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电影片名翻译的顺应性研究

2015-03-18 02:32:25刘欢
关键词:跨文化语境交际

刘欢

(公安海警学院,浙江宁波315801)

跨文化视角下电影片名翻译的顺应性研究

刘欢

(公安海警学院,浙江宁波315801)

电影的片名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在翻译过程中应动态地适应不同的文化语境,调整选择合适的语言结构,顺应观众的文化心理预期,满足其审美情趣,避免出现文化冲突和隔阂,从而实现电影原名与译名的语用对等。

跨文化交际;顺应论;翻译;电影片名

“跨文化交际”通常指任何两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翻译就是不同民族之间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是介绍异域文化的手段。现代社会,电影已经成为人们一种重要的文化娱乐方式,越来越多的外语电影被引进到中国市场,国内优秀电影作品也不断在国外上映,因此,电影这个行业本身就在进行着两种背景的文化交流,发挥着跨文化交际的作用。电影片名作为电影的名片,其作用主要是表达影片的内容与主题,吸引观众注意力,提高观影票房。电影片名翻译到位,能为影片锦上添花,反映影片内容,激发人们的观赏欲望,提高票房收益,从而达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在电影国际文化交流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充斥着文化冲突与融合,翻译要求在充分保证传递文化的基础上,还需要确保片名的翻译在本国的可接受性和对影片内容的忠实反映,并且还应兼具翻译的艺术性与审美性。

一 电影片名翻译中的文化冲突

电影作为艺术的一种,亦称第七艺术,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电影片名必然也具有“超语言因素”,往往融合了本民族的文学史实、哲学宗教、风俗传统、背景传说等文化内涵在其中,在进行语码转化的翻译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文化隔阂与冲突,这就是片名翻译的关键所在。有些片名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通过动态的调整顺应特定语境下目的语的文化意识、语言结构和商业目的,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与误解,达到预计的翻译效果,实现有效的交际。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指出:“翻译就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对于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影片“American Beauty”,它的中文译名采用了直译的方法《美国丽人》,这个译名与电影所要表现的深刻主题相差甚远,实际上American Beauty是美国红蔷薇,又名月月红,是一种生有长茎并开紫红色大花的玫瑰,在影片里象征着一切美丽的事物,暗指美国之幻梦、生活之美好和事实之真相,展现了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隐藏在美国社会美好肌肤内的种种病症,而直接译为“美国丽人”很难解释电影片名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容易造成中国观众对影片的误解。此外,还有中国影片《无极》译为The Promise,这个依据内容而作的译名,虽然是考虑到西方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熟悉,但是片名的文化意象也在译文中荡然无存,片名中所包含的道家思想: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无法通过翻译传达给观众。还有好多电影片名的翻译存在文化误译的情况,”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被直译为《飞越杜鹃窝》,完全没有体现出Cuckoo’s Nest的象征意象与双关含义;电影”The First Blood”被译成《第一滴血》,这个片名是具有文化背景的习语,表示“首战告捷”。此外,国产影片《赤壁》被译为”Red Cliff”;《刮痧》被译成”Treatment”;《霸王别姬》被译成”Farewell to My Concubine”,都没有译出片名中的文化内涵,容易造成观众对影片的误解,产生文化隔阂,引发文化冲突。由此可见,在电影片名翻译这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形式下,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与意象,实现文化对等传递非常重要。

二 顺应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

瑞士语言学家Jef Verschueren提出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认为语用学是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对语言使用行为的综观(1999:7)。根据Verschueren的顺应论,在交际过程中,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以自身的意识凸显作出适合语境的话语选择,主要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其中变异性为交际中语言的动态选择奠

定了基础;商讨性即语言选择都能够以高度灵活的方式进行动态协商;顺应性则是指语言使用者在特定的语境下根据交际目的从可提供选择的认知意识中作灵活的变通。

语言顺应论强调语言选择和顺应必须与交际环境相吻合,翻译则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一种语言使用的过程,因此顺应论对翻译的研究与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考虑到翻译的过程即是不同语境下两种语码的转换过程,肯定会涉及到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与顺应性,因此翻译则应从四个方面考虑规划,即文化语境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翻译过程中意识的凸显,这也是顺应论描述和解释语言使用的四个维度。基于顺应论,翻译就是译者在心理意识的影响下不断做出的跨语境语码转换活动的动态选择与顺应的过程。语言的变异性和协商性为语料的可译性提供了基础,而顺应性则为翻译提供了语境和语言结构的心理意识顺应与动态选择。由此可见,只有译文顺应了特定的语境,才能够确保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译文的社会文化价值才能实现。顺应论为翻译提供了多角度的理论指导,包括语义选择、语篇调整、语用推理和认知心理顺应,将翻译实践中所涉及到的语境因素和语篇结构投入到动态的选择与顺应中,再通过社会和认知心理因素的影响,自我意识凸显,再现原文中的信息内容。

