冀之间的较大合作项目却凤毛麟角。
(二)缺乏整体观念与合力,定位不清晰。北京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承载了太多的除首都功能之外的非核心功能;同时,天津、河北两地在各自的旅游产业发展定位中,也没有把是否与北京旅游产业发展存在互动与互补因素进行恰当的、足够的考虑。浙江社会科学界曾明确提出,“考虑浙江的定位要更多地考虑上海、江苏的互补性。”这一观点是值得京津冀借鉴的。长期以来,北京功能定位是服务全国,可以说首都意识要远远强于京津冀区位意识,这就必然使北京不可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区域发展当中。
为应对后危机时代的挑战,当务之急是加快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更新观念,提高层次,寻求突破。科学合理地调整区域内旅游产业结构,推动区域旅游市场的繁荣,提升国际影响力。
(一)建立由中央统筹的区域协同机构。由于缺乏一个稳定的协同机制,京津冀三地旅游业发展“同构化”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层出不穷。在京津冀这一经济区域中,河北省实力稍弱,希望通过区域协同提升经济水平的愿望也最强烈。但京津冀三地自成体系、各自封闭,互相之间争资源、争项目,造成区域内旅游资源严重浪费和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区域内行政壁垒高筑、政府间缺乏协同。为了加快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程,打造中国经济“第三极”,促进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可以借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实践中的一些成功经验,成立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协调组织(如国务院的东北办、西部办),在这一机构下,设立专门的旅游发展委员会。
(二)利用规划手段进行总体布局,树立统一旅游形象。在后危机时代,为使旅游业在扩大内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制订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进行科学的设计与规划,才可能使区域旅游产业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推出更多切合市场需要、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产品。另一方面,由于旅游发展规划主要是依据行政区划的范围制订的,虽然在制订规划时也考虑了相临区域的旅游资源和产品,但更多是从竞争的角度考虑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而非如何合作。所以,像京津冀这样地域关系如此紧密的区域,要从区域全局发展角度考虑,对旅游产品规划进行合理布局。突出和强化京津冀区域内的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形象,树立良好旅游形象,使京津冀的旅游形象在全国乃至世界旅游市场上凸现,增强旅游形象影响力。
(三)打造无障碍旅游区,加快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无障碍旅游在地理位置相邻或相近地域所构成的一定区域范围内,保证区域内旅游政策法规协调统一,最大限度地减少区域间旅游流动限制措施,实现旅游要素自由流通,为旅游者在区域内的旅游活动提供便利。一体化能够真正实现京津冀区域的无障碍旅游,区域旅游一体化是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终极目标。同时,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应该首先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建设开始。
(四)加强区域旅游人才交流合作。旅游业上层次,离不开旅游高水平从业者。旅游高端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区域旅游协同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包括旅游人才的协同发展。北京市发布《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提出京津冀区域范围内,北京市将逐步推行高层次人才户籍自由流动制度。到时,北京市需要的高端人才将享受北京市民同等待遇。《纲要》特别强调京津冀高层次人才互认户籍,就是考虑到北京市现行的户籍制度已经成为吸引人才发挥作用的瓶颈,必须打破这一制度瓶颈,实现高层次人才在一定范围之内率先自由流动。天津市与河北省也应该在吸引旅游高端人才方面一功夫,充分借鉴成功地区的经验,发挥人才的作用,实现创新驱动,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
[1]国家旅游局.历年旅游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
[2]赵建强.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环首都贫困带”旅游扶贫研究[J].旅游纵览,2014
[3]王娟.京津冀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研究[D].燕山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