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巴特尔,刘巴特尔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俄罗斯与蒙古国研究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内蒙古企业对蒙投资现状与对策研究
哈斯巴特尔,刘巴特尔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俄罗斯与蒙古国研究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蒙古国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经贸合作与直接投资对象国。内蒙古企业对蒙直接投资发展缓慢,主要是存在蒙古国经济发展政策与投资有关法律环境不稳定、民众意识形态上的排华意识、基础设施薄弱及缺乏先进的经验技术等诸多问题。引进外资是实现蒙古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投资结构多元化,有利于抵御风险,促进经济健康发展。采取实际措施,加大对外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扶持几个成功的样板,以扩大影响,引进更多的外资。 真正给予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一视同仁,共同发展。
内蒙古企业;投资;蒙古国
从20世纪90年代初,蒙古社会主义体制解体,彻底摆脱原苏联控制,国家实施向民主、市场经济过渡至今,贸易形式、结构、规模,经济合作的形式、范围和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近十年来,蒙古国在政策上奉行平衡发展与两大邻国关系,积极拓展“第三邻国”关系的“多支点”、“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开始加强与国际和地区组织之间的合作,借以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提高国际地位、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目标。蒙古在中国、俄罗斯、美国、日本和欧洲主要国家间积极推行贸易合作关系、外交关系、安全合作关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蒙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双方的交流与合作中,内蒙古以其特有的地缘、口岸和人文优势,对促进中蒙关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中国和蒙古国互为陆地边界线最长的邻国,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对蒙古国影响密切,多年来中国是蒙古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2014年两国建交65周年,中蒙双边关系将随着中国愈发重视周边外交和双方更顺畅的投资合作而获得进一步提升。2014年8月21-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蒙古国进行为期2天的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主席11年以来首次访问蒙古国。这次中蒙签署的合作项目有26项,这些项目的具体实现,进一步推进两国全方位合作关系,进一步优化中国周边环境,加大中国对蒙古的投资力度。但是,这个应该是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合作也存在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
随着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以及经贸发展不断升温趋势,两国经贸合作潜力很大,投资领域广泛,前景可观。
(一)蒙古国经济体系及政策
蒙古国国民经济结构是畜牧业为基础,资源出口为支柱的依赖贸易型国家。其产业结构是服务行业为主,工业行业为补的工业落后,尤其重工业很落后的国家。据统计,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08296.9亿蒙古图古日格(2011年的外汇标准结算78.73亿美元)。从产业结构来看,采矿业所占比例最高达21.7%,其他依次为商业批发零售、汽车及摩托车贸易和维修业占18.9%、牧农林业占13.0%、制造业占9.2%、运输和仓储业占7.3%。这五种行业占全部GDP的70.1%。显然,矿业和机动车有关贸易占蒙古国GDP的40%,还有运输业的一半以上也是为采矿业服务的。可以看出蒙古国GDP是以采矿业和机动车、家电贸易为支柱的。2013年,采矿业产值约占GDP的34%,占出口收入的82%,占财政收入的33%。
