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霖
由北而来的槟榔江和自东而来的南底河流入盈江坝子后,在凤凰山下汇集成大盈江。两江一山之间有一座被称为“凤凰城”的小镇——新城。小镇背山面水,风光秀丽,碧水绮丽,沿江两岸,远山隐约,簇簇大青树如伞盖郁苍苍,翠竹环抱,碧波万倾。农田、傣家;耕牛、牧童;稻花、芦花;白鹭、鱼虾;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田园诗画。凤凰城,城如其名,犹如一只傣乡的金凤凰,不仅风光如画,而且英才辈出,数百年来,这里一直是盈江的政治、文化中心,诞生了一个传奇的边地家族。
走进新城,远远就能看见高耸的望月楼,这座中西合璧的独特建筑,见证着世袭干崖宣抚使司刀氏家族的兴衰。据说当年正门外有一座照壁,大门头上高悬“干崖宣抚使司”的御赐金匾,进二门则两旁竖有肃静、回避金牌,官衔牌及“半副銮驾”。后面还有金碧辉煌的正厅,有防卫森严的内衙,有厢房戏台、花厅花园,曲栏流水、小桥亭台。由于地近极边,许多建筑都是由英、缅设计师设计,因而在建筑中包含了中、英、缅三国,以及汉、傣等民族的不同风格,是一座富丽堂皇,极为豪华的一进四堂五庭院。
干崖刀氏家族本姓郄,原籍南京应天府,第一代郄忠国明洪武年间随军南征,因功授干崖长官司长官,从此便在盈江扎根下来。以后历代刀氏土司为国镇守边疆,积功升至宣抚使,成为滇西十土司中地位最高的“三宣”之一。
转瞬之间就到了清末,1891年,刀安仁接任了第二十四代干崖宣抚使,把这个500多年的家族推向了顶峰。刀安仁接任时,正是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时候,清政府腐败无能,而英国加紧对西南边陲的蚕食。1891年至1897年,刀安仁率军在铁壁关抗英8年,使侵略者难以前进,但清政府签订的卖国条约把铁壁关一带划给了英属缅甸。作为封建土司制度继承人的刀安仁开始寻求救国的道路,并最终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先驱,成为反封建的斗士。
在新城凤凰山脚,刀安仁的墓默然肃立,孙中山先生题写的“边塞伟男,辛亥举义冠遇春;中华精英,癸丑同恸悲屈子”置于两侧。墓后满山的橡胶林郁郁葱葱,以生命的形式记载着这位边陲的伟人。橡胶林中有一棵走过了百年岁月的老橡胶树,这棵中国最早种植的橡胶树被称为“中国橡胶母树”。这棵1904年由刀安仁组织种植的橡胶树,不仅是他发展实业的见证,也是中国橡胶产业发展的先驱。刀安仁为了自强救国,他在干崖发展实业,创建了火柴、印刷、织布、发电等企业,种植橡胶,开设钱庄;同时,创办学校,改良傣剧,翻译汉文书籍。1906年,刀安仁亲自带领10余名傣族青年男女到日本留学,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孙中山,并成为云南少数民族加入同盟会的第一人。回国后,他变卖家产,资助革命,参与领导了永昌起义和辛亥腾越起义。1912年,民国政府授予他中将军衔;1913年,刀安仁不幸在北京逝世,追授上将军衔,魂归故里,安葬于新城凤凰山下。
刀保图,字京版,是刀安仁的长子,在刀安仁去世后,接任第二十五任干崖宣抚使,抗日战争期间,担任滇西边区自卫军司令,在盈江坚持抗战,多次打击日寇。刀京版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他经常说:“要为边地民族寻一条光明的大道。”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1950年,他拥护和平解放盈江,成为盈江县第一任县长,后又成为德宏州第一任州长。
二十世纪初叶的云南土司制度早已腐朽没落,众多土司过着奢华湮侈的生活,但刀安仁、刀京版父子却完成了从封建土司向革命者的转变,最终埋葬了他们所属于的封建制度,演绎了一段新的传奇。古道雄关,千年沧桑,大盈江依旧流淌,天朝的断碣残碑在长河落日中缓缓消逝,历史翻开了它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