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南沙第一中学 梁丹娜
设计《寻找春天的足迹——“感悟自然”写作指导学列之一》这节作文研讨课,灵感来自中大附中“复兴文学社”系列活动指导课的课例展示,该校的谢宇珍老师利用得天独厚的校园资源,设计了文化快旅之“发现中大”这么一个活动课,让学生阅读中山大学的建筑文化,在寻走中发现它的诗意之美并拍摄纯景点的相片,感受浓郁的文化氛围与厚重的历史精魂。当时我就想,这不正是生活与写作的结合点吗?这不正是活生生的写作素材吗?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性、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和趣味性,这不仅仅是一两节当堂作文指导和讲评课能完成的,正如李卫东老师提倡的,要回归到“真实的写作”当中去。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把生活的元素作为写作的素材,这样,作文才能写真事,抒真情,叹真悟。北京景山学校的周群老师在解答《如何对作文进行序列训练》时谈到,“针对本学校学生,在深入研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先制定出符合学情的、按学期编排的作文训练序列要求,再根据这个序列要求,配上具体的训练材料。”这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缺少的是一个序列,一个能把整个初中作文教学串联成一个循序渐进的阶梯系列。于是,我把“感悟自然”设计成以“亲近自然,抒写生活”为主题的序列,由看上升到感,再升华到对生活的悟这个层面,达到循序渐进的作文训练目的,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达成以目观物、以心观物、以理观物这样一种梯度性写作学习,在亲近自然中抒写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并通过抒情、明志、言理,借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活,以审美的眼光、诗意的情怀来看世界的情趣。
受环境因素的制约,又是跨级借班上课,对学生情况不熟悉,我把这节写作课局限在课室内展开,教学目标很明确,教会学生以目观物,学会观察,学会如何描情绘色,把景物描摹准确、细致、有序。整个教学流程如初步设想的那样流畅,从温故知新到赏景寻春,再由读文学艺到绘景传韵,一环紧扣一环,可以说是一节完整的作文展示课。可是,设想与实际是有差距的。整节课下来,自我感觉很平淡,缺乏一点“新”意,与我原本“让作文回归生活,回归真实”的设计初衷有点背道而驰。学生们只是在我的牵引下被动地接受,而没有真正表现他们的真性情,以至于在实物观察写作这一环节,当紫荆花这实物发到他们手中时,除了引起一小阵喧哗外,很快就风平浪静,学生羞于大胆主动表现自己。而后面片段描写与习作展示的部分,时间就略显急促,所以,整节课就呈现了“闷”课状态,师生的交流有所欠缺。
怎样才能让作文真正回归生活,回归真实呢?这次作文研讨课给我带来了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越接近思想和语言的源头——越接近周围的世界,他的语言就越丰富生动。”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身边寻找写作的源泉,捕捉活生生的写作素材。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从现教的两个班级入手,先上了一节作文理论课,教授如何描情绘色,把景物描摹准确、细致、有序的方法。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对经典美文的阅读,力图在过程教学中达成鉴赏、模仿、创新的梯度。然后,活学活用,把另一节语文课作为活动课,并美其名曰为另类的“写生课”,在校园里展开一次真正的寻找春天足迹的赏美之旅。活动明确要求学生自行组成写生小组,每组设小组组长1人,成员不能超过5人。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一节课时间自由行走校园,踏寻春天的足迹,用相机镜头摄下最美的瞬间,并以200字的短文进行美景描述。结果,学生们上交的作品,让我惊喜不已。其中以杜子勤为首的小组拍摄了一组参天大树图,他们小组是这样描述的:
“被雨水洗净后的天空,看不见蓝天,只有白云。这四棵树仿佛把这一片天给撑起来,那树叶,像一个黑洞似的把四棵树给吸住。这树也仿佛直插云霄。树叶有的虽已枯死,却无法阻止那树的继续勃发。那树好像是把天上当为目标,一直不顾一切地向上长。长啊长!长啊长!不知要长到何年何月?它犹如一片绿色的天空,在那里飘荡,它照耀了整个世界,让太阳也无法抵挡住它。树皮一层一层的,很有层次感,给人一种舒适感!树是一层一层的往上爬的,在途中,它们也遇到了不少的艰辛,但它没有放弃,最终,它还是成功了。它犹如一座摩天大厦,它,已经从毫不起眼到引人注目了。从树往上看,就像一个团队,彼此照顾着每一个人;从树往上看,它,就像一位母亲的手,为下面的孩子遮风挡雨。树是可以产生空气的,它们的劳作,我们都在享受着,虽然它们毫不起眼,当我们没有了它们,我们会怎么样。每一棵树都象征着每一个生命,我们一起好好珍惜吧!”
李梓彤等四人小组则以女孩子的细腻抓住了露水凝结在绿叶的美,并以诗意性的文字表现内心的欢喜:
“缥缈青虫脱壳微,不堪烟重雨霏霏。 一枝秾艳留教住,几处春风借与飞。又一个春,偶然的一瞥,没想到校园的花坛间竟蝴蝶纷飞。露珠莹莹,丛间飞舞的蝶,扰乱了安静的绿,化作一个春天。发现这美丽的小小天地,我们停下脚步,闭上眼睛,想象在这安静的春天里,在那另一个地方,有着那蝴蝶漫天飞,充满花香鸟语的蝴蝶谷。”
感谢这次作文研讨课,感谢这群孩子,是他们让我坚定了对作文教学的态度。事实证明,生活与写作本身就有结合点。找准了这结合点,就能找到写作的源泉。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贴近孩子的生活,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把生活的元素作为写作的素材,这样,作文才能写真事,抒真情,叹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