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农村词的思想内涵

2015-03-18 02:32:25罗郝林
关键词:爱民归隐词人

罗郝林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试论苏轼农村词的思想内涵

罗郝林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有着杰出造诣的作家。他在诗、词、文诸多领域都有着开一代新风的伟绩。就词而言,苏轼于婉约绮靡的艺术风气之外另辟新境,开南宋辛派词人。在词的题材扩充方面,苏轼的农村词创作同样具有开创性的功劳,其农村词并不是对农村自然风光的简单描摹,而是表现了苏轼儒释道思想融合的精神状态,为看似平淡的农村题材注入深沉的内涵。其词作有对农村农民生活的直接展现,这体现着儒家经世济民的入世情怀。此外,苏轼也将自身仕与隐的矛盾,归隐、出世的释道思想寄之于田间自然中。

苏轼;农村词;思想;儒家;爱民;佛道;归隐

苏轼的出现是中国词坛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所作出的贡献不仅是对词体的解放,同时还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并将农村题材纳入词的写作范围。“苏轼用词反映徐州石潭附近农村小景,写了《浣溪沙》五首为北宋词坛贡献了绝无仅有的别开生面之作,”[1]成为词坛第一位创作农村词的词人。自此农村题材登入词坛“大雅之堂”,不断被纳入词的写作当中,开启了一批用词写作农村词佳篇的序幕。东坡词今存三百五十多首,数量上虽逊于他的诗文数量,但在词作家中却属高产。由于众人对农村词的定义众说纷纭,我们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和划分标准,所以关于东坡农村词的数量一直以来没有定数。这里我们列出两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所谓农村词,即描写农村人物与风光,农民的生活与风土民情,词人的乡居生活与农民之交往,以及由此而生的感发。”[2]“所谓农村词指描写农村风光、农民生活的词,和仅描写田园风光与归隐生活的词还不同。”[3]总结上面两种,我们大致可以对农村词的含义做出这样的表述:描写对象是农村,包括乡土自然环境、乡村人文风俗、农民生产活动等多个范畴,并涵盖了以此为基础来寄托作者情感志向的词作。鉴于苏轼是农村词首创者,各方面还处在探索尝试期,因而我们不能用既定的标准对其进行严格的分类。现今,在苏轼的三百多首词中,我们认为农村词有三组共11首,分别是作者徐州时作《浣溪沙》5首,黄州时作《浣溪沙》2首,《渔父》4首。虽然数量很少,但苏轼将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与感悟寄托其中,赋予了这些农村词一种个体的生命意识,确实值得进一步的研读与探究。

一 农村词中的儒家爱民思想

苏轼的一生受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其主体思想。这主要源于苏轼幼年便接受儒家正统教育,“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4]在年轻时便“奋励有当世志”,[4]在考中进士后便以一种积极的入世态度走上政治舞台。因为苏轼从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自然而然会形成一种儒家忠君爱民的思想。他能首开农村词的先河,抛开外部因素的影响,这正是他爱民情怀在词中的一种延伸,也是他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一个必然结果。这些都在他的词当中表现出来。

苏轼在徐州时期的组词《浣溪沙》五首是其农村词的代表作。词前有小序曰:“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5]苏轼当时作为徐州太守,元丰元年(1078)徐州发生严重春旱,苏轼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神,沿途经过农村,随将一路的见闻写入词中: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篟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5]

在上面的五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词人描写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农村生活场景。从人物形象来看,写到了农民、采桑姑娘、醉叟、穿着牛衣买黄瓜的村汉;从劳动生活来看,写到了缫丝、煮茧、捋青、卖瓜;从农村风俗来看,写了祭社、赛上神;从农村风光来看,写到了溪鱼、青麦、乌鸢、枣花、麻叶、古柳、软草、平莎、轻沙、桑麻、艾蒿等等农村代表场景。

如此,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如果不熟悉,是很难将词中涉及到人物和风俗表达清楚。由此可见,词人与地方人民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试想如果词人心中没有真正的关心社稷民生,也不会如此细微的体察民间生活,读者也不会感受到词人在词中溢出的那股喜悦之情。

苏轼在其诗作中有言“吏民莫作长官看,我是识字耕田夫”,[6]直接表达了一种平民的皈依意识,把自身的平民情怀展露无遗,拉近了官吏与人民的距离。苏轼本人曾经也有过一段“少年辛苦事犁耕”[6]的经历,让他深深明白农民农事的艰辛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些因素无疑让词人对农民的理解程度和同情心得到提升。我们也无需再怀疑词人爱民情怀的真诚。这所有的结果都得益于儒家思想的教化和积淀。正是由于苏轼受儒家爱民思想的影响,才有了这样的一个契机,开创了农村词的先河。追慕东坡敬仰的陶渊明,同样仕途破折,遭受贬谪,为什么一个选择解甲归田,一个却选择坚持战斗?一个在田园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7]怡然自得。一个却“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5]的担忧。在这样的对比面前,只能说苏轼经世济民的理想与社会担当的责任心够深,受儒家忠君爱民思想的影响也较大。他在心理上无法抛开济世救民的宏愿,忠君爱民的思想也成为他所追寻的人生信仰与道德标杆。

