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瑜
摘要:新生儿黄疸指新生儿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在体内积聚而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文章通过对病症的分析从而总结出一系列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黄疸
1 定义
新生儿黄疸指新生儿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在体内积聚而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若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成人超过2mg/dl)即可出现肉眼黄疸。
2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2.1胆红素生成较多(红细胞破坏增多)。
2.2转运胆红素能力不足。
2.3肝脏功能不成熟(肝脏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能力低下)。
2.4肠肝循环增加。
2.5正常肠道菌群尚未建立。
3 新生儿黄疸分类
3.1生理性黄疸。
3.2病理性黄疸。
4 生理性黄疸胆红素性质:以间接胆红素为主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而产生。常见于50%的足月儿及80%的早产儿。主要由于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及生后短时期内红细胞破坏过多所致。其临床一般情况好,吸乳及反应好,哭声大,对于早产儿所谓"生理性黄疸"的概念已没有价值,因为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即使TCB在正常范围也有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
黄疸出现时间:生后2~3d;高峰:4~6d;消退:足月儿7~10d;早产儿3~4w;胆红素水平:峰值足月儿:<205.2umol/L(12mg/dl);早产儿:<257 μmol/L(15mg/dl);每日血清胆红素上升幅度:<85 umol/L>(5 mg/dl)。
病理性黄疸:出现早,多于生后24h内出现。新生儿溶血病最快。程度重,胆红素足月儿:>205.2umol/L(12mg/dl);早产儿:>257 umol/L(15mg/dl)。进展快,每日血清胆红素水平上升幅度:>85 umol/L(5 mg/dl)。消退迟,足月儿>2w,早产儿>4w。部分患儿黄疸退而复现,或病情进行性加重。血清结合胆红素>26 umol/L(1.5mg/dl)。
5 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常见病因
5.1感染性黄疸(常见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肝炎、尿路感染等)。
5.2非感染性黄疸。
5.2.1溶血性黄疸。
5.2.1.1新生儿溶血病(常见ABO溶血)。
5.2.1.2红细胞酶缺陷(常见G-6-PD缺陷病)。
5.2.1.3细胞形态异常(常见遗传性球形、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5.2.2阻塞性黄疸(常见先天性胆道闭锁)。
5.2.3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持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72h,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但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可又上升。
5.2.4胎粪延迟排出。
5.2.5药物性黄疸维生素K3、樟脑丸等。
5.2.6其他:如低血糖、酸中毒、缺氧、头颅血肿、脱水等原因都可加重黄疸。
6 检查
6.1胆红素检测是新生儿黄疸诊断的重要指标。
6.2红细胞、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检测新生儿黄疸时必须常规检查,有助于新生儿溶血病的筛查。在溶血时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减低,网织红细胞增多。
6.3血型包括父、母及新生儿的血型(ABO和Rh系统)。
6.4肝功能检查测血总胆红素、结合及未结合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是反映肝细胞损害较为敏感的方法,碱性磷酸酶在肝内胆道梗阻或有炎症时均可升高。
6.5 B超:可发现总胆道管囊肿,如无胆囊提示胆道闭锁。
7 治疗
7.1病因治疗 先应明确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去除病因。低体温者注意保暖;饮食差、血糖低者予补液、纠正低血糖;保肝(复方甘草酸苷、葡醛酸钠、肌苷、维生素C、维生素B6)治疗;C反应蛋白及血象高者予抗生素治疗,常用青霉素、阿洛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唑林等,一般不选择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因此类抗生素会加重黄疸;心肌酶异常者须加用"果糖二磷酸钠"以营养心肌,疗程5d左右,严重者7~10d;肝功白蛋白低者加用"小儿氨基酸"静脉滴注。
所有排除胃肠道疾患的患儿均提倡早期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有助于及时建立肠道菌群,分解肠内胆红素为尿胆原,尽快排出胎粪,可以减少肠肝循环肠内胆红素的再吸收,从而减轻黄疸的程度。
7.2药物治疗
7.2.1酶诱导剂 苯巴比妥每日5mg/kg,分2~3次服用,连服5d,但其作用较缓,3d后才显疗效,其副作用有嗜睡,可加用尼可刹米(可拉明)100mg/kg/d以提高苯巴比妥的疗效,分2~3次服用,连服5d,其药较苦,喂时可加用葡萄糖。
7.2.2白蛋白 输注血浆或白蛋白可使血清中游离的未结合胆红素附着于白蛋白,从而减少未结合胆红素与脑细胞结合的机会,从而降低核黄疸的发生率。白蛋白1g/kg/次,连用2~4次;或用血浆25ml次,1~2次/d。
7.2.3辅助药物中药:以"茵栀黄口服液"为主;西药:"双歧杆菌乳杆菌二联活菌片、枯草杆菌二联活性颗粒"以调节肠道菌群,减少肠肝循环,减轻黄疸。
7.3光疗 凡各种原因引起的间接胆红素升高均可进行光疗,一般血清总胆红素达205.2~256.5μmol/L(12~15mg/dl)以上时使用。若已确诊为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症时,一旦出现黄疸即可使用光疗。
使用光疗时应注意:①光疗箱温度应保持30℃左右,湿度60%。②婴儿应全身赤裸,用眼罩保护双眼,并黑布遮盖睾丸,可持续照射或间断照射。③定期用蓝光辐射计测其功能。最有效的光谱波长425~475nm的蓝光。灯源与婴儿距离40cm,总瓦数为160~320W。使用光疗的副作用有发热、腹泻、皮疹、核黄素缺乏、青铜症等,停光疗后可自行恢复,部分持续照射的患儿因其不显性失水增加,应适当增加补液量,所有光疗患儿均常规补充vitB2 5mgTid至光疗结束减量为2.5mg qd-Bid 2~3d后停药。光疗4~6h,TSB不能降低17~34μmol/L(1~2mg/dl)为光疗失败。注:结合胆红素超过1.5mg/dl,慎用光疗。结合胆红素超过2.0mg/dl,禁用光疗。结合胆红素超过3~4mg/dl,可导致青铜症。④行蓝光治疗时每隔3~4h应给患儿翻身一次,使其皮肤让蓝光充分照射,有利于黄疸分解从而排除体外。
通过排泄可适当减轻黄疸症状:当新生儿黄疸不是很严重的时候,可通过增加排泄减轻症状。如:尽量多给新生儿喝水,可适当加入少量葡萄糖;每日胎便少于2~3次者给予"开塞露"通便促进患儿胎便的排出,以减少肠肝循环,均有助于黄疸的消退。
8 出院指导
8.1胆红素脑病后遗症,应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指导。
8.2母乳性黄疸的患儿,母乳喂养者可暂停母乳48~72h,或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8.3红细胞G-6-PD缺陷者,需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丸,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
8.4指导家长给予新生儿合理的喂养,防止感染。
8.5若有黄疸退而复现应立即来院。
编辑/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