蒙古国GDP在 2012年增长12.3%,2013年增长11.7%,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也是外国投资流入的主要新兴经济体。蒙古国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经济基础和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地质勘探、专业队伍和技术装备都较为落后,大部分矿产资源仍未充分开发。从长远来看,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业的开发为蒙古国经济增长提供了保证,也是最有潜力的领域。在蒙古国政府实行“矿业兴国”的大战略下,矿业开发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矿业是中国、加拿大、韩国、俄罗斯、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在蒙古国投资的主要领域,该领域聚集了85%以上的外国对蒙投资。除加拿大战略大型矿的投资以外,德国政府在1990-2013年间向蒙古提供3.1亿欧元的优惠贷款和无偿援助。2013年,德国政府向蒙古国提供3620万欧元资金,用于实施包括矿产、能源、生物等11个项目。奥地利政府向蒙古提供700万欧元贷款,用于更新蒙军总医院医疗设备。土耳其政府将向蒙古提供3亿美元低息优惠贷款,用于皮革加工业引进土耳其投资和设备,以及可再生能源、旅游业等行业。
《蒙古国家安全构想》规定,蒙古对某一国家的经济依存度不能超过30%,某一外国移民数不能超过蒙古人口总数的1%。这是蒙古国民人口不到300万人口的特点所考量,也是蒙古政府所做的扶持民族经济、招商引资及经贸关系中的平衡利益的针对政策。蒙古国在其经济发展战略中把国家经济安全放在首位,力争避免依赖一国市场和单纯的矿产品原料出口,尽可能开展矿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近年来蒙古国计划实施“南戈壁省战略矿开发—东西向干线铁路建设—赛音山达工业园区”三位一体的重大建设项目,其目的就是要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和市场多元化。
(二)蒙古国经济发展有关法律变更情况
蒙古国影响矿业发展和外商投资的法律环境主要是《矿产资源法》与《投资法》的频繁修订以及内容变化大的问题。
蒙古国希望通过资源开发走上富国之路,其矿产政策也成为国内政党争论的焦点。《矿产资源法》于1994年制定通过,1997年进行重大调后的《矿产资源法》对加快矿业发展和引进外资起到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门槛过低、滥发矿证、炒作成风、破坏环境、监管失控等一系列问题。2006年6月蒙古国议会对矿产法做了重大修改,其中首次提出战略矿的概念,并规定国家投资勘探的战略矿政府持股可以达到50%,私营公司投资勘探的战略矿政府持股可以达到34%,随后公布了被列入第一附录的15处战略矿名单和列入第二附录的责成政府研究上报的39处战略矿预选名单。此《矿产资源法》逐步加强了国家对战略矿的控制,但与此同时也提高了企业成本,影响了企业的运营。其中私营公司投资勘探的只有加拿大爱芬豪公司的奥尤陶勒盖铜金矿,其他都是过去用国家预算投资勘探的矿。
2006年修订后的《矿产资源法》已经让外国投资商感到不安,蒙古国矿业投资环境世界排名急剧下降,政府感到忧虑。但部分议员和一些政治团体觉得还不够,要求进一步修改矿产法,让国家的利益更大化。总统认为不宜在短期内频繁修改法律,提出在不修改法律的前提下实行“50+1”的折中方案;人革党先是为了稳定投资环境,不同意修改法律,后来为竞选需要,顺应民众观点和舆论倾向,在大选前和民主党共同提出将战略矿的国家股份改为51%以上。2006年的矿产法实际上无法执行,修改案又迟迟不出台,造成无法可依的局面。尽管出台新的矿产资源法的呼声不断,但由于各方意见分歧很大,蒙古国议会最终接受了折中的方案。蒙古以矿业开发为主导的经济易受世界经济周期影响。2009年蒙古经济负增长,经济濒临崩溃,急需外资,放宽政策。但2010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好转,国际煤炭、铜、金等矿产品需求增加,蒙古经济也迅速恢复,2011年蒙古经济实际增长率达17.3%,增速排名世界第三,蒙古经济压力骤减,对外资需求紧迫性和主动性急剧降低。2012年以来,在议会选举大量消耗财政资金用于社会福利和民生项目争取选民、外贸出口停滞、国内经济增长减速和财政资金超支压力下,蒙政府对外合作意愿再次增强,但是有关法律政策的改善措施跟不上形势诉求,蒙古经济并没突进。迟迟到2014 年7 月1 日才通过了《矿产资源法》修订案,对原条款做了大量的修改、补充和废止。该法将使目前蒙古国政府和企业通过矿产获得收入的情况更加透明。蒙古国矿产部官员相信,通过完全法治化的环境保持矿产领域的透明度,最终将为蒙古国经济带来巨大的积极影响,例如减少腐败和不合法的乱收费等。
1993年5月10日,蒙古国制定颁发《外国投资法》,并分别于2002、2008、2011、2012年做了修改。并与2012年5月17日出台了《关于战略领域外商投资协调法》(以下简称“协调法”)。 本“协调法”的宗旨为协调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领域中开展业务的企业、外国投资人及其共益人和第三方的投资,协调和审批许可有关的关系。“协调法”严重阻碍了外国对蒙投资的发展力度,影响了蒙古国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速度。蒙古国内对该法也有很多异议(中铝收买奥尤陶勒盖股权问题)。在蒙古投资的中国国有企业和在矿产能源领域投资的民营中资企业不仅放缓投资,观望等待,而且日常工作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不稳定的法律环境也给外国投资者带来一定风险。在法律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2010年蒙古国一度停止颁发新的探矿权证,停止探矿权证、采矿权证转让。而塔本陶勒盖煤矿股权的反复调整,也体现了蒙古国政策的多变。此外,蒙古国法律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比如:开矿企业录用非蒙古籍员工超过员工总数的10%时,每个岗位每个月都要缴纳失业补偿金。蒙古国为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需求,2013年制定《投资法》,取消《外国投资法》,并对国内外投资企业给予同等待遇。