二 农村词中的佛道归隐思想

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苏轼在接受儒家思想的同时,也接受释道思想的影响。苏辙曾经提到苏轼的读书过程,苏轼读到《庄子》的时候发出感叹说:“昔吾有见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4]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茫然不见其涯矣。”[4]可见词人对其的钟爱程度。只是这些思想在作者早期的生活中没有特别的突显,但是我们并不能完全否定这种思想对词人早期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判断没有影响力。佛道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理性的知识储备,必然会以一种隐形或显性的存在形式,成为苏轼看待世界、人生的一种参照。在词人早期仕途顺利的时候,我们已经感受到道家中那股归隐的气息在苏轼的几首农村词中渐渐显现。

词人在《浣溪沙》中道:“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5]词人于1085年做另一组农村词《渔父》。词人化身渔父,描写了一位渔父在饮酒、喝醉、酒醒、笑四个不同状态下的人生态度与“醒后不知何处去”[5]“酒醒还醉还醒”[5]的人生无奈。苏轼表现了“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5]的归隐愿望。据说苏轼确曾在阳羡置田买地,为归耕作准备。对比苏轼不同阶段的农村词,从最初的意气风发到仕途波折无奈再到置地躬耕三个阶段,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词人人生态度地转变。出仕不利导致兼济天下的理念动摇,这时潜藏的佛道归隐出世思想便得到恰当的时机成为苏轼的显性人生观。

在苏轼的这些农村词中出现的“收麦社”“醉叟”“杖藜”“麻叶”“耦耕”“缲车”“豆叶”等等,虽然这些意象不能完全代表归隐,但至少有对田园之乐的欣羡。之所以这样说,这主要还是基于前代陶渊明创作的田园归隐诗,给这类意象赋予了语言的历史意义。当词人把这些意象组织到一起的时候,读者很容易对苏轼农村词的内在情感寄托与陶渊明田园诗的隐逸情怀之间产生重叠联想。此外,人在经历社会性痛苦时,往往会出现寻求自然性的本能意识。苏轼回归田园乡土劳作之间,抚慰人生致仕理想创伤,规避社会遭遇的痛苦,以期寻求永恒的心灵释放与伤痕转移。早在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在《赠孙莘老七绝》中道:“嗟予与子久离群,耳冷心灰百不闻。若对青山谈世事,当须举白便浮君。”[6]如此可见,苏轼内心早已有厌倦政治的念想。作者在创作这些农村词时,带有归隐的气息也是理所当然。因为我们在词中看到词人从对乡村生活的羡慕到个人行为付诸实践,本身就是一种态度的转变与选择。这一切都归于是词人思想的变化,当遭遇社会现实和宦海沉浮后,词人迫切地寻求心理寄托与排遣的思想园地。释道精神所包含的一种人性解脱、自我救赎元素恰好可以成为苏轼的精神依靠,支撑其生存的信念并赋予人生新的意义,即超越现实,摆脱束缚,寻求生命的本真状态。

三 结语

总之,苏轼能首开农村词的先河,完全不是偶然。这与他思想的多元性,人生经历的坎坷密切相关。苏轼一生思想复杂,出入于儒释道三家。在自身精神需要和外部环境压迫的情况下,苏轼能够随时将这三者转化融入到自己生命中,以达到一种自我精神的救赎。这在他的农村词中就有着很好的体现。我们既看到了东坡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下形成的爱民思想与平民情怀,同时也看到了诗人在仕途的打击下,通过佛家的宁静空灵和道家的逍遥无待来平衡自己的人生,用乡土自然的纯美将自身从社会的种种矛盾和痛苦坎坷中解脱出来,在归隐中为人生创造一种旷达本真的状态。

[1]刘乃昌.辛弃疾论丛[M].山东:齐鲁书社,1979:72.

[2]苏淑芬.辛弃疾农村词辨析[J].东吴中学学报,1997(3).

[3]赵仁珪.论宋六词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6.

[4]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993,1001,1002.

[5]苏轼.苏轼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60-61,78,128.

[6]王文诰.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407,677,1580.

[7]逯钦立.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89.

On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of SuShi's Poems with the Theme of Rural Life

Luo Haolin
(School of Liberal Arts,Southwestern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SuShi is an outstanding writer in the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He created a new literature style in the Song Dynasty.SuShi developed the graceful style and was the origin of bold aesthetic.He not only describe the countryside but also expresse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pirit of 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Daoism.His poems with the theme of rural life directly reflected farmers’life and their feelings.At the same time,the contradiction of SuShi's living in seclusion and participating in the political activities has been indicated in his poems.

SuShi;ideology;Confucianism;concerning about farmers;Buddhism and Daoism;living in seclusion

I207.23

A

1672-6758(2015)08-0120-3

(责任编辑:蔡雪岚)

罗郝林,在读硕士,西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诗词学专业。

Class No.:I207.23 Document Mark:A

猜你喜欢
爱民归隐词人
李爱民美术作品
电影文学(2022年1期)2022-02-18 10:36:46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触摸俄罗斯
草堂归隐
宝藏(2021年11期)2021-01-01 06:17:24
词人的职业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8
金秋(2020年24期)2020-04-30 00:15:28
天宫院
现代艺术(2019年8期)2019-09-10 07:22:44
论陶渊明归隐的挣扎与追寻——基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6:01
沈从文与汪曾祺的归隐情结比较研究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5:59
林逋梅妻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