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义敏
摘要:本文以我院2011年1月1日~2014年5月31日所有实施手术的患者为例,深入探讨了骨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通过讨论探讨出有效的预防措施,供各位同仁参考借鉴。
关键词:骨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对策
为了有效控制骨科SSI的发生,本院对所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查找相关危险因素,并实施针对性的预防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1年1月1日~2014年5月31日我院骨科所有实施手术的患者。共入选患者188例,其中男102例,女86例;年龄11个月~85岁,平均(46.5±1.5)岁。骨折类型:闭合性骨折70例、开放性骨折118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室中完成手术,并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要求操作。对无植入物手术患者监测至术后1个月,有植入物患者监测至术后1年。按预先设计的统一表格逐项填写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既往史、诊断、手术情况、其他侵入性操作以及抗生素的使用,输血、化验结果,密切观察伤口及细菌培养情况,将所有调查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分析。
2 结果
本研究中发生SSI的患者7例,感染率为1.83%。经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体质指数和糖尿病史以及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切口类型、急诊与择期手术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相关(P<0.05)。
2.1SSI单因素分析 对患者性别、体质指数、糖尿病史、术前白细胞计数、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切口类型、手术时间、术后引流、年龄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体质指数和糖尿病史以及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切口类型、急诊与择期手术两两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SSI多因素分析 经过多因素分析发现,患者体质指数、糖尿病史、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切口类型、急诊与择期手术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相关(P<0.05,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肥胖则是骨科手术患者发生SSI的危险性因素,术后发生SSI概率更高。同时肥胖还会使骨科患者发生SSI的概率增加,主要原因为:①手术时间较长,且创面较广,切口部位的缝线较多,就容易出现水肿和血肿情况,难以有效引流;②较多的肥胖患者存在高脂饮食情况,进而导致患者缺乏其他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等[1]。预防对策:①合理控制患者体重,适当加强运动;②术中要尽量做到一次性切开皮下脂肪全层,防止出现反复多次切割情况;③术中缝合后,要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并将失活的脂肪组织冲洗掉。同时不留死腔,如皮下组织过厚,可以进行双层缝合。
综上所述,通过前瞻性监测,可以查找与骨科SSI密切相关的因素,有效控制这些因素可使SSI发生率降低,达到预防及控制骨科SSI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邢虎,葛慧芳.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控制策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3):516-517.
编辑/成森