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润秀
严格说来,宋代的佛教造像在质量上一般落后于绘画艺术。但这个时期地位极为低下的雕塑艺人们充分发挥了他们巨大的创作才能,冲破了传统佛教造像的那种神圣性和理想性,塑造出一个个充满人情味且趋于世俗化、人性化的人物形象,甚至富有浪漫色彩的造型。因此可以这样说,这些具有现实意义、令人感到生动亲切的罗汉、观音塑像,深刻地显示了宋代雕塑艺人具有超越前人的卓越成就。
1979年,在江西省高安市郊连锦砖瓦厂取土工地的一座宋代残墓出土了一件罕见品——素胎白瓷观音像,颇有西域风韵和唐代浪漫遗风,可谓是北宋佛教造像中杰出代表,为研究我国佛教像雕塑史和北宋陶瓷艺雕工艺以及观音雕像收藏史等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这件观音雕像高60厘米,宽25厘米。素胎、胎体坚致厚重,胎质清白细腻,出土时所戴宝冠虽有残损,但仍可看出其华丽的装饰,宝冠两侧雕刻了花朵和云头,宝冠下露莲瓣型发髻。菩萨面相丰圆适中,腮部方颐,大耳下垂,额际正中嵌刻白亳吉祥痣珠,双眉入鬓,鼻梁挺直。两眼有神,注视下方。双唇紧闭,嘴角深陷上翘,微含笑意。颈部粗圆,体型圆润且修长,无明显束腰。上身赤裸,袒胸露肚。腰系迭裙,下着贴身彩裤,赤足坐于仙崖状座上。右腿弯曲膝高踞座台,身躯微仰后倾,左臂自然向后撑立;右臂向上弯曲,手心向下,托于腮部,肘部置于右膝盖之上,神态悠然,若有所思。整个造像,姿态自然生动,衣纹装饰华丽,胸前垂饰璎珞项圈,雕工精细复杂,花团锦簇,其璎珞由宝珠穿缀而成,或迭在项圈上,或悬于胸前,并与开胸而着的帔帛衬饰。轻柔的帔帛镶珠嵌(宝相)花,其锦绣蔓带由两肩垂下,或交结迭饰,垂至腹间;或绕过身后,从迭裙下分来挂出,直至仙崖须弥座前。台座上雕饰的厚叶在花蔓与彩裤上刻饰的花朵,平凸相映,虚实相间,富有层次和动感。
这件瓷雕观音娴熟地运用了透雕、浮雕、堆雕、贴塑、堆纹等多种技艺,并辅助以刻纹、划纹、列纹等技法交替进行,而且还吸取唐代金银器工艺、雕漆、玉雕、木雕、石刻等姐妹艺术精华。其刀法圆浑流畅,强烈地突出了观音面部的安详神态和服饰的华丽柔美,显示出菩萨的端庄秀丽,可以看出宋代瓷雕佛像技艺已经发展到了十分圆熟的境界,其动作、表情及服饰装束,呈现自然生动、流畅,充满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此观音造像的制作设计者,用自己精巧的双手和聪明的艺术想象力,把宗教中的神完全变成了现实生活中活脱脱的人,从而把神进行了世俗化。制作完毕后,瓷雕艺人很自信地在造像座后刻上自己的名字“刘永之造”(这在当时是很罕见的现象)。他是我国北宋早期瓷雕造像的杰出艺匠之一,可惜许多人并不知道他。
观音菩萨,可谓家喻户晓,自印度传人后就与中国百姓结下不解之缘,她不仅是宗教膜拜者的偶像,更是民间传说中的重要角色,是广大群众心中善良、美好、纯洁、救世的化身。在常人的印象中,观音是一尊女菩萨,似乎成了公认定性,其实不然,千余年前,这位菩萨的性别总令人迷惑,她的形象不断地变化着,被塑造着。在众多菩萨中,性别、形象、名目最多的大概莫过于观音,其形象或男或女。就形象称谓,按佛门密宗说有所谓的六观音:千手观音、圣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如意轮观音、准提观音。在此基础上再加九尊,是为十五观音,又有三十三观音、三十七观音等。观音名目颇多,使人眼花缭乱。历来观音的崇拜者即是观音的制造者,加上文人画士们涉笔成趣,雕塑艺人的精心设计、塑造也是观音种类孳生繁衍的一个原因。
宋代被誉为制瓷业的“黄金时代”,是中国陶瓷工艺百花齐放的时期。瓷窑遍及南北各地,争奇斗艳,名窑迭出。举世闻名的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就产生于这个时代。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名窑也各领风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宋代的瓷窑遍布全国各地,一些瓷窑集中了一批擅长雕塑的烧瓷匠人,借鉴了木雕佛教造像的工艺技法和造型风格,并利用瓷器自身的特点,雕刻出一件件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艺术效果甚佳的瓷雕佛教造像。这件高安出土的大型素胎瓷观音雕像就是当时景德镇窑瓷雕高手的上乘杰作,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