总之,顺应论在翻译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在认知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在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制约下,译者根据读者的认知语境动态灵活的选择语言表达形式,通过心理意识的凸显主动对原文进行再创造,确保翻译效果,实现交际成功。

三 顺应论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启示

翻译是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桥梁,在翻译具有文化色彩的电影片名时应该以目的语观众的可接受性为导向,充分考虑到观众的文化背景、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因素,并顺应译文的文化性、审美性和商业性,满足观众的认知心理期待,实现翻译的交际效果,因此,具有文化内涵的电影片名的翻译应在顺应论的指导下,从文化语境、语言结构和审美情趣的顺应三个方面实现两种语码的成功转换。

1.文化语境的顺应。

文化语境由英国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首先提出,是研究语言使用和功能的重要语言学范畴之一,包括语言使用过程中涉及的社会规约、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等。影视作品对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与人物进行艺术加工之后浓缩出的精华,反映了文化的各个层面,是了解文化最全面、最生动、最便捷的途径,因此片名的翻译必须考虑到文化因素,使译名既能顺应目的语的语境又能反映影片的内容。影片“Yankee Doodle Dandy”描述柯汉从一个地位卑微的儿童演员力争上游变成百老汇巨星的一生,而片名翻译成“胜利之歌”,就是语境顺应的结果。Yangkee是对新英格兰土包子的轻蔑之词,而Doodle则是傻瓜、蠢货,在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英军就曾唱《洋基歌》来嘲笑殖民者粗俗的衣着和举止。然而,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军却采用《洋基歌》作为他们自己的歌,表现他们对自己朴素的衣着和毫不矫揉造作的举止感到自豪,最终在战争中美国杂牌军打败了穿着整齐华丽的英军,这首歌曲才真正的成为了“胜利之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顺应文化意识,根据剧情内容将片名翻译成四字短语,并且有一定的票房号召性,由此可见,译文能够实现电影片名的功能,有效避免了文化冲突与矛盾。还有经典影片《壮志凌云》的英文片名为Top Gun,具有军事常识的美国人很容易理解这个片名,“Top Gun”是美国一个空战训练课程的代号,后来代指美国海军战斗机武器学校,开创了假想敌训练模式的先河。如果直译片名的话,片名所包含的军事文化背景信息就会缺失,所以中文译名根据影片内容,把片名译为“壮志凌云”,译名不仅体现了影片主题,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还有较强的号召力,影片的主演汤姆·克鲁斯也因此片一举成名。中国影片片名在翻译过程中也需要顺应英美观众的认知语境并采取灵活动态的翻译策略,根据观众的文化意识和社会规范让观众获取足够的认知效果。两部《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和《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分别翻译成“Chinese Odyssey 1:Pandora’s Box”与“Chinese Odyssey 2:Cinderella”。英文译名中的Odyssey,Pandora’s Box,Cinderella分别来源于西方文学中的《荷马史诗》《希腊神话》和《格林童话》,译名通过翻译基本实现了文化的对等传递,易于被西方观众理解。还有电影《无间道》,“无间”指无间地狱,出自佛经,常被音译为“阿鼻地狱”,“阿鼻”就是“无间”的意思。这个地狱是佛经故事中八大地狱之一,也是八大地狱之中最苦的一个原片名取自《涅磐经》第十九卷:“八大地狱之最,称为无间地狱。”其英文译名“Infernal Affairs”充分体现出该影片所蕴含的佛教文化内涵。

2.语言结构的顺应。

语言结构的顺应同样是跨文化交际的反映,因为目的语特定的语言结构定式是文化在语言使用上长期积淀的结果,中西的语言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反应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上。英语片名一般都比较简洁明了,通常一两个词就可以表现出电影的主题和内容,比如:“Taxi”“Shooter”“Saw”“Next”“Inception”“Flipped”;而这些电影片名的中文翻译则常用形式上比较工整四字短语或者成语,具有很强的本土化特征,比如以上几个片名的翻译分别为《的士速递》《生死时速》《电锯惊魂》《预见未来》《盗梦空间》《怦然心动》。这种语言结构的调整,不仅有效的反映了影片的内容,而且还顺应了中国观众的文化需求,更为中国观众所喜闻乐见。