(一)中蒙国家层面投资合作
1951年中蒙两国建立贸易关系。1985年以来,两国在发展政府间贸易的同时发展边境贸易。1989年两国关系和两国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与蒙古人民革命党相互关系实现正常化。此后,两国友好关系与合作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1990年中蒙双方发表联合公报,1991年两国政府签订了新的贸易协定,以现汇贸易取代了政府间记账贸易。同年,两国政府签署投资保护协定。1994年修订《中蒙友好互助条约》,并在此基础上签订《中蒙友好合作关系条约》。双方确认,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加强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1999年中国分别成为蒙古的最大投资国和贸易伙伴国。2003年签订《中蒙互信伙伴国》,2011年签订《中蒙战略伙伴国》协议。
1991年起,国际社会开始向蒙古提供援助,主要国家有日本、美国、德国、俄罗斯和中国。近些年蒙古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但蒙古国与中国的关系最密切,不只是几笔援助和贷款,还有出海口,现在包括天津在内至少有3条运输大动脉,从蒙古出发通过中国的沿海和边境城市,将其矿产资源运向日本、俄罗斯等海外市场。中国已连续多年保持蒙最大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的地位。中蒙贸易额从1994年的1.2亿美元到2013年的近60亿美元,增长数十倍,占蒙古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投资方面,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12年末,中国对蒙直接投资24亿美元,蒙古国外国投资局统计的中方投资额更大:1990-2012年,5737家中资企业在蒙古国直接投资34.84亿美元,涵盖矿产能源、建筑、服务等领域,在蒙中资企业数量在该国11642家外资企业中占一半以上。自2005年开始在蒙外国直接投资急增,占总存量的90%,同期中资流量占总存量的88%。外国直接投资的企业分布结构为矿业73.9%,商业和餐饮业16.3%,银行金融业1.5%,轻工业0.9%,建筑和建筑材料业0.9%。除矿产开发外,中蒙在电力、能源和金融领域的合作也已落地开花,将有更大进展。
蒙古国1993年制定《外国投资法》以来,中国在蒙古国的投资也逐年增多。尤其从1990年以来,共有512家中国企业在蒙古国注册投资。2000年底,中方资金累计额达7690万美元,占在蒙古国外国直接投资额的30%,其中内蒙古企业或个人在蒙古国的投资比例占多数。据蒙古对外国投资局的报道,2001年上半年在蒙古共有投资企业1800家,其中620是中国企业,占比28%。而中资企业以合资为主,合资企业占中资企业的77%。据2007年底的统计,中国对蒙投资分19个行业,主要是开采矿产资源,建筑及建材,轻工业和畜牧业产品的加工等。外国对蒙投资主要集中在乌兰巴托,约占全国外资企业的90%。
中蒙两国山水相邻,地质构造连续,矿产资源丰富,有很强的互补性,开展地球科学领域的合作研究和矿产资源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在蒙古国矿产领域投资的中国企业很多,中国已经成为蒙古国最大的双边贸易伙伴。多年来中国是蒙古国投资最多、双边贸易额最多的国家。近几年来蒙古国对华贸易额也一直是顺差。但是虽然如此,目前在蒙投资的中资企业开展经营仍会遇到诸多阻力。
蒙古国议会于2006年通过修改后的矿产法。该法4.1.11款中将年产值超过GDP 5%的大型矿藏定义为“国家战略矿”。并且蒙议会于2007年通过决议,确定了15个国家战略矿的名单。其中,中资企业参与投资开发的战略矿占两处,它们分别是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与蒙古国金属有限公司(MENTALIMPEX)合资开发的图木尔廷——敖包锌矿项目和与中国庆华集团与蒙古ALT公司分持矿证的那林苏海特煤矿。
中色股份投资的图木尔廷——敖包锌矿项目由中国政府提供了优惠贷款,总投资4220万美元,中方控股51%。中方负责该项目工程设计、建设总承包以及与蒙方共同经营矿山等工作,于2004年建成,年产7万吨 50%含量的锌精矿,出口到中国。 这个项目是中蒙两国框架协议下合作建设开发的第一个固体矿山,是目前蒙古境内最大、最成功的中蒙合资企业,被中蒙两国领导人命名为“中蒙合作的典范工程”。
