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的文化缺省及补偿

2015-03-18 00:27:51
关键词:缺省英译增益

张 煜

(河北联合大学 出版管理中心,河北 唐山063009)

翻译实践证明,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反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由于作者与其意象读者享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作者在写作时可以省去一些对双方来说是不言而喻或不言自明的文化信息。被缺省的成分虽然不在文本中出现,但是却被读者视为存在于文本之中。从语言交际的角度看,缺省的目的是为了使语言简洁,从而提高交际效率。但是在像翻译这样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而不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对原文作者不言而喻的事实对译文读者则可能显得莫名其妙。而作者译者,需要不懈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努力使目标语读者尽可能地与原语读者融合在一起,尽可能多的理解原文语言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系列重要文化习俗、文化观念、文化价值等。如果原文中某种浓厚的文化韵味或者独特的文化意象未能在译文中得以传达,译文会显得干涩乏味,因为原文的文化意蕴会有较大的减损。而就翻译的文化功能而言,这样的处理则是完全的失败。实际上,任何翻译都不可能抹掉外国文化背景的痕迹。如果原文中含有一些很重要的对目标语文化游非同一般的吸引力的文化因素,而且这种文化因素正为目标语读者所追寻且易于接受,这时,就应该采用一些必要的策略来对目标语读者的文化缺省进行补偿。

《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一书中,作者对历史上中国几部重要的文学作品评论文集(《诗大序》,《文赋》,《文心雕龙》《二十四诗品》《原诗》)等进行了英译及评述,在详述了对这几部文学评论作品的体悟和理解的同时,从译者的角度在英译过程中从选词、炼句、篇章布局、翻译手法等诸多面进行了独到而精辟的阐述,尤为难得的是,译者不但具有纯熟的英语文字功底,而且对这几部文学作品出现的各个时代的文学流派,时代背景、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后世影响、作者的思想脉络等都有深厚扎实的知识储备,在翻译这些文学评论作品时,不拘泥于文字表面形式,深入作品的核心精髓,在英译中处理文化缺省现象时,使用了活泼多样的补偿手段。本文结合实例,就其中主要的四种文化缺省补偿策略进行简要分析和总结。

一、文内加注法

例1:夫《易》惟谈天,入神致用;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韦编三绝,固哲人之骊渊也。

The Book of Changes talk of Heaven(or“Nature”);it“enters the realm of spirit(神)and applies it [in the human realm].Thus the Xi-ci Zhuan claims that preceps[of the book of Chan-ges]are far-reaching and its phrases(辞)are refined(文),that its words hit the mark and the events(事)[implied in it]are hidden.[When Confucius studied the Book of Changes late in his life,]the leather straps [bindig the bamboo slips on which the book of changes was written]broke three times,[from the intensity of his stidy of the work]:truly for our wise Sage this[the book of Changes]was the abyss of the black dragon[which held the precious pearl beneath its chin].

孔子为读《易经》而多次翻断了用牛皮带子连接的竹简。比喻读书勤奋,“韦编三绝”由此而来。但如果单按表层字面来翻译成 “the leather straps broke three times”西方读者由于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信息,孔圣人读《易经》之勤勉不辍,《易经》中包蕴内容之广博深奥,东方文明古国在语言创制之初是如何记录文字等文化背景信息就湮没了,对于期待通过阅读古典文集的英译来了解中华文化的西方读者来说,确是一大憾事。译者在这里本着忠实传达华夏文化内涵的宗旨,在这里对缺失的文化信息通过文内加注的翻译方法将其表层机构还原成深层结构,也就是说,将原文表层上省略的成分再现出来,从而使译文读者理解原文中蕴含的信息。译者用语简洁凝练,将文化背景信息配置得当,连贯流畅,不影响读者的阅读连贯性和阅读兴趣。[When Confucius studied the Book of Changes late in his life,]点明典故来源及背景;[binding the bamboo slips on which the book of changes was written],补偿“韦编”“熟牛皮”(the leather straps)的词汇含义、及华夏语言文字创始之初的记录方式;[from the intensity of his study of the work]阐明“韦编三绝”的精髓:意指孔圣人读书之精勤不倦,译出该典故的深层语义。

“固哲人之骊渊也”中“骊渊”为翻译难点。这一典故出自汉代王粲撰写的《荆州文学记官志》,是较深奥的文学典故。“骊渊”指藏骊珠的深渊。喻指《易经》是蕴含有深奥哲理的知识宝库。“骊珠”传说出自骊龙颔下,引申为宝珠,宝物,珍贵的事物。这里用来说明《易经》中蕴含哲理博大精深,知识渊博,书作者才思敏捷,文辞丰富,孔圣人将其视为珍宝。译者通过文内加注这一文化背景信息补偿方法,将“骊渊”这一为译文读者甚至大部分现代中国人所陌生的古代典故中所蕴含的文化意味得以忠实传达。译者虽未明言“骊渊”暗喻《易经》包含内容之深邃奥妙,也未明言“骊渊”典故中黑龙颌下所衔之宝珠暗指孔圣人视《易经》为珍宝,但是通过必要文化背景知识的补偿,可留给译文读者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