电影片名的翻译在语言层面上,还应该考虑节奏、声调和韵律这几方面的语音结构。英文电影片名常常采用押头韵与尾韵的技巧来增添文采,尤其是押头韵在片名中更为常见,比如:“Sense and Sensibility”“Pride and Prejudice”

“The Fast and the Furious”“Final Fantasy”;而中文片名则根据汉语的习惯,进行了语言结构上的顺应,在翻译实践中针对押韵这种现象,一般翻译成对偶句式和四字格结构,如:《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激情与速度》、《最终幻想》,只有少数通过双叠声韵的方法来翻译押头韵的语言形式,如:“King Kong”就译为《金刚》。此外,还有影片“A Bug's Life”中文译名翻译成《虫虫危机》或者《虫虫总动员》《虫虫特攻队》,而不是《虫子的一生》就是考虑到汉语喜欢采用双叠声的习惯,并且通过谐音引出双关语“重重危机”,映射影片内容蚂蚁们的重重危机。

3.审美情趣的顺应。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美学活动,在片名翻译过程中应重视审美主体的文化心理因素,尤其是译文的言语美必须在具体环境中顺应观众的审美情趣,译者许使用灵活切意的语言来重构语言的美学意义,使译名能够满足观众的文化意识,实现审美心理结构的四个层次,即对片名美的感知,想象,理解和再现。因此,从审美的视角出发,译名应该顺应文化语境的需求,引导观众去理解、品评和接受影片原名和译名,并感知片名中的文化内涵。

电影译名的经典之作《翠堤春晓》,原名是“The Great Waltz”,字面意思为“伟大的圆舞曲”,是关于奥地利作曲家—“华尔兹王”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传记片。这部电影片名的译名实际上是个隐喻,译者把春天生机勃勃的寓意隐藏在片名中,映射斯特劳斯对于爱情和圆舞曲创作有着像春天般的激情,并和片中的主题曲“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中的歌词相呼应,展现了斯特劳斯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浪漫迷人的爱情,而且容易使中国观众的联想起西湖“苏堤春晓”的美景。还有影片《出水芙蓉》(Bathing Beauty)是一部由乔治·西德尼执导的爱情喜剧电影,米高梅影片公司出品。“出水芙蓉”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比喻女子像初开的荷花一样美丽清纯。译名不仅忠于原片名,而且增加了原片名所没有的文化意象,更受中国观众所喜闻乐见。此外,许多影片片名的翻译都主动顺应观众的审美情趣,在译名的选择上做出动态的调整以适应观众的文化意识,例如:魂断蓝桥(Waterloo Bridge)、人鬼情未了(Ghost)、廊桥遗梦(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燃情岁月》(The Legend of the Fall)等。

四 结束语

电影的输出与引进作为了解不同文化中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最全面概括的方式,并以语言和流动性的画面反映了特定语境中的主流文化。翻译本质上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因为两种语码的转换必将折射出两种文化特色与精髓。电影片名的翻译则是一个翻译规则与文化意识不断调整顺应的再创造性过程,片名的翻译实际上就是电影中所蕴含的独特文化意象和价值的传递。因此,由于影视片名里体现了中西语言和文化等差异,所以翻译过程应以动态的翻译顺应论为指导,影片译名既要顺应观众的文化心理预期,使电影观众易于理解片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又要语言层面与原片名实现结构与功能上的对等,使语言的表达更加的地道得体,以达到准确实现原片名的表层意义和联想意义。

[1]Nida,Eugene.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1993.

[2]Verschueren,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 and New York:Arnold,1999.

[3]Gentzler,E.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Katan,David.Translation Cultures:An Introduction of Translators,Interpreters and Mediators[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5]房萍.顺应论下的文化语境与翻译[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6]王炤,井永洁.文化语境顺应与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15(01).

[7]髙琰,唐丽霞.跨文化视阈下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电影文学,2014(16).

[8]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On the Adaptation of Movie 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Liu Huan
(China Maritime Police Academy,Ningbo,Zhejiang 315801,China)

Movie title translation is a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havior.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movie title translation should dynamically adapt to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adjust and select appropriate language structure,adapt to the audience’s cultural expectations,meet their aesthetic temperament and interest and avoid the cultural conflicts and barriers,so as to realize the pragmatic equivalence of original movie title and the translation vers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adaptation theory;translation;movie title

H315.9

A

1672-6758(2015)08-0094-3

(责任编辑:蔡雪岚)

刘欢,讲师,公安海警学院。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Class No.:H315.9 Document Mark:A

猜你喜欢
跨文化语境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22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3
跟踪导练(三)2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人生十六七(2014年7期)2014-07-31 12:19:38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