蒙古国在石油开发方面,最初于1997年成功开采第一口油井。蒙古国石油领域的大型外资企业主要以中国企业为主。大庆、胜利等中国石油领域大型国有企业和少数私营企业先后进入蒙古开展石油、天然气田勘探和开采的工作。近几年石油出口已经占蒙古国出口总产值的7%左右。蒙古紧邻中国的巨大市场,生产原油目前全部出口到中国。蒙古政府在石油领域同外资企业合作模式主要为产品分成,然而从2009-2010年开始这些石油企业遇到的一些阻力因素有来自官方的,也有一些是来自社会的。矛盾主要起源于官方提出让企业出资修建炼油厂的要求。目前,这几家石油企业的生产发展已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014年6月,中国银行在蒙古国开展了第一笔金融业务,向蒙古国图信集团(Tuushin)放贷2500万美元。此外据中国驻蒙古国经商参处消息,已有40多家采矿业、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制造业、能源、环保等行业的蒙古国企业向中国银行提出资金需求,需求总额超过30亿美元。同年6月,由中国企业承接的乌兰巴托市第三热电厂5万千瓦扩容改造项目交付使用。蒙古国总理阿勒坦呼雅格称,该国25年不曾有新电力工程,电厂的成功扩容将为乌兰巴托市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提供持续、稳定、有市场竞争力的保障。
蒙古国财政部副部长普日布6月在“中蒙经贸合作法律环境研讨会”发言中,充分肯定了在蒙中资企业为蒙古国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强调蒙方愿创造一个稳定的投资环境。蒙古国《乌兰巴托邮报》报道称,随着中国经济的放缓,蒙古国对中国的出口在近两年内大幅下滑,对蒙古国影响严重,蒙古国政府近两年财政赤字的扩大,财政平衡严重恶化,引起了投资者担忧。报道建议,面对这一严峻挑战,蒙古国应当对外国投资者更加友好,以吸引外国投资,并通过改进法律体系、透明度、公司治理等方面来改善投资环境。如果这样,未来几年蒙古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增速并获得更高的债务评级。
(二)内蒙古对蒙直接投资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境外实际投资额4.5亿美元,同比下降7.2%。主要投资在俄罗斯、蒙古国、柬埔寨、中国香港、美国和加拿大。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森林采伐、木材加工、房地产开发、生物技术、投资管理等。
内蒙古与蒙古山水相连、人文相近、口岸相通、经济互补,具有得天独厚的合作条件和基础。自1985年中蒙开展边境贸易以来,双边贸易迅速增长,2013年,内蒙古对蒙古国贸易额31.56亿美元,占到中蒙贸易额的53%、占全区外贸总额的26%;在蒙投资企业占全区“走出去”企业总数的1/3,在蒙实现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占全区的37%,是自治区对外开放的第一大国。以资源贸易为主的内蒙古对蒙经贸合作呈现出发展势头好、增长快及潜力大等特点,合作方式、合作领域开始向多样化、多元化发展,合作机制、合作载体建设也正在推进。
内蒙古在中国国内尚属于产业经济体系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型经济而受制约,内蒙古在蒙古国的投资较为分散,投资者多是一些实力较小的企业或个人,而大型企业和政府行为较少,因此,虽然在蒙古国的投资企业数量最多,但平均投资额却并不多。在众多的中资或中蒙合资企业中,真正开展业务的并不占多数。1999年,在465家中资企业中,开展业务的只有176家,占37.8%;注销的有33家,占7.9%;没有开业或停产的有256家,占55.9%。而且目前为止还保持着这种现象。所以,应加强双方政府有效的指导和援助,加强中资企业本身的经济实力,改善蒙方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国投资,对蒙古国内外投资商实行相同的支持与鼓励政策。
(一)调研内蒙古企业基本情况
2013年下半年,笔者在驻蒙内蒙古商会主席刘巴特尔以及秘书处格为同仁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65家企业的成功访问。并多方了解关于在蒙投资经营情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笔者了解到内蒙古在蒙古国的投资较为分散,投资者多是一些实力较小企业或个人,而大型企业和政府行为较少,因此,虽然在蒙古国的投资企业数量最多,但平均投资额却并不多。在众多的中资或中蒙合资企业中,真正开展业务的并不占多数。调研对象的65家企业中矿业公司共25家,建筑材料、公路建设公司共6家,运输物流公司共7家,工程机械加工、销售、服务公司共8家,国际贸易公司共8家,文化、旅游、餐饮、服务公司共6家,金融机构、法律咨询、代表处共5家。这些公司显著共同特点是多种经营。25家矿业公司中以矿产勘查、勘探为主的有15家公司,采矿为主的6家,矿业服务为主的4家,而且18家公司为多种经营,比如:国际贸易、餐饮服务行业、建筑建材、公路建设、物流运输等行业。矿业公司中员工超100人以上的公司不到一半。矿业公司以外除掉金融机构、法律咨询、代表处5家公司剩下的35家公司中,员工超100人的公司仅8家,多种经营的26家公司。
据调查了解,在乌兰巴托市注册的内蒙古企业大概有200家,近90%为与蒙古合资合作企业,其中1/3的企业是有盈利、1/3的企业维持现状、1/3的企业在亏损。
蒙古国多年来实施的一项长期的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计划包括三个阶段。找矿、探明储量以及确定开发重点方向的第一、第二阶段(2000-2010年)工作已基本结束,第三阶段(2010年以后)的工作是建设大型采选联合企业,为提高矿产品的附加值加强建设选矿厂和最终产品的生产。外商投资与蒙古阶段性开发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很多中方企业在第一阶段时投资热情过高,盲目乐观、不合理竞争等现象凸显。进入第3阶段后大多数企业变成理性分析,以审慎、积极的态度继续进入的同时,做好风险评估,运行过程中及时了解蒙古国法律政策走向。
