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必宏
内容不够充实的文章,如瘦骨嶙峋的女子,即便姿容俏丽,也是一种病态的美。作文一定要内容充实,努力彰显文章的丰腴之美。
一、细化题目:化大为小
文章好比房子,题目就是房型,内容就是房间物品。宽大的房子,稀少的物品,给人的感觉总是空洞洞的,作文也是如此。一篇作文区区几百字,不可能写太多的内容,所以,要彰显文章的丰腴之美,首先必须细化题目,尽量化大为小。常用的方法是“填补法”。大题目往往限制的条件比较少,题意隐蔽空泛,题目内含的信息多是隐性的,我们可以在不改变原题意的前提下,在自己的头脑中给原题补足一些新因素,可以在标题前面加修饰语,当然,也可在后面补足因素,还可前后都加,使题旨显露出来,变题目的隐性信息为显性信息,这样就容易写作了。
例如《起点》,这是一个大题目,一同学是这样大题小做的。文章大意是:妈妈下岗了,一向开朗活泼的妈妈沉默苦恼了。后来妈妈在同事的帮助下,走出了阴影,自己开一个电脑室,重新就业。文章最后写道:“从此,妈妈早出晚归,开始了紧张的学习。妈妈终于找到了人生的一条新起跑线,那银铃般的笑声又不断在家中响起。”作者用填补法,把《起点》细化逐步为——《(妈妈)人生的新起点》。这样,通过自我扩充题目,缩小了写作范围,写起来自然就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需要强调的是细化题目千万不要画蛇添足或擅改原题。再如,话题作文“我爱我家”,一同学先拟题《下棋》,可想而知,写父子下棋激战,突出父子间的情谊。后改为《小卒子》,题目细化了,但一下子就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小卒子会怎样?”内容还是下棋,不同的是由于我不重视小卒子,使全局被动,最后,父亲用小卒子将我打败,教训很深,主题揭示也很深。对于当今比较流行的半命题作文的细化,笔者不再赘述。
二、细化场景:化面为体
学生写作文经常是点到为止,只给读者块状的场景感。只有平面的罗列,没有真实的立体感,好像只有骨架,没有血肉,又如何感人?细化场景不是单靠语言的赘述,而是靠多角度全方位的表现。简而言之,就是把场景中某个点放大,于细微之处显精神。以“慢镜头”放映之。
例如《瞬间的美》一文是这样细化一对老夫妇上车的场景的: “‘大家别挤,排好队。售票员扯着嗓子喊。下着雨呢!大家能不急?我心里犯着嘀咕,我对售票员的服务态度颇为不满,头也扭了个方向,不愿看她那副嘴脸。‘前面有水,小心别摔着。我循声望去,一对老夫妇,相互挽着,挽得很紧,两双脚慢慢地在地上挪动,妇人一双小脚不好使,每走上一步,总要停下来喘口气,老伴就耐心地等着她,两人微笑着对视着。他们以同样的旋律挪动着,慢慢的,但又是轻松的。似乎谁也不愿抢先一步,谁也不愿脱离对方。一根拐杖也就成了他们共同的支点。二老的目光几乎是平行的,远方就是他们的交点。恐怕,那份坚定是大雨所不能动摇的。”你看,为了细化场景,表现“瞬间的美”主题,作者从四个角度来表现,一是雨天拥挤不堪的上车氛围,二是我着急的心理活动,三是主人公的关爱的语言、和谐的动作、默契的微笑,再加上精练的议论表达感悟。瞬间的美就在读者心中定格了。
三、细化情感:化虚为实
文章不是无情物。要赢得读者的青睐,就必须拥有充沛的感情。但感情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然而它确确实实存在,压在人的心上沉甸甸的。自己能够真切地感受,却难以向别人言说,一句“哎呀,我真是太愁了!”“妈妈,我欠您的太多了,您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他人未必能够理解。这是因为没有在文中呈现具体的内容或感悟点、触发点。其实,任何情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应该激发思维,借助细节的渲染、情节的铺垫、情感的蓄积和哲理的升华,触动情感,化虚为实,把抽象的情感转化为一件件具体可见的事情来写,使情感有所归依,自然就会动人。
例如,有一篇写母爱的记叙文,作者用了将尽一半的篇幅写自己明明醒了却故意赖在被窝里等待妈妈温柔而亲切的呼唤,进而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以及制造悬念渲染铺垫,使情感不断加浓,并最终喷薄而出。作者是这样写的:“我睁开眼睛,发现妈妈竟然如此憔悴,脸根本没有声音那么温柔,只是一见我醒来马上就洋溢起一股温暖的笑容。”接着,作者又写了自己起来后看到妈妈正坐在沙发上,身边有一怀表,早餐已经上桌,棉袄已经放好,门前有雪的小路也已经扫开。最后,作者更是用富有诗意的句子结束了全文:“早晨的寒风丝毫侵入不了我那颗暖暖的心,因为楼上那盏熟悉的灯已经融化了这个早晨所有的寒冷。”你看,这样的情感抒发是多么的自然、细腻、感人。
(作者单位:建湖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