在《中国文论 英译》中,文内加注多用于对于较为客观的文化背景信息的铺垫中,如:人物身份,工具用途,典故中故事发生场景的背景设置等。一般来说,在需要注释的内容较为简短时,使用文内注释的补偿方法较为常见。若需要加注的内容需较多文字,建议还是使用文外注释为宜。较之于文外注释,文内注释更有助于保持译文读者连贯浓厚的阅读兴趣。《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一书中也使用了较多了文外注释的文化缺省补偿策略,笔者另撰文进行分析,在此不再赘述。

二、增益法

增益(也叫上下文增译)是在译文中明示出原语读者视为当然,而译语读者不知道的意义。增益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由表及里,将原文表层结构还原成深层结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将原文表层结构上省略的成分再现出来,译出它的弦外之音。

例:1:然逢、比之尽忠,死何尝不美?江总之白首,生何尝不恶?

But Feng-Chou–fu (zuo zhuan ,zheng )and Bi Gan represented an utter steadfastness in which death became positive,while for someone like Jiang Zong,who survived to old age by serving one dynasty after another and ketp a slash and loose hand on government affairs,staying alive should be considered negative.

“逢、比之尽忠,死何尝不美?”意为:比干忧心商纣王暴虐,横征暴敛,向纣王力谏减轻徭役赋税,发展农牧业,以图富国强兵,惹纣王发怒以死威胁,而比干忠贞之志不改,强谏摘星楼三日不去,最后被剖心而死。如此忠诚贞烈而死,虽死而气节永存,壮举铭心,美德昭彰,万古流传,是为美也;“江总之白首,生何尝不恶?”意为:江总虽活至白首,两朝官居显赫,然而懈怠散漫,不理政务,终日与陈后主游宴后宫,致国力疲弱,百姓苦难,虽生至白首却恶名昭著,为人不齿,是为恶也。

译文将比干、江总之历史事迹使用增益法用简炼的英文进行了文化补偿,若不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补偿,按字面直译成:Bi Gan is utterly loyal to emperor,in which death became positive,while Jiang Zong who survived to old age ,staying alive should be considered negative.民族的历史文化色彩就削弱单薄很多,西方读者也不会对华夏民族的忠贞之美和谄媚之恶的价值观、品行观有所参悟。

例2:奉老生之常谈,袭古来所云忠厚和平,浑朴典雅,陈陈皮肤之语,以为正始在是,元音复振,动以道性情,托比兴为言,其诗也,非庸则腐,非腐则俚;其人且复鼻孔撩天,摇唇振履,面目与心胸,殆无处可以放置,此真虎豹之鞟耳。

英译:They have hardly any place they can stand securely:it’s just as in the old saying that the furless hides of tigers and leopards are no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dogs and sheep.(mere imitation is as mediocre as furless hide).

“虎豹之鞟”语出自(颜渊篇第十二·八),原文是: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意为:去了毛的虎豹之皮与去了毛的犬羊之皮,有什么区别呢?叶燮在《原诗》中引用这一成语,意在说明近时诗人只知奉老生之常谈,袭古来之言语,无新意创见,诗文庸腐,就如同去了毛的虎豹之皮(虎豹之皮以毛色润泽丰满为华美),光秃秃的毫无观赏品味之价值。“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经过时间的演变和语义的精炼,已经浓缩成简短的四字成语“虎豹之鞟”。对于中国古典文学语言陌生的西方读者,参透该成语的原义及在《原诗》中的引申义,若不进行必要的文化补偿,其难度可想而知。译者首先使用增益的文化缺省补偿方法将“虎豹之鞟”一词的原义完整地阐明(the furless hides of tigers and leopards are no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dogs and sheep),然后使用释义法将“虎豹之鞟”一词在《原诗》中的引申义直接明晰地阐述出来 (mere imitation is as mediocre as furless hide).有助于西方读者领悟该文段的含义,补偿效果更加充分。

例3:故善附者异旨如肝胆,拙会者同音如胡越。

英译:Those who are expert at contiguity can put different significances together as close as liver and gall,while those clumsy at coherence can take even the same tones and leave them as far apart as Hu(in the far north)and Yue(in the far south).