(二)企业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1.未成熟的政治制度
在蒙古国开展投资项目的外资企业遇到的诸多阻力来自于各方面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政治方面的因素。
蒙古国是多党竞争执政的议会制国家。议会是蒙古国最高立法机构,设有76个席位。大型项目的审批需要通过议会表决,从这个意义上讲,议会在蒙古国不仅仅是最高立法机构,它还扮演着“最高执政机构” 的角色。而大型项目往往会成为党派互相攻击的题材。在这样的政体下,大型外资项目举步维艰,项目获批遥遥无期已属“正常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投资商深入分析政策法规的同时,充分了解蒙古国国情、民情、社会意识形态,在项目推进和管理方面选择正确的策略是极为重要的。
而对于中资企业来讲,开展项目工作遇到的麻烦会更多一些。相对其他国家的企业来讲,中国企业在蒙古国很敏感,政客们互相攻击时往往会以中国企业说事,这是我们不能不面对的现实问题。面对这些存在的困难,我们应充分分析实际情况,找出更加适应环境、更有效、更正确的方法。根据一些中资企业的经验,可以采取与第三方合作或在第三国注册企业来蒙投资。
2.意识形态上的排华意识
多年来,中国企业投资对蒙古国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两国经贸合作的日益增长,有些人开始担心中国对蒙古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力不断加大,会导致经济被中国控制的局面。今天,在大型投资项目上对排斥中国企业的意识形态已经成为中蒙双边经贸合作发展的绊脚石。近几年,在蒙古国从事工作的中国公民人数大约在两万人左右,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是蒙古国人力市场上短缺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是为蒙古国的发展建设做出贡献最多的外国人群体,同时也是受到排斥和遇到困难最多的外国人群体。蒙古国家安全委员会认为,某一国的外国公民在本国居住的人数超过本国总人口的1%会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中资企业在蒙古国开展工作比其他国家的企业遇到更多的阻碍是普遍的现象。企业面对这些困难往往会采取与蒙方投资人合作的方式。这样又会出现由于合作而引发的各种问题。
蒙古国的政治和经济曾经在很长一段历史阶段高度受制于前苏联,由于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随着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发生了格局性的变化,蒙古国的政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十年一直依赖前苏联的蒙古国国民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当时物资极其短缺的情况下,很多华商看准商机来蒙投资经商,为解决当时的社会急需物资需求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们逐渐成为中蒙经贸合作的奠基人和领路人。从昨天的小额边境贸易到今天来蒙投资的大型中资企业,中蒙经贸合作已经走过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二十年里,不仅来蒙国投资的中资企业性质和群体有了较大的变化,而且蒙古国引进外资的政策环境以及人的意识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近几年大型矿开发项目逐一实施,蒙古国政府也在不断获得经验,同时一批人才也被培养起来了。
蒙古人民自古以来有着热爱故土传统,民间习俗中有着很浓的崇敬山水的情结。在古代,蒙古人往往把山称作“汗”,水称作“可单”(蒙语意为“王后”)。在矿业开发已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柱的今天,随着很多矿产开发项目的实施,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的情况也在不同程度地发生,这对有着崇仰大自然情结的蒙古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然而这种环保意识形态,也越来越多地被政治所利用。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以保护家乡生态的名义开展社会活动的民间组织,有些是带有政治背景的。
我们分析蒙古国社会投资环境,除了关注政策法规的动态以外,还应更多地关注人的意识和理念的改变。中国人是各国投资商中来蒙古国最早的外国人群体,但是今天在蒙的中资企业对蒙古国的了解还很不够,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蒙古国国情,本着尊重和求同存异的心态,适应蒙古国的环境,以灵活的思维处理问题,做到成功合作与沟通,让“走出去”的战略在这个与我国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结出丰硕的成果。
