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敏
(岭南师范学院 法政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的职业之路和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实现职业理想,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课题。
孟万金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通过对自身能力、兴趣、特长等基本情况的客观分析,结合时代特点进行职业目 标选择,最终确定相对合适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有效行动。目的是帮助个体正确认识自己,拟定出可行的职业发展路径”[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自我认识和环境评估的基础上,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制定和践行相应的学习及实践计划的过程。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组织的教与学活动,激发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使其树立积极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从而合理地规划未来,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的过程。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部分,包含“知己”、“知彼”、决策、目标和行动五个主要的内容。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现代职业发展观,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有利于引导学生对其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明确自身的优劣势,做出合乎实际的职业定位,达到人职匹配;有利促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自我决策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取得职业成功,实现人身价值。
笔者以岭南师范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课堂教学反馈等途径,掌握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际情况,发现其存在的问题。
在关于“大学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的调查中,占20.6%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52.3%的学生认为“有一些必要”,占27.1%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学生在“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规划目标和实施步骤”方面,“明确详细”的占9.3%,“较为明确”的占48.5%,“走一步看一步”的占42.2%。当问及“你认为现读的专业是否与未来职业规划有关”,占19.7%的学生认为“有关系”,占60.2%的学生认为“有一点关系”,20.1%的学生认为“不确定”。部分学生认识到了在大学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并有了规划的初步行动。但是规划的意识不强,没有科学地结合自身的特质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目标设定,且缺乏具有可行性的行动计划。“认识自我”应该在学生早期成长阶段,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确与自己个性禀赋相契合的发展方向,而在高考应试体制下,考试成绩成为了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标准,大部分学生都是由老师和家长来决定的,因而做了不合适的选择,导致大学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和对未来发展的迷茫。
对常用的特性测量表,占16.3%的学生认为“了解”,占64.2%的学生认为“了解一点”,占19.5%的学生认为“不了解”。经历过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测试的学生占67.2%,没经历过的学生占32.8%。学生能“清楚自己的优缺点并能准确自我分析”的占32.7%,“大概了解”的占58.6%,“一点不清楚”的占8.7%。学生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中都有机会接触职业测评量表,但是使用时缺乏专业的指导,对测量工具的认识不深,因而没有有效利用科学工具获取关于自我认识的客观资料。
对于“职业世界信息的获取途径”,“通过网络和媒体”的占48.6%,“通过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占25.7%,“通过学校”的占16.3%,“其他”的占9.4%。对“自己心仪职业的从业人员要求”,“清楚了解并在努力奋斗”的占18.3%,“了解一些但没有努力进取”的占53.8%,“模糊了解得过且过”的占25.6%,“完全不了解”的占2.3%。学生获取社会经济发展信息的主要来源是通过网络媒体,但能够对其进行客观地分析、总结的学生只占小部分。
对“你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整体上能否满足你的需要”的回答,占13.6%的学生认为“完全能满足”,占23.5%的学生认为“基本能满足”,占45.7%的学生认为“基本不能满足”,占17.2%的学生认为“完全不能满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否能满足你的需要”,认为“完全满足”的占5.4%,“基本能满足”的占27.5%,“基本不满足”的占56.3%,“完全不满足”的占10.8%。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方式方法满意”,表示“满意”的占9.2%,“比较满意”的占22.4%,“不太满意”占44.3%,“完全不满意”的占24.1%。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授课老师主要由学校招生就业处的老师和政治辅导员担任,学生很少有机会接受专业职业咨询师的指导,个性化的辅助工作不足,学生对“建立专业的职业生涯指导中心提供个性测评、心理咨询、生涯辅导等个性化服务”表示“迫切需要”的占91.3%。此外,学生对于创新教育方式,开拓课外的职业实践教学活动具有较高的期待。
发挥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其自我分析,自我定位,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本质要求。
一是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逐渐了解职业兴趣和倾向,培养就业素质和能力,从而达到自我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摒弃过去以单纯的就业率来衡量学校教育的标准,转变为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处理好大学生的学业、职业生涯、就业和事业的关系。要以学业为基础,在大学阶段的专业理论学习、道德修养形成以及核心竞争技能培养,是职业生涯的基础;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学生不断发现自我,挖掘自身潜能,从而实现各个阶段性目标;以就业为前提,学生对主客观世界的探索,能够促使其较好地完成学业任务和规划未来;以事业为目标,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为核心的事业是人们为之奋斗的力量源泉。
二是遵循规律,实行分年级、分层次的教育。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学四年包括了大一的探索期,大二的定向期,大三的准备期和大四的抉择期。应遵循教育规律,实行层次性的教育:一年级以适应环境为主线,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能力;大二以全面掌握基础理论为主线,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创新意识;三年级应确立专业主攻方向,强化专业技能;大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职场能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体系,发挥管理育人的功能,以形成合力,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一是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队伍。以专业的职业生涯指导师为主体,经过培训的辅导员、班主任为补充,专业课教师为协助,通过建立职业培训制度,以业内交流、实地考察和专家教学咨询等形式,并依托国家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进行培养,促进职业指导师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
二是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教育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接受职业规划指导的基础环节。首先,要重视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通过帮助学生掌握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使其认识到规划职业生涯的意义,树立起规划意识。其次,要科学地设置课程教学内容。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要结合学情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形势,为其提供认知职业世界的客观材料,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再次,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改革传统的课堂讲授,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网络教学,还可以适时地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教学等,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职业规划能力。
三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促进作用。以“三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艰苦奋斗精神培养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正确地评估自我、分析环境和确定目标,能保证学生进行目标抉择的正确方向,能够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观和职业荣誉感,促进学生成长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文化建设和课外实践活动,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不断地发现自身实际与职业目标的差距,提升职业规划和管理的能力。
一是丰富校园文化建设。首先,组建一支就业管理和服务的学生干部队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参与到日常的就业相关事务当中来,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其次,举行职业规划大赛,校园招聘模拟大赛等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加大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培养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和能力。再次,联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利用社会的资源,引进企业专业人才进行专题讲座,给学生带来第一手的职场资讯和有效的指导。此外,还应有针对性地举办专业的职业规划咨询和指导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答疑解惑。
二是开拓课外实践教学平台。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活动,能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把握大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高校应整合社会资源,与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结合学生的专业,开展实习、见习等教学活动,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接受实际的考验。深入社会了解职业内容和职业环境,为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目标和行动提供坚实的经验基础。
[1]孟万金.职业规划:自我实现的教育生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张洪田,张慧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82-84.
[3]惠太望.构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74-75.
[4]吕阳.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策略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3-96.
[5]张敏坚,林世丹,蔡惠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调查及对策思考[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