“善附者异旨如肝胆”意为“善于构造美的形式,就可使异旨而彼此疏离的语言符号相亲如肝胆”。中医认为肝胆互为表里,胆为肝府,两者结合紧密,不可分离,后在文学语言中多引申为某两事物关系密切。但在西方文化中,“肝”和“胆”是两个独立的脏器,并无关系密切之意。译者为了便于译语读者理解该词语在原文本中的含义,先使用了归化补偿法,用英语中的(liver and gall)来翻译“肝胆”,并通过增益的缺省补偿方法,透彻明晰地将蕴含的深层含义挖掘出来(as close as liver and gall),以助于译语读者领悟参透中华文化内涵。其中,“put together”和“as close as”为增益部分,原文均未在文字中点明,前者通过上下文语境可品读出来,而后者需要深入了解“肝胆”一词在中医文化中的特殊含义。译者使用归化法和增益法巧妙地补偿完整,使译语读者便于理解,且保留华夏文化的原汁原味。

后半句的“拙会者同音如胡越”意思是拙于构造篇章的连贯和谐的作者所写的文章支离破碎,缺乏凝聚的核心,就如同弹奏同样的音调,听起来却迥然相异。原作者使用一个类比来形容其差异之大:就如同中国古代居住于西北方的少数民族(胡)和南方少数民族(越)的地域差异之大。译者在翻译这句文论时,使用了音译加注和增益法两种补偿策略,其中as far apart as为增益法;值得提出的是,因为语言表层语义涉及到中华古代少数民族的名称,深层语义则关乎其地域差异,译者若单采取音译,无法令译语读者领会原文主旨,故译者采取了音译加注的文化缺省补偿方法,Hu(in the far north)and Yue(in the far south).不影响西方读者的阅读连贯性和对中华文化的探寻兴趣,寥寥数笔,含义明了。

在翻译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典故、成语时,增益法能保留原语民族的独特历史背景和文化韵味,是值得提倡的文化缺省补偿方法。

增益法的使用条件是:1在文学、历史上广为流传、妇孺熟稔的名人轶事、典故,对原文的增益补偿可帮助译文读者更充分、透彻地了解原文内涵。(如例1)

2在汉语言文字中,相当多的典故、成语经过历史长河的演变发展,语义的高度精炼,从字面上很难了解其来源出处、原始含义、蕴含的引申义等相关背景信息。所以如果单纯依照字面翻译,西方读者无法了解其蕴含的背景信息,有碍于领悟该成语的内涵,进而影响对其在原文中引申义的理解。译者宜采用增益法增加必要的背景信息,将原文表层结构还原成深层结构,使西方读者能通过译者对成语原义或蕴意的增益补偿,加深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对于较为深奥隐晦的古文,可结合释义法译出此成语在原文语境的引申义,以帮助西方读者透析、明悟该语段的主旨。(如例2)

3一些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蕴含有独特的象征含义,如:动物(如鹤、龟、獬豸、麒麟等);植物(如松柏、寒梅、秋菊等);中医术语(如肝胆、脏腑、元气、五行、阴阳、虚实等);地名(如蓬莱、桃花源、武当、少林、峨眉、胡越等);人名(如诸葛亮、岳飞、慈禧、马良等);星宿(如 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等)等。这些词语深深地根植于中国文化,一旦离开中国文化背景,其意蕴尽失。在翻译时需进行必要的文化补偿,可灵活采用归化法(在目的语中有相对应的词语时),或音译法(如翻译人名、地名,或哲学、宗教、中医学的专业术语等时),但若结合增益法将其隐含的文化、历史背景信息补充完整,则补偿效果更为得力。(如例3)

增益法相对于直译加注的优势在于,能够在保留原文化的民族色彩和意境的同时,提供给译语读者连贯流畅的译文,使其阅读思路不会因为寻求注释而打断(特别是文外注释时,如脚注和尾注)。有助于其保持探寻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缺点是所需文字较多,需要译语读者花费相对多的时间和精力细致品读。

三、释义法

释义法不是逐字逐句的移译原文,而是直接向译语读者解释原语词句在上下文中的意义的一种手段,用译语词语和文化真实地再现原语信息。

例1:其诗文初出,一时非不纸贵,后生小子,以耳为目,互相传诵,取为楷模;.......(此例待定,最好换一个典型译例)

When their poetry or prose first appears,their work is extremly popular in the age,and their younger followers and disciples think of the ear as the eye;they recite it to one another and transmit it,taking it as their model.“非不纸贵”一语出自典故“洛阳纸贵”,该典故在国内家喻户晓,引申义为其作品非常受欢迎,流传广泛。译者在此使用释义法直接译出其引申义,补偿效果得力。

例2:“土苴建安,弁髦“初”“盛”。

英译1:The poetry of Jian-an is trash,and the poetry of the Early Tang and High Tang,worthless。

英译2:The poetry of Jian-an is as trifling as dirts and dregs,and the poetry of the Early Tang is as worthless as black cotton cap and hairs which were abandoned after boys enter adult age in ancient China.