3.政策法规的不稳定
上述提及的《矿产资源法》及《投资法》等对外商投资有密切关系的重要法律,没有稳定性,随意改变其重大内容。带来投资风险及投资冷风。从投资到运营,重大事项都要申请许可,浪费大量时间。对外资设置了诸多限制和繁琐的审批制度,将严重影响外资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会影响蒙古国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
蒙古《第三邻国》外交经济政策,对中国这样的互补性强、市场容量大、物流要道、更是对蒙投资的大国,带来诸多阻碍。蒙古国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表示,蒙古国高度评价与中国的关系,还打算参与合资经济项目,但认为中国在本国对外贸易中所占份额很高。根据蒙古国国家安全构想,任何国家在蒙古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份额都不应该超过三分之一。因此,他承认必须积极“与俄罗斯方面合作”以增加来自俄罗斯方面的贸易和投资量,主张更好地平衡本国对外贸易。他同时没有否认必须进一步扩展与中国的关系,包括双边和多边关系。
4.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先进的经验技术
蒙古国《蒙古消息报》2014年9月11日报道,根据蒙古外国公民出入境管理局提供数据,截至目前共有116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公民在蒙古国居留,其中大部分为持有临时居留许可证并在建筑行业进行季节性务工的人员。在蒙外国人中数量最多的为中国人,共有26053名,其次是俄罗斯2759名,韩国2948名,美国2676名,朝鲜2647名。在蒙中国公民总数已接近蒙古总人口的1%,容易受到蒙方的进境人口限制。
蒙古国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发展经济、重视教育,但是严重缺乏社会经济所需成熟劳动力和技术工人。蒙古《矿产投资法》规定,员工蒙籍和外籍比例为10/1,超出比例要付人员最低劳动金的5倍。蒙古基本建设速度加快,对外国劳务的需求增加,但外国劳务指标严重不足,致使有些项目无法正常进行。使用外国劳务成本高,手续繁杂,外资企业也愿意雇佣蒙古人,但有些工种当地劳务市场提供不了。有些企业项目启动后急于用人,在得不到外国劳务指标的情况下只好请中介公司或中间人变通解决,这是非法劳务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由于常居指标太少,外方中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翻译又不能缺少,只能频繁办理商务签证,或以多次出入境的方式维持公司的业务。目前这个办法也难以为继,签证管理越来越严,有的尽管办了商务签证,但一进扎门乌德就被赶出去了。
(三)对蒙投资对策建议
1.蒙方政府及企业的建议
中国这个市场距蒙古这么近,是蒙古国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之一。可以进行以下项目:文化商务。中蒙两国有着紧密的历史纽带关系和共同的民族文化,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两国关系的发展,政府和民间的互信度逐渐提升,便于开展文化交流和多种商务洽谈活动。矿产能源。蒙古国已发现和确定拥有80多种矿产以及煤炭、石油等,是矿产投资的理想选择。交通运输。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陆路和航空亟待发展,尤其是公路和铁路投资,更是值得期待。观光旅游。蒙古国气候和地理环境独特,境内有雪山、草原、河流、森林、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等待开发。加工制造。蒙古国畜牧业发达,可以投资食品、肉类加工、毛纺、民族服装以及机械制造和家电制造。土地开发。蒙古国地广人稀,人口相对集中,大片土地可供开发,可以投资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等。生物医药。蒙古国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极为丰富,可以投资办厂、进行生物研究,开发中药、蒙药项目。商业贸易。蒙古国工业相对落后,人口又比较集中,便于家电、手机、数码、小商品等生活必需品的销售。
建议政府和企业不仅对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实时跟踪,而且要做前瞻性研究,建立市场预测机制。政府和媒体提供真实、客观的信息,避免混淆视听。对于不实信息和传言,政府有义务向人民群众澄清事实。供需双方应加强沟通,探讨建立双方共同抵御风险的机制,比如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与外资企业合作培育劳务市场,鼓励外资企业培训蒙古技术人才。对技术密集型项目,允许起步时外国员工占有较高比例,循序渐进地逐步加大蒙古员工的比例。引进外资是实现蒙古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投资结构多元化,有利于抵御风险,促进经济健康发展。采取实际措施,加大对外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扶持几个成功的样板,以扩大影响,引进更多的外资。 真正给予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一视同仁,共同发展。
2.以审慎、积极的态度继续进入蒙古战略性产业
蒙古国经济总量很小,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先进的经验技术,目前还不能抛开外商投资独立进行矿产业开发,仍然需要大量引进外国投资。中国企业以审慎、积极的态度继续进入的同时,要做好风险评估,运行过程中及时了解蒙古国法律政策走向。
3.投资方式多样化,股份构成多元化
中国投资企业与蒙古本土企业及其他外资企业开展双边或多边合作,在占股比例上要有一定的灵活性。目前蒙古国对煤炭等资源产品更加敏感,中国企业控股资源类公司的难度大。因此,中国企业应改变策略,不一定都要控股,以规避政策性风险。更多地考虑贸易、合作、交换等方式,同样达到利用其矿产资源的目的。改变集中在矿产领域投资的现象,加大在影响蒙古国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领域的投资,开展在农牧业、基础设施和其他领域投资的可行性研究。
4.做好内部工作,避免非政策因素的影响
蒙古国的法律不完善、随意性很大,投资方应做好扎实的内部工作,事先做好前期调研。要注意办不到的事情不能随意许诺,能办到的事情不能马虎,诚实守信。也可以借鉴外国公司的经验,进行周密的前期调研,组成有律师、会计、工程技术人员的团队,严格做好保密工作。
2014年上半年,蒙古国企业法人注册总数达到10.7万家。其中60.6%在乌兰巴托,49.2%为正常开展业务,工业产值达40314亿图,增长40.1%;其中矿业开采26812亿图,增长47.9%,加工业10349亿图,增长28.9%,电力供热等3154亿图,增长20.1%,建筑业总值4472亿图,增长25.9%。房屋价格同比增长31.6%,是2010年的2倍。
2014年上半年蒙古共与世界118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贸易,总周转达51.178亿美元,同比增长0.5%;其中出口24.808亿美元,同比增长22.6%;进口26.37亿美元,同比下降14.1%;贸易逆差1.56亿美元。 出口贸易的91.85%和进口贸易的32.38%是与中国发生,中蒙贸易占蒙古国外贸总周转的61.2%。共出口煤炭935.76万吨,铜精粉58.35万吨,铁矿石259.8万吨,石油319.3万桶,锌精粉4.54万吨,半加工黄金2500公斤。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蒙古贸易与产业发展有很不错的成绩,但是目前的经济增速放缓。最新数据显示,蒙古国经济2014年上半年增长5.3%,为2010年以来最弱。这一数字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12.4%和11.7%,此前曾达17.5%。
蒙古从2011年起外国投资出现下滑,而蒙古试图吸引外资回归。在过去的两年,外商在蒙古国的直接投资额下降40%,蒙古图古力克持续大幅度贬值,使货物进口成本不断上升,导致国民财富急剧缩水。蒙古国议会批准了政府提交的关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定之后,政府开始实施加快经济发展100 天计划,采取70 条措施,使国家经济迈入稳步、健康发展轨道。
2014年8月,中蒙签署了2项涉煤合作文件。一是《中国神华集团、国家开发银行与蒙古国合作方关于甘其毛都—嘎舒苏海图口岸铁路融资协议》,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蒙古国矿业部间关于加强煤炭加工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同时,中国和蒙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关于建立和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在经贸领域,双方将继续本着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合作“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原则开展全方位互利合作。双方将在中蒙矿能和互联互通合作委员会及双边其他机制框架内,加快推动中蒙铁路、公路、口岸、铁矿、铜矿、铅锌矿、铀矿、煤炭、石油、电力、化工等基础设施和矿能资源大项目产业投资合作。
中方支持本国有信誉的大型企业按照市场原则、结合自身优势参与蒙境内大项目合作。中方将加强同蒙古国高新技术和清洁能源领域合作。双方高度评价中蒙煤制气项目对两国发展的深远意义,支持以两国企业为主体,按照市场原则协商推进。双方支持两国企业在《中蒙战略伙伴关系中长期发展纲要》中列明的,以及其他大项目上继续积极开展互利合作。
《联合宣言》发布之后,中蒙之间的两山(即中国阿尔山至蒙古国乔巴山)铁路建设也重新引发关注。此前,国家发改委印发《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将中蒙俄国际大通道列为铁路重点项目。蒙古国《关于保障国家铁路运输政策实施的若干意见》决议案规定,塔温陶勒盖-嘎顺苏海图、霍特-毕其格图新铁路轨将修建标轨。其中,嘎顺苏海图与中国甘其毛都口岸接壤,毕其格图与中国珠恩嘎达布其口岸接壤。