我们可清晰看出前面译文不但凝练简洁,而且语义表达充分有力;后者虽将原文的文化缺省内容依原意补偿得较为完整,但是行文拖沓冗长,对于“弁髦”一词由来的文化补偿容易使译文读者的阅读兴趣转向中国古代男子的行冠礼,而非原文中所要表达的中心含义“对诗歌的无识之士狂妄自大,视建安时期和盛唐时期的诗歌为草芥”。

笔者在翻译实践中,总结出使用释义法进行文化缺省补偿的的条件是:原作品中某些语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并不浓厚,且照原文直译要花费较多文字;或者虽含有文化意味较为浓厚的背景信息,但是若译出该背景信息,译文拖沓冗长,而且对原文主旨的表达作用甚微。译文读者在了解一定文化背景信息的同时,容易对原语句主旨的理解产生偏离,从而降低阅读速度和兴趣。这时,译者要果断摈弃对理解原文作用不大的文化缺省补偿,使用释义法译出核心语义,单刀直入,简洁明快,便于译文读者理解,保持阅读的盎然兴趣。

释义指的是向目标语读者解释原语中文化因素的含义。因其既能保留原语的信息,又能在翻译过程中赋予译者较大的自由度,所以在文化补偿中已被广泛采用。然而,也有几种情况不适合使用此方法:1原语中的文化因素非常重要;2原语使用文化因素旨在创造艺术意象或者构建艺术上的空白以给原语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此时,我们可以采用“直译加注”或者“直译加释义”的方法来进行文化补偿。

四、直译加释义法:

例:是犹不能自求家珍,穿 邻人之物以为己有,即使尽窃其连城之璧,终是邻人之宝,不可为我家珍.......

英译:This would be like being unable to get treasures for your household on your own and therefore stealing a neighbor’s jade disks worth a string of cities.(his most precious possessions.),they are still the valuable of his neighbor and can not be considered his own household’s possessions.

“连城之璧”用夸张的手法喻指邻人家最贵重的财物,而非实指其拥有价值数个城池的玉璧。但是如果译者采用释义法翻译成:his most precious possessions.原作鲜明浓厚的文化意象就会有所缺失。因“连城之璧”是一个在中国妇孺皆知的历史典故,译者为了保留原作的文化特色,在释义法外增加了直译补偿a neighbor’s jade disks worth a string of cities,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作的文化意象。保留住原文的形象化语言,就等于为外国读者留下了解汉语语言文化的机会。(1)

但是,若仅仅为了保持文化意象,使用直译法翻译成:a neighbor’s jade disks worth a string of cities.,会令不了解该典故引申义的译文读者惊叹邻人家拥有如此宝贵的财物,非皇亲国戚也定是官居一品的显赫之家。而原作者在此引用该成语意为“邻人家最有价值的财物”,而非实指其拥有价值数个城池的玉璧。译者加上释义法的补偿策略,将其在原文语境中的引申义点明出来,有助于译文读者领悟原文主旨和内涵。

直译加释义的补偿方法令译语读者在了解原语民族文化意象的同时,能较为深刻地了解原作的主旨和思想内涵。该方法两者兼顾,相得益彰,是一种补偿效果充分、完整的方法。若确实有必要让西方读者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典故的来源出处及原义有较为详尽的了解,建议可使用文外注释的方法,在页末或书末加注,对有兴趣探究追溯中华历史文化的西方读者进行进一步的文化补偿。

[1](美)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王大来.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3]包惠南,包昂.实用文化翻译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

[4]李家春,崔常亮.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与文化补偿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

[5]张耘.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剖析[J].翻译研究,2010.

[6]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7.

[7]宋丹丹.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策略[J].科技信息2010.1.

猜你喜欢
缺省英译增益
基于增益调度与光滑切换的倾转旋翼机最优控制
摘要英译
基于“缺省模式”设计平台的控制系统研发模式重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社会科学家(2020年8期)2020-02-21 08:28:30
要目英译
基于单片机的程控增益放大器设计
电子制作(2019年19期)2019-11-23 08:41:36
基于Multisim10和AD603的程控增益放大器仿真研究
电子制作(2018年19期)2018-11-14 02:37:02
缺省语义模式下话语交际意义研究
关联期待与缺省推理下缺省语境的生成模式
外国语文(2015年4期)2015-11-14 01:5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