蒙古国扎门乌德自由贸易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即将完工。目前具有278.6公顷面积的自由贸易区正在实施水、电、暖供应及公路建设项目,污水处理设施已于2014年7月投入运营。扎门乌德自由贸易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工时间将与二连浩特市边民互市贸易区基础设施建设时间基本相同,中蒙两国边民互市贸易区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二连浩特市边境贸易的功能,使中蒙边民之间的交易更加方便快捷,交易规模和档次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蒙古国准备实施“草原之路”计划,通过运输贸易振兴蒙古国经济。“草原之路”计划由5个项目组成,总投资需求约为500亿美元,具体包括:连接中俄的997公里高速公路,1100公里电气线路,扩展跨蒙古铁路,天然气管道和石油管道。蒙古国政府相信此计划的实施将为本国带来更多投资并带动产业升级,蒙古国的能源和矿产行业也会因此提升到新的水平。据其估计,通过经营中俄间天然气和石油的过境运输,蒙古国将在2020年获得2000亿蒙图的收益(数据来自驻蒙古经商参处)。
2014年10月16日,蒙古国前总理阿勒坦呼亚格在蒙古国与中国建交65周年庆祝活动招待会上表示,蒙中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并达到最高水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对邻国奉行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不仅利于蒙中关系的发展,也给本地区的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 蒙古国统计局.蒙古国统计年鉴[M].乌兰巴托,2011:137.
[2] 呼格吉勒图.有关内蒙古向蒙古开放的若干思考[J].北方经济,2014,(8):26.
[3] 图门琪琪格.浅析内蒙古在中蒙交流与合作中所发挥的作用[A].蒙古国与内蒙古友好合作交往研讨会论文集[C].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23.
[责任编辑:张晓娟]
R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ner Mongolia Enterprises Investment in Mongolia
Hasbater,Liubater
(Russia and Mongolia Institute,Inner Mongoli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Hohhot 010010,China)
Mongolia is an important investment market of Inner Mongolia.The direct investment of Inner Mongolia enterprises in Mongolia develops slowly.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related legal environment in Mongolia are unstable, the public awareness of exclusion against Chinese, the weak infrastructure and lack of advanced experience are the main causes.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capital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achiev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Mongolia. Diversified investment structure is conducive to resist risks, Promoting healthy economic development. Take practical measures to increase protection efforts to foreign companies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Support the successful model to expand its influence and Introduced more foreign investment. Give national treatment to foreign-invested enterprises for the common development.
Inner Mongolia enterprises ;investment; Mongolia
2015-04-18
哈斯巴特尔(1972-),男(蒙古族),内蒙古科左后旗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与蒙古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从事中蒙经贸关系研究.
F125.4
A
2095-5863(2